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观复小彘观复博物馆
这个“夜热依然午热同”盛夏,好像都在“上山下海”,去新疆去云南去海边。如果不能出门,日常生活的我们也总要找一点夏天的乐趣,才能在“人皆苦炎热”时,像唐代诗人李昂一样,“我爱夏日长”。
外婆常说:夏天吃葵不吃亏。所以我对夏天的念想之一是吃秋葵,在反季节蔬菜泛滥的今天,秋葵还算是顺时而为,不论南北,基本只在夏天的时候才会出现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里。挑选秋葵是门技术活,要挑个头小一点的,颜色最好是鲜绿中带点嫩黄,这样的秋葵是最新鲜也是最嫩的。如果你不幸挑到老的,那绝对不是像鸡肋—“食之无味去之可惜”的,你一定是避之唯恐不及,因为它嚼不动还剌嗓子。
秋葵,喜欢的人极其喜欢,讨厌的人极其讨厌,因为它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和黏腻的口感,这种黏液让它可以清热解毒,润燥滑肠,滋补阴阳,称为蔬菜之王。
秋葵也常见于古人的生活中。我怎么知道呢?因为有物为证呀。观复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个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秋葵纹八方粉盒,盒八方形,盖浅腹深,小巧玲珑,釉色清润可人,盒面上印秋葵,花叶灵动。
南宋景德镇窑
青白釉印花秋葵纹八方粉盒
四川省博物馆藏南宋佚名《秋葵图》,有枝有叶有花,或盛放或含苞,淡雅无双。
南宋佚名秋葵图
四川省博物馆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唐寅《秋葵图》扇页,款署:“叶裁绿玉蕊舒金,微贱无媒到上林。岁晚冰霜共摇落,此中不改向阳心。”你瞧,唐伯虎钟爱秋葵的“向阳心”。
明代唐寅《秋葵图》
故宫博物院藏
嘉靖十二年(年)八月,64岁的文徵明画了一幅《秋葵折枝图》,并题了一首即兴所填的小词,其中有“应恨檀心晕紫。新娇粉额涂黄”之句。
明代文徵明《秋葵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张若霭的《画高宗御笔秋花诗轴》,群芳竞艳,也给了秋葵一席之地。
清代张若霭
《画高宗御笔秋花诗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檀心晕紫、粉额涂黄,诗画两相映照,我们很容易知道秋葵的模样。当然,诗词中也不乏秋葵的身影,唐代唐彦谦、宋代陈师道、明代沈周都曾以《秋葵》为题写过诗。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诗画中的秋葵是我们现在吃的秋葵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见识过“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檀心自成晕,翠叶森有芒”的秋葵,但古人却没有享受过秋葵的美味。原因嘛,很简单,现在我们吃的秋葵那个时候还没有进入中国,要到二十世纪以后才引进的可做蔬菜的品种。
咖啡黄葵(黄秋葵)黄蜀葵
虽然都是锦葵科植物,此秋葵非彼秋葵,此秋葵学名叫咖啡黄葵,可以食用。彼秋葵则是黄蜀葵,也就是黄葵,多做观赏和药用。只是因为它常在秋天开花,所以被古人又称作秋葵。
黄蜀葵
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我们都知道。那独爱秋葵的文人雅士好像没有,但一点不影响它出现在诗词绘画中。宋代晏殊的《菩萨蛮秋花最是黄葵好》,道尽了秋葵的铅华不御。
秋葵花开时,“大如碗,鹅黄色,紫心,六瓣而侧,旦开午收暮落,人亦呼为侧金盏花”。宋辽金元时期,以秋葵为型的葵花盏非常流行,如四川彭州博物馆收藏的银葵花盏,六叶花瓣为壁,檀心装饰碗心,惟妙惟肖,仿佛以花盛酒,花香酒美。
银葵花盏
四川彭州博物馆藏
安徽博物院藏朱晞颜墓出土的金葵花盏,犹如一朵绽放的秋葵花,盏心一枝梅花,让人不禁想象乍暖还寒,黄昏把酒,杯尽梅现,暗香盈袖。
金葵花盏
安徽博物院藏
金银器之外,秋葵还见于瓷器,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有一方金代瓷枕,上绘秋葵,花叶招展。
有句话叫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不欣赏这句话。谁说草木无情,且不说梅兰竹菊各有品性,就是这不起眼的秋葵,也曾点缀人们的生活,给过人精神寄托。历经千年,花开不败,它静静地在山野中生长。时至今日,它依旧秋来淡试鹅黄,檀心倚风送夕阳,不过这一次,人们重视的不再是它的外在,它的药用价值更吸引人,成为人们致富的法宝。
贵州黄蜀葵田中劳作的妇女
说到葵,那还有一种葵,值得说一说。
古时五菜“葵、韭、薤、藿、葱”,《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汉乐府《长歌行》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几个葵说的又是哪种葵呢?向日葵?可向日葵原产美洲,是明朝才进入中国的,当时被称作丈菊、西香菊、迎阳花、西番葵,价值只在于欣赏它大如盘盂的花,到今天还有些地方叫它葵花。
到了明末清初,陈淏所著的《花镜》一书中才出现“向日葵”之名的记载,却说它“结子最繁,状如蓖麻子而扁。只堪备员,无大意味”,就是说它结的子虽然多,然而没什么用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只知道到了清末,向日葵除了可供欣赏之外,它的食用价值终于被发现了,《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其子可炒食,微香,多食头晕。滇、黔与南瓜子、西瓜子同售于市”。我们得感谢这个慧眼识珠的人,不然过年过节野餐郊游的乐趣岂不少了很多。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五菜之一的“葵”与《诗经豳风七月》、《长歌行》里说的葵应该是同一种植物。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葵”为菜,从草,癸声,是为葵菜。这些文字隐约透露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葵菜种植已经很广泛了。
至于怎么种植葵菜呢?成书于北魏末年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得很详细:“春必畦种,水浇”“薄即粪之”“旱则灌之”;收成也是有讲究的,掐葵而收,至于什么时候掐葵合适,则是“必待露解”。所谓“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你瞧,顺时应势,古人领会得多到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尊重大自然。葵菜还有别的名称,书中也有记载,比如丘葵、胡葵、落葵。
“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八九月开细紫花,累累结实,大如五味子,熟则紫黑色,榨取汁,红如燕脂,女人饰面、点唇及染布物,谓之胡燕脂,亦曰染绛子”,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落葵的描述。肥厚软滑的落葵就是葵菜了。它的茎叶可以吃,果实则可以染色,可以做胭脂口红,也可以染布。古语说“口红藤菜子,不用市胭脂”,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本草纲目》里还记载了葵菜的另外一个名字——藤菜。著名吃货苏东坡在被贬惠州的时候就有写过“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的诗句。葵菜,和杭州西湖的莼菜一样,滑嫩黏腻多汁,口感相似。难怪东坡先生念念不忘。那么我们现在还吃得到如此美味吗?幸运如我们,穿越千年,葵菜依旧在朝露中迎接日晞,它的黏滑肥美一如《诗经》的时代。来来来,努力回忆,对号入座,你是不是已经知道葵菜是什么菜了?对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木耳菜,广东叫潺菜,福建叫篱笆菜,云南叫豆腐菜。
妈妈常说:人就像植物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我听着,默然、坦然、欣然。今晚就吃葵菜,忆古思今。
参考文献:
《扬之水谈宋元金银酒器》作者:扬之水
《葵的演化及其原植物考证》作者:祁振声
原标题:《年的夏天,你吃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