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画是具有民俗特色的,以绘制传统节气及节日为主的绘画品种,时至清代,宫廷里也逐渐形成逢节必画的传统,以示庆贺。
端午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绘其民俗风貌的画作了,今天要介绍的这幅苏绣就是翻绣自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端午贺图《午瑞图》。
郎世宁《午瑞图》以中国画为主体,将西洋画的技法融入其中,与传统中国画的风格及审美情趣迥然相异,在众多清宫“端午图”中拥有特殊地位。
据《清嘉录》卷五“五月·端五”条记载:“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
画面中有主体青瓷梅瓶一个,瓶内错乱得插入蒲草、艾叶以及盛开的石榴花和蜀葵花等。借以祈求健康、长寿、平安、百病不侵。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农历五月,古称之“恶月”,因其时处在夏至未及之时,此时雨水渐丰,暑气渐盛,湿热弥漫,蚊虫野蛮生长,人易染病,是灾疫流行之时。
所以,在端午节前后,时兴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害。
菖蒲叶狭而长,绣制的时候顺其叶脉纹理铺线,其中,尤为注重表现其叶上隆起的中肋,凸起的中肋神似剑之脊,也是其被叫“蒲剑”的原因。层层丝线叠加绣制,使其呈现与实物一般的立体效果。
艾叶叶形复杂且枝叶繁多,容易形成明显的明暗关系,所以在绣制上,就需要多种不同明度、颜色的丝线来呈现。
石榴花
蜀葵
端午前后正是石榴花与蜀葵的花期,在它们的绣制上主要以散套针为主,层层色彩套叠,排线细、密、匀,套色无痕、丝理一致,清晰展现出花卉花瓣的纹理特征,丝线的特性也使花卉在不同角度呈现出区别于画作的特殊光泽,极大的丰富了画面视觉效果。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葚、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其供佛祀先者,仍以粽子及樱桃、桑葚为正供。”由此可以看出在北京地区,樱桃、杏子等时令水果也是连同粽子一起的习俗食物。
画面左侧的湘妃竹托盘中盛放着正是樱桃和杏子。绣制以细平绣为主,多种颜色交替过渡,从而形成自然的果皮状态,小巧玲珑的樱桃挂枝,饱满圆润的杏子堆盘。
画面右侧散落着几只粽子,也是在最直接表明端午气氛的时节食物了。褐色丝线起线精准,勾出粽子轮廓。丝线的排线均匀,完美再现了粽叶的纹理。粽叶绳子或褶或展,绣制者都刻画细致,精微处理粽叶弯折程度,使总体愈发逼近真实状态。
午瑞,端午祥瑞也,《午瑞图》记录着古人插艾祛病除毒过端午,呈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民俗,蕴含着文化史、民俗学、时代变迁等诸多元素。原作虽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拥有这样一幅复刻绣品,也能祈愿平安,增祥添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