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牛年大吉
HAPPYNEWYEAR
蜀葵贺岁文字传情
“土”豆腐的回忆
魏文龙
眼下,绿色环保的“土”字牌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土猪肉”、“土鸡蛋”重新跨进千家万户被请上餐桌,也正是这个原因勾起了我对“土豆腐”的一段深深回忆。
由于当时诸多因素的制约,对我们“60”后来讲,倘若饭碗里有幸能碰到一小块豆腐,一定会把它剩在碗底,直到最后才慢慢“享用”。
那时候,每逢过年,因为买不到新鲜蔬菜,差不多每家每户都要动手加工豆腐,以此招待正月里亲戚朋友的来访。
我清楚地记得,做豆腐的第一步是选料。母亲挪开大瓮盖,量出三升黄豆,用簸萁和筛子三番五次的筛簸,捡去土块和残粒,倒入缸内,用温水浸泡。次日早晨,你就会发现,看上去原本不是很大的豆子,经过一夜的浸泡,变得膨胀了,仿佛一个个胖娃娃似的挤满了整个容器。
磨豆腐是第二个环节。当时,几乎所有人家都有一盘石磨,大小不一。首先要把这石磨清洗干净,母亲把那泡好的黄豆和水一起舀进磨眼,父亲就吆喝我和他一块儿推磨了,刚开始,那根被称作“臂竿”的木棒不听使唤,总是往下掉,时间长了,我才摸着一些门道:只有俩人合着节拍一起使劲,才能避免“臂竿”掉落。眼看着那乳白色的豆汁沿着石磨底盘的边缘流出来了,母亲眼疾手快,麻利地收集在一只水桶里,绝不允许有丝毫的洒漏。
磨罢,稍作休息,父亲就开始忙着去滤汁。你瞧,他在那口大锣锅上放了一个特制的木架子,再把豆汁一瓢一瓢舀进一条布口袋里,然后把盛了豆汁的口袋放在木架子上,用他那双粗壮有力的大手使劲儿挤压,直至把所有的豆汁都挤尽,袋子里只剩下一大把豆渣才算了事。
接下来就该转入最关键的环节了——熬豆腐。盛了豆汁的大锣锅被放在火上,火里不停的添入柴禾,锅里的白气越来越浓,水温不断升高,父亲站在锅台边,手里拿着一把盛有卤水的勺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那渐渐聚拢来的豆腐脑儿。时而加点水,时而添些卤,平时粗犷的庄稼汉仿佛一下子变成了绣花女,每个细节都做的恰到好处,真是“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啊!
我和弟弟妹妹们早已围住灶台不住地咽着口水,“孩子们,拿碗来,豆腐脑儿熟了!”父亲这么一说,我们争先恐后地把碗高高举起,一起眼巴巴地看着母亲……母亲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我们几个各自添入早已准备好的韭花酱,然后各自躲在一边开始品尝这盼望已久的美食。一口一口喝下去,感觉味道太美了,美的无以言表,只是一致认为:这天底下,最好吃的就是豆腐脑儿了!
与此同时,父亲又将那大量的熟豆腐脑儿舀进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特殊的盒子,这盒子底下留着窟窿,上面铺着一层纱布,舀进去之后把纱布扎紧,上面再加上重物挤压,好把其中的水分都压出来。这样一直持续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搬掉重物,解开扎口,一块边长约25公分,高约12公分的大豆腐便呈现在你的眼前,整个屋子里立刻弥漫着一股“土”制豆腐特有的清香。
如果你用它来炖烩菜吃,那些四四方方的豆腐块就会越来越大,越炖越厚,像一块块膨松的海绵,这时,你忍不住会夹一块把它送进嘴里,总会发出不住地赞叹声:啊!真香,还是咱自己做的豆腐好啊!
选豆,泡豆,磨豆,煮汁,挤压,成形,土制豆腐工序虽然有点繁琐,但它的确具有任何机器豆腐都无法比拟的独特味道:柔软而不失劲道,民俗却凸显醇香。无论你选择熬汤,还是烹饪,总是那么松软可口,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牛年吉祥
作者简介:魏文龙,武乡县东村小学语文教师。年7月,被武乡县委组织部选派至丰州镇西贾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平时喜爱读书,偶尔写几段文字,曾被《家乡之音》和《武乡报》选用。
“蜀葵贺岁”美文汇
蜀葵花开新春贺岁
李左
欢欢喜喜过大年
铁子
红红火火中国年
蒋平
年味儿
申振北
过大年之拜年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