原创上海文联上海文联
壮/心/高/华
谢稚柳与陈佩秋是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著名的艺术伉俪,上海中国画院德艺双馨的画师代表,以卓越的艺术与学术成就被世人誉为“当代赵管”。在陈佩秋百年诞辰之际,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于年11月29日至年2月14日在程十发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是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谢稚柳、陈佩秋艺术大展,展出作品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共计余件展品,其中多幅精品力作属罕见亮相,部分公私藏品系首次露面。此次展出的许多作品是首次在上海公开露面,如吉林省博物院藏品谢稚柳《江乡晴雪图》、陈佩秋《墨笔牡丹蛱蝶图》,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藏品谢稚柳《荷花》《红叶银雉》等。一些作品更是难得一见,如画院所藏谢稚柳巨幅山水立轴,陈佩秋早年经典的花鸟创作。此外,还有谢稚柳《南无观世音菩萨》《松鹰图》《深竹栖禽》《教学稿十三页》,陈佩秋《花鸟四条屏》《三花图》《拟张大千泼墨青绿山水》《黄橙经雨》等等。
谢稚柳《江乡晴雪图》
年代吉林省博物院藏
谢稚柳松鹰图
cm年代纸本设色
陈佩秋黄橙经雨
cm年纸本设色
除了精品力作,本次展览亦突出学术研究性。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美术史论家汤哲明介绍,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就是以对比性的学术展呈形式对谢陈二老的艺术历程做了完整的回顾与分析,厘定了他们各自艺术发展的阶段并说明了成因,阐明了二老学术与艺术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充分而完整地展现了中国文博界、艺术界“当代赵管”的学术与艺术成就。
▲创作中的谢稚柳与陈佩秋
本次展览分“少时弄笔”“池沼江海”“宣和新裁”“壮心不已”“截玉高华”五个部分。展览集结了谢稚柳、陈佩秋各个时期的作品,且每个单元的作品都具有其艺术分期的典型性,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二位先生的艺术演变过程。
谢稚柳的学术与艺术多样而丰富,他在山水、花鸟、人物画,在书法、鉴定、诗词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谢稚柳的青壮年时期,主要是游学寄园、投身公务,绘画一直是他的爱好。谢稚柳作画初学明清,主要是早年专攻花鸟画的时代,主要师法陈老莲与陈白阳两家。后渐迷上陈老莲,学其人物、花鸟与书法,尤以拟其书法,堪称乱真。“忽漫赏心奇僻调,少时弄笔出章侯。”(谢稚柳《绘事十首》之一)这是谢稚柳晚年回忆自己少时在钱名山影响下画学陈老莲时写下的诗句。
谢稚柳柳荫泛舟
年
陈佩秋与谢稚柳的一大不同,在于她是从艺术院校中走出来的新一代中国画家,而不像谢稚柳更多具有传统文人的气质。她放弃曾经修学的理工后,进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科班系统学习,师从黄君璧、黄宾虹、郑午昌、潘天寿等大家。初习元明清诸家,至20世纪50年代始改宗宋人。
尽管二老的学画经历不同,但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深入研习,为他们的创作汲取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并且,因曾供职于文管会以及从事古书画鉴定的经历,他们也都获得了直面大量真迹的珍贵机缘。
▲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合影。二排左二为陈佩秋、左七为谢稚柳
20世纪40年代初,谢稚柳应张大千邀约赴敦煌考察长达一年。晋唐时的千壁丹青,给予谢稚柳极大的震撼。用他自己的话说,此前所习的文人画系统与之相比,“正如池沼与江海之不同”。敦煌归来,谢稚柳画了大量佛像和人物,画风全然皈依唐宋。
谢稚柳敦煌风流
86.cm年绢本设色
新中国成立以后,谢稚柳在中国古书画鉴定、中国绘画史嬗变等重大课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对中国画传承作了深刻的研究,更以此反哺自己的创作。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谢稚柳画风开始进入成熟期,他将李郭画派和传为董巨画派的造型和笔墨元素重新组合起来,构成自己的图式和风格,花鸟画亦脱去陈老莲旧习,人称“新宣和体”。
谢稚柳山村晴色
25..5cm年代绢本设色私人收藏
谢稚柳华山西峰
cm年代纸本设色
自选择画师宋人至进入画院前的20世纪50年代,临学宋元山水花鸟一直是陈佩秋的主攻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她供职于上海文管会,开始见到大量宋元真迹,而她与谢稚柳的结合,又令她从谢氏鉴定中获得机缘,得见并临摹大量高古名作。这些经历,助力陈佩秋在不久后确立了其独树一帜的工笔花鸟风貌,也为她与谢稚柳共同创造的“新宣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文管会离职后,陈佩秋一度专攻花卉禽鸟,临摹了大量宋元人花鸟画。这些临摹学习成就了陈佩秋五六十年代细笔花鸟画的创作面貌。陈佩秋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同样可称之为“新宣和体”。相比谢稚柳,陈佩秋甚至有更浓郁纯正的宣和趣味。
陈佩秋三花图
23cm年绢本设色私人收藏
陈佩秋仿唐寅沉沉良夜图
年代
谢、陈两人的结合,使两人作画开始相互影响、促进,且屡有合作,时有二人画同出一稿而风格迥异的趣事。在“宣和新裁”单元,能够很清晰地看到谢稚柳、陈佩秋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花鸟画风十分相近,甚至他们有时使用同一份画稿。如上海中国画院所藏陈佩秋《黄春海棠》、吉林省博物院所藏谢稚柳《梨花栖禽》与另一件陈佩秋《独照红妆》同出一稿。上海中国画院藏陈佩秋《蜀葵泳鸭》与吉林省博物院藏谢稚柳《秋岸野鹜图》在构图上和鸭子的造型上都十分相像。
谢稚柳秋岸野鹜图
.cm年代纸本设色
陈佩秋蜀葵泳鸭
cm年纸本设色
而在山水作品上则展现了谢稚柳与陈佩秋的不同,谢稚柳宗法北宋,陈佩秋则更倾向南宋。两人作画常有联手合作的兴到之举,除应人邀请之外,凡见对方所画能激发自己灵感者,便即挥毫运墨,尤其难得的是临古之作的合作补笔。展览上两人合作的《仿渔村小雪》,即可见二人心有灵犀,更彰显了他们深厚的学术素养与皓首穷经的志趣所在。
谢稚柳、陈佩秋仿渔村小雪
年
“壮心不已”与“截玉高华”两个单元则反映了二人各自的独特面貌。
“壮心不已”突出展示了谢稚柳实践南唐徐熙画法而创落墨画格。20世纪60年代后期谢稚柳病休期间,依据为上海博物馆购藏的《雪竹图》开始研习画史上传说的徐熙落墨法。他尝试将中侧锋并用的笔墨与色彩相结合,描绘花卉竹木,开创出全新格体。谢稚柳也进而将这种原本用于花鸟画的落墨法推演至山水画。他的落墨画既可以看作是对其成熟画风的升华,亦可认为是对他个人风格的完善。谢稚柳晚年致力于鉴定,因“风腕颤指”,画风趋于浑穆深重,犹壮心不已,尚思有所进。
谢稚柳塞上马群
34.cm年纸本设色
谢稚柳雪景山水
.5cm年代纸本设色
“截玉高华”则反映的是陈佩秋利用中西合璧的探索方式,最终形成积墨积彩的艺术面貌。
截玉与高花(华)皆陈佩秋自名的斋号,20世纪70年代在精研宋元并致力写生的同时,陈佩秋开始研习青藤、八大的大写意笔墨,将之与自己擅长的精工画风相结合。她灵感的来源,既缘自宋人院体重墨加石色的技巧,也受谢稚柳落墨法和张大千泼墨泼彩的启发,于墨上加彩,彩中融墨,并参用印象派光色,积墨积彩,由写入工,于20世纪90年代终于创出了成熟而全新的风格。陈佩秋的草书出入怀素,潇洒腴润,风姿绰约,同样与谢稚柳拉开明显的距离。
陈佩秋竹林栖禽
cm年代纸本设色
陈佩秋松风泉声
88.cm年纸本设色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美术史论家汤哲明表示,谢稚柳、陈佩秋的学术与艺术对于今人在中国画领域的守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对于海派文化的发展与新时代、新征程树立文化自信的课题,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览现场
从谢稚柳一生从艺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其画风嬗变的规律,即与高古经典名画的面世及对之的研究密切关联。“谢稚柳先生是一体两面的人物,既是画家更是学者。他在古画鉴定一途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乃源于他窥探古人全貌、整体把握传统的学画热情,而鉴定古画却最终与绘画创作一样都成为他艺术生涯和成就中不可须臾分离的两大组成部分,并且两者之间最终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缺一不可的血缘关系。”
谢稚柳丹霞山色
99..5cm年代纸本设色私人收藏
谢稚柳林亭山色图
年
而在陈佩秋身上,我们看到了其精深而独特的绘画艺术是在立足传统基础上广采博取的产物。“如果说在谢稚柳画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其入古精神,那么从陈佩秋画中则能更多感受到的是其创新精神。陈佩秋的创新,如前所述不凑热闹、不赶潮流与时髦,她立定于中国画的基础,吸收融合西画之长,既开自己艺术的新风,更为中国古老长新的绘画传统开拓了新的面目。”
陈佩秋幽泉山鸟
67.cm年代纸本设色私人收藏
陈佩秋高天春水
..5cm年纸本设色私人收藏
文编
忻颖
美编
音云
原标题:《品读谢稚柳、陈佩秋的学术与艺术,看“当代赵管”的入古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