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5/2 15:01:00
红色沃土上绽放的“崛起花”---武乡县“蜀葵花开”文学现象探讨申振北最近几天,武乡籍的几位文友陆续收到了山西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证书,这在武乡县和社会各界引发热议。在一个县,一个小县,同时新晋七位省级作协会员,这是近年来山西文坛比较少见的文学现象。而这七位新晋省级作协会员都是武乡县“蜀葵花开”文学小组成员,其中省直1名,太原1名,武乡县五名。“蜀葵花开”文学小组是山西家乡之音公益团队于年10月组建的文学创作团队,取名“蜀葵花开”是源于武乡籍作家蒋殊的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在《阳光下的蜀葵》一文中,作者提炼出蜀葵花语:不论太阳在哪里,蜀葵都不曲不弯,直射苍穹,灿烂绽放,绚丽它生长的那块土地。也正是在蒋殊的带动下,一群热爱文学的人应运而生,迅速崛起,如蜀葵一样铺满了家乡大地。“蜀葵花开”文学小组成员均是武乡籍文学爱好者,除了武乡本土人士,还包括武乡籍在外工作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中间有年过七旬的老人,也有十来岁的小学生,老中青少几代人组合,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都有满腔爱家乡爱文学的情怀。“蜀葵花开”文学小组从创立之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一百多人,总共用了不到三年时间。武乡作家异军突起,成为武乡一支不可忽视的文学生力军。一个文学团队能如此快速健康地成长,背后的原因很多,深入思考,仔细分析,觉得有几点颇为重要,有人干、有模式、有氛围、有平台。一是有浓郁的人气,有人干事。在这个文学社团里,有一帮核心成员,这部分关键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团队正常运转及向上发展的坚实保证。这其中有名人的引领带动效应,也有普通爱好者的坚持奉献。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奉献,无私付出,坚持引领,以文字书写故乡,自觉参与家乡建设。武乡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热爱文学的风气。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文化名人如星之闪烁,光辉永续,亘古至今。古代有任斗南、孟亚孔、魏权中、李之任、赵世翘、程康庄、程林宗等人著书立说名垂青史;抗战时期及建国之后,既有高沐鸿、冈夫等一批影响深远的作家,也有红色文学奠基人李志宽、王照骞等笔耕不辍,也有李玉臻、崔巍等前辈率先垂范提携新人;新世纪以来,蒋殊、朱鸿宾、郝雪廷、小岸等作家诗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蜀葵花开”小组的文学事业欣欣向荣,一派生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底,共有省级以上作协会员近四十人。安志伟博士说:“在蒋殊的感召与指导下,武乡县涌现出一大批书写抗战故事的文学爱好者。我想,这就是感召的力量。如今,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不管身处哪里,心却紧紧系着那片历久弥新的红色大地。我们将不断发掘抗战故事,书写不朽的红色传奇,谱写永恒的太行精神。”二是有独特的创作模式。“蜀葵花开”文学小组在成立伊始,便把“爱故乡团队主题写作”作为一种基本的常态化的创作模式,规划、策划各类文学活动并积极组织实施,以“每年创作一本书”为目标,规划团队日常写作。年10月,在社团成立之初,便与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联合发起并承办了“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山西区),邀请鲁太光、张慧瑜、孟登迎、蒋殊、朱鸿宾、小岸、郝雪廷、安志伟、杨斌青九位老师做评委,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武乡籍人士,踊跃投稿,历时半年,共收到参赛文章篇,总字数近四省十万字。于年10月择优集结成册《触摸家乡》一书,完成“爱故乡团队主题写作”首季计划。年7月1日,策划发起“传承太行精神,献礼建党百年”团队主题写作活动,启动“爱故乡团队主题写作”第二季。参与策划、编辑、撰写的二十多位文学爱好者,满怀钦敬之情,走进巍巍太行,寻访抗战经历者、见证者、知情者,历经一年,完成采访写作修改校对等系列工作,于年7月由山西省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选择——太行山区红色寻访》,入选山西传媒集团建党系列优秀作品,入选太行干部学院红色故事系列教材。在启动不同主题写作的同时,“蜀葵花开”文学小组组织、参与采风、讲座、阅读、征文、编书、撰志等活动已成为常态化。小组成员积极开展文学创作,在县、市、省乃至全国期刊报纸频频发表文章并获奖,组织开展系列征文评比活动,编辑出版文学图书,其文学影响力逐步扩大,品牌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得到了武乡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三是有协同的创作氛围。在武乡县,各类文化社会团体非常活跃,各社团明确定位,有序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县文联、作协及多个文化社会团体互相支持,有效互动,形成合力。其中颇有成就的有武乡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前方鲁艺暨太行山文化抗战研究会、武乡县家乡之音文化发展中心等。在这些社团中,“蜀葵花开”文学小组成员人数占比60%以上,在各个文化社团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有创新的平台,新媒体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蜀葵花开”文学小组旗下的《蜀葵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