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说年味
赵俊矗
又是一年过年时,年头岁尾,年味自然成为热门话题。话题集中于一点:年味淡了。
年味淡了吗?
此话不能一概而论。我想,年味淡不淡该是因人而异。比如对于零零后而言年味挺浓厚,而对于五零后、六零后甚至七零后而言,年味淡多了。之所以说它淡了是因为年味是个相对值,是和以前进行比较的结果,有比较看差别,淡自然显现出来了。
那么,年味为什么淡了?
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曾经生活条件很差,人们在吃穿用度上不能尽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只有到了过年时,人们才能吃些好的,穿些新的,所以过年是个很重要的节点。于是人们就急切地盼望着年的到来,为年而积极的准备着,年也显得分外热烈而隆重,因而在人们的印象里年就特别有味。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最近几年,人们平时的吃穿用度就和过年无异,有人曾说:我们天天在过年。既然这样,过年时也不会比平时更有味道,那么年味自然就淡了。
又比如,商业化的发展减少了人们倾注于年中的心力。过去过年的大部分东西都是人们自己动手做。从最费事的鞋做起,搓绳、抹禙、铰样、纳底、缝绑,直到成形要很多时间和精力。衣服也是自己缝制。吃的方面就更不用说了,粮食淘洗磨成面粉,蒸成馒头,自己宰猪杀鸡做豆腐。甚至过年门上的对联都是自己买上红纸,有文化的人自己编写内容,自己誊写出来。里面都倾注着人们足够的情感和心血。这样的年谁能不珍惜,谁能觉得没味?可商业化之后,就不同了,你可能什么都不用自己做了,只需花钱就能买到,甚至卖者直接把东西送到家中。瞬间可以得到的东西,你会觉得它的珍贵有味吗?
再比如,交通通讯的发展让年味淡了。过去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一个人如果离家远,平时回家少和家里的联系也不紧密,只有到了年根才会回家,回家和家人团圆那是极其重要的事。只有回家了和家人在一起才过得踏实才能更有年味。可如今,交通发达,乘坐动车飞机即使远隔千里也能朝去暮回,回家已成常事,不必等到年关。更有手机的方便,人与人之间可以电话可以视频,远隔千里也能互相联系会面。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神秘感,过去过年才能做到的事现在天天可实现,谁还会觉得年不同寻常呢?
更比如,好多仪式省略了。过去过年是很庄严的,仪式感满满。比如祭祀就是一件大事。天地君亲师都需祭拜,当然推翻帝制以后不拜君了。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让其上天言好事,保佑人福安,就是祭拜天地的重要内容。过年当天,集合所有家族成员浩浩荡荡祭拜祖先给长辈磕头。那是特别神圣的时刻,长辈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晚辈望其茁壮成长,虽然失落几个钱,但心里是高兴的,家里人丁兴旺是最好不过的事了。晚辈们得到长辈的奖赏,虽然还不懂得其中压岁的意义,但见钱眼开,心里也美滋滋的。可如今好多仪式简化了省略了,年味自然淡了。
当然,还有其它原因。这里就不再细说了。我们需要说的是怎样使年味浓起来。年味怎样就浓烈了?这需要我们创设新的更有意义的方式。
像过去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祭拜守岁吃饺子、走亲戚点旺火看春晚,都是富有年味的事。但这些事也不是自从过开年的那一天就产生的,而是逐渐形成的。像第一副对联据说是后蜀国君孟昶写出来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原来写在桃符上,慢慢有了红纸才成为如今的春联。像放鞭炮也是发明了火药之后的事了。第一届春晚更是年才开始举办,春晚虽然开始晚,但它一产生就有极大的吸引力,简直就是除夕夜的精神大餐,过年标配。可随着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节目也更加挑剔,春晚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会淡出一部分人的视野,它所富有的年味也会慢慢消失。所以,我们必须逐渐创设一些更有年味的过年方式。
既然物质已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那么就有必要在精神方面创设新意。像很多地方领导和老百姓一齐过年与民同乐就提升了年味,很多村子里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办乡村春晚就比单纯的看央视春晚更有意义,还有不少村里全村所有在外的人们通通回来一齐过年照全村福很有味道。还有村里找专家讲村史修村志,让每一位村民不忘根本牢记历史。还有地方举行相亲会为男女青年牵线搭桥。当然也可以利用过年的休闲时间娱乐之余,集思广益共商家乡发展大计,促进村民脱贫致富。
总之,年味是种感觉,只要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能从过年中得益受乐,就会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再说,年味淡了。
作者简介
赵俊矗,网名梦醒今宵,武乡一中高级语文教师,武乡县作家协会会员,《武乡文化研究》《蜀葵花开》编辑。原创作品60余万字,其中部分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网络平台。
读文章,感年味
程国清
最爱儿时乡村年
李俊玲
那些年的年味儿
常志军
过年的味道
李效忠
难忘春节往事
姚怀平
留在心底的年味
赵俊矗
牛去虎来
李左
祝你春节快乐
赵俊矗牛去虎来采禾
年味是那一抹烟火赵俊矗
又是一年守岁时小紫
以此拜年赵润明
拜年王文平
回忆儿时过年情张拴弟
忆有父母的年程树宏
大年初一头一天李国清
翻开过年这本流水账雷成印
总把新桃换旧符张一弓
春节有感
主编:采禾
小编:含函
蜀葵花开
记录故土之美助力家乡之兴
投稿邮箱:mlmlw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