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幸福花
张朝林
“别歇了,动作快点,今天花市逢场,咱们赶个早集!”
温棚里满是花卉盆景,志云和丈夫唐斌已经把花搬到了三轮车上,一层一层的盆花在车上摞成一座花山。唐斌刚摸出一支烟在幸福树边蹲下,急性子的志云就催起来了。
“好嘞,这就摇三轮车去。”唐斌灭烟头,给媳妇扮了个*脸。
唐斌是安康鲤鱼山村的上门女婿,有的是一身力气。当家的是精明能干的媳妇志云,这朵“村花”从园林技校毕业后,相中了老实巴交的唐斌。
“爹,我们去赶集,花棚就先交给您了!”
志云在花卉交易市场租了一个店铺,做花卉生意。这计划早在她和唐斌结婚时就想好了,但走到今天经历了不少波折。
一开始志云爹横竖不同意。志云是个孝女,不争执,依了爹的安排,领着唐斌出去打工。南北漂泊了好几年,没挣下几个钱,迷茫之际家里又出了事:下雨天娘在路上滑倒,脑出血走了。志云和唐斌发誓一定要回乡创业,不能让老父亲再有个闪失。
回乡的志云还惦记着花卉生意,爹依旧不同意。志云说要和唐斌出去几个月,考察一桩买卖。几个月后,志云领着一个闺蜜回来了。闺蜜一见志云爹,就在桌上拍下三万块钱:“老爹,这是给志云的劳务费,您收着。她帮我建了个花卉店,还帮我设计了后花园。”志云爹惊呆了,心想三个月就挣了这么多钱?
志云和闺蜜拉着父亲参观花园。①椭圆形的花池,池中是一个假山,假山上有亭有阁,一帘飞瀑从山顶泻下,池里金鱼游动,花池边盆景错落。左边一窝修竹,右边一株蜡梅,后边是桃树、杏树、桂花树,一派生机。
他们又去了花卉市场,这转转,那看看。一盆造型奇特的荆疙瘩盆景,标价一千元,一个中年男子一声不吭地付了钱,把盆景搬上车。志云爹惊得直摇头:“一盆荆疙瘩就能卖一千元?那我家后山几十亩山林里满是荆疙瘩,要卖多少钱?”
闺蜜见时机成熟了,笑着揭开谜底:“这花卉店就是志云和唐斌背着您开的,给您的三万块钱,是他们挣的第一桶金,我是给他们打工的。”
志云爹愣住了,张大的嘴半天合不拢:“云啊,爹老糊涂啊,脑筋撵不上好时代啦!爹想通了,开!爹支持你们!”
志云的花卉店就这样开起来了。她懂培植,懂嫁接,“移花接木”最拿手,一株上嫁接几种花,深受养花人的喜爱。“移花接木”既是个技术活,又是个苦活,一般选在烈日当头的正午嫁接,这样花木的成活率高,却也把白皙的志云晒成了黑姑娘。她说,不吃苦哪能创好业?
②她的花棚两边的阶梯式花架,摆满了木本、草本、肉质的花卉,缤纷多彩的绣球最打眼;墨兰、春兰、剑兰,让人远远就嗅到了幽幽兰香;宝石花、仙人球,肉嘟嘟的,胀满了花盆。她看汉江奇石展得了启发,和唐斌也去江边捡奇石,摆在店里免费供买花人挑选,引来顾客盈门。心地善良的她有满肚子的养花知识和经验,卖花的、买花的、种花的,不管谁来向她讨教,她都一股脑倒出来,一点都不保留。照她的方法养花,养一盆活一盆,她的名气也就传开了。
好生意给他们带来了好收益。夫妻俩还清了创业的贷款,还在城区买了商品房,儿女也考上了大学。他们把老父亲接到城里来享清福。
两口子周一到周五在花卉店里经营,周末还要赶花市。这不,他们今早准备这一车花,就是想赶个早集,找个好摊位哩。
两公里长的花市满是卖花、买花、赏花的人,讨价声、还价声热闹一片。一位男士看中她的一盆蔓子茉莉花,性格爽快的志云说两百元你端走,男士还在犹豫,一位女士走过来,径直数了两百元买去了,男士后悔得直摇头。志云说:“你莫悔,我家里还有一盆蔓子茉莉花,还是两百元。你要,明天来早点,我留给你。”男士连忙说:“行。”递过一百元作为定金,志云摆摆手,说:“不用定金,咱讲的是信誉,说给你留着,别人就是给我两千元,我也不卖他。”男士给她道了谢,搓着手走了。
“咱们秦巴山漫山遍野都是红杜鹃,你的这盒红杜鹃三百元,是不是太贵了?”
“不瞒您说,咱秦巴山的红杜鹃是多如牛毛,可我这些不是从山上挖的,那么做不讲究。这红杜鹃都是自家培植的。您看这盆盘龙卧虎红杜鹃,没几年功夫是盘不下来的。生意图个和气,和气才能生财,您若喜欢,开个价?”
“两百元。”
“算交个花友,两百元您端回一生幸福。”
太阳两竹竿高了,花市开始散去,志云的花也所剩无几。唱着歌的洒水车过来了,给她的花车淋了水滴,阳光下的花儿挂满幸福的珍珠,晶莹晶莹的,也开在她的心里。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志云打算做花卉生意,但她父亲并不赞成,从有关内容看,她父亲主要担心志云创业赚不了钱,不如去打工。
B.志云让闺蜜冒充自己花店的老板,在所谓劳务费、建花店、盆景标价等方面“欺骗”了“父亲”,但“欺骗”中充满善意。
C.志云想做花卉生意与她学习过园林技术有一定关系;她心地善良,毫无保留地将养花知识和经验分享给与花有缘的人们。
D.有买花人质疑志云卖的红杜鹃“太贵了”,从志云有关培植红杜鹃的解释看,价格在合理范围内,她并没有漫天要价。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志云行事干练的风格;而结尾处“两百元您端回一生幸福”的话,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温馨。
B.文章善于通过次要人物侧面表现主人公形象,如丈夫唐斌、志云爹、买蔓子茉莉花的男士等,都对志云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
C.文章运用情态描写刻画人物,如“扮了个*脸”表现了唐斌对妻子“命令”的服帖,“惊呆了”反映了志云爹不相信开花店能挣钱的心理。
D.文章最后一段紧扣题目“幸福花”,设置了一个阳光下花儿挂满晶莹水珠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志云在创业中有所收获的幸福感。
7.文章描写花园里的景物和花棚里的景物对塑造志云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请结合画线①②处的内容简要分析。
8.文章是如何运用倒叙的记叙方式的?这种记叙方式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镇随想
张炜
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小镇,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一色灰白陡立的石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山阶上,随意自由。
我们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天天拓宽。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一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撒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冽清新,粮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真如此,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酒香浓烈,代代不绝,赤水河一带已成为海内外神往之地。
二郎镇人造美酒,技法灵异,如有神授。他们在大山里找到一处奇怪的天然溶洞,它竟然分成上下两层,阔如神仙厅堂;洞内四季常温,正好用来囤放酒瓮。那一排排黑色陶瓮就安歇在大山腹中,不管世外风吹雨打,只默默孕育自己。待度过了几十年上百年,它们才开口吐香,一瞬间醺醉了整个世界。
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踏着百年前的石阶路,一层层往上蹬去。两旁是木墙青瓦,是来历深长的建筑。整个一条街巷渍痕斑斑,简直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七律,或者是李白《蜀道难》那样的长吟。被乳雾浸染成暗红色的木墙,脚下滑腻的石头,都给人神秘幽深的感觉。攀登时人要大口喘息,这时满鼻满腔都是酒香。因为镇上人已经酿造了几百年,天长日久,这里的一切都被醇酒给笼罩了,化成了朦胧一体的美酒世界。外地人在这里一边吃着山菜,一边饮酒思源。
喝过酒再来赤水河边,当地人手指两岸裸出的河道、被流水切割出的道道深痕,言说往昔的争战和大水故事。这里是码头,那里是航路,首尾不断是盐船,欸乃声声帆影远。不远处的自贡为古老的盐都,赤水成为要途,所以才有深山里的繁华和忙碌。盐使山地有了重味,酒令劳民多了品咂。
航道,战争,美酒,这三样事物加在一起,就不再是寂寞边地了。人类历史上还少有比这更富戏剧性、更多蕴含了诗意的天然组合。多少篙橹,多少弹痕,多少沉醉,多少爱与恨。时间就这样弹指而过,一闪就是百年,连那些活生生的记忆也变成了飘忽的神话。而今这河道上,只有坚硬的石头还在,上面刻满了细密紊乱的水痕,让后人阅读不尽。
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它是深山溶洞里的珍藏,是秘而不宣的滋味。对于无法度量的时光而言,我们常常觉得也实在只有痛饮一途了。大山幽处有琉璃,云雾层叠生兰花;鞭马难上九重岭,回头一盼是古刹。那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与默默无闻的日月长相厮守吧。
打开一瓶封存五十年的老酒,从中品尝千古赤水。主人解释着“酱香”二字,令人遥想起东方人情有独钟的“酱”之使用。无酱不炊,颜色深邃,百炼成膏。一个“酱”字贯穿古今,遍布南北,显之美酒,用于佳肴。一瓶酒即牵出千万条文化的长丝,好比做酱的人挑开了一坨酵豆,低头深嗅无法言说的民间气息。
人偶有长饮和沉醉,以感受美好和虚幻,眼神明亮,心情舒畅,长于忘却短于记忆。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这古怪又辛辣的芬芳。
望遍赤水河畔,全是酒坊;探过无尽街巷,无非醺香。我们踩着湿漉漉的石板路,一直登上古镇最高处。引领者一路指点战争旧痕、盐船泊地、异人事迹。不远处是颜色深沉的芭蕉叶子,它们谦虚地垂着,和我们一起倾听。
(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古镇生成情形的想象及人与山水相依持久、情感深厚的描述,意在表现古镇先祖们奋斗和坚守的品格。
B.文章说“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文明的挤压和追逐”,意在通过对比表现出农耕时代古人的悠闲和超然。
C.文章借“饮者”之口点明美酒对于人生的陪伴作用,与后文“人需要这清纯而浓烈的液体”前后呼应,意脉相通。
D.文章提及盐船、航道、战争,这些事物和美酒共同增加了边地的历史厚重感,作者也因此说“让后人阅读不尽”。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个外来旁观者的视角,用一种探寻者的心理,客观而充满感情地表达出对古镇的感受与思考。
B.文章“走在二郎镇的古街上”一段,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写出了古街的风貌,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C.“当一切故事消失之后,古老的酒瓮还矗在那儿”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回顾历史转到对现实的叙说和感悟。
D.文章结尾说芭蕉叶子“谦虚地垂着”,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也使结尾韵味悠长。
7.本文用词别致,语言典雅,请分别举例说明。
8.文章是如何借“酒”来表现古镇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5.B(“盆景标价”不是“欺骗”的内容)
6.C(“扮了个*脸”表现的是唐斌忙碌在花卉生意中的幸福感或高兴劲儿、得意劲儿等,“惊呆了”表现的是志云爹对开花店挣钱多感到惊讶的心理)
7.①处描写花园里的花池、假山、亭、阁、飞瀑、金鱼、盆景等,主要表现志云想办法做通“父亲”的思想工作,让“父亲”慢慢打消反对她做花卉生意的想法,最终让“父亲”支持自己。②处描写花棚里的各种花卉,主要表现志云勤劳、懂技术、善经营的一面。(意思对即可)
8.第一问:文章先交代志云夫妻赶花市的情景,接着回头叙述志云做花卉生意的曲折经历,最后又回到志云在花市上进行花卉交易的场面。
第二问:这种倒叙的记叙方式使故事的叙述形成波折,避免了平铺直叙;突出表现了志云的创业精神;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5.B(“表现出农耕时代古人的悠闲和超然”错误)
6.D(“凸显了古镇人的内敛、深沉”错误)
7.用词别致:示例一:如“品咂山中岁月”中的“品咂”,用于“山中岁月”,使得与滋味不相干的岁月有了味道。示例二:如“让后人阅读不尽”中的“阅读”,用于“水痕”,使得水痕有了内容,如同文字。(如分析“锁”“雕琢”等,言之成理亦可)
语言典雅:示例一:如“首尾不断……欸乃声声帆影远”,化用前人诗句,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示例二:如“无酱不……用于佳肴”,句式整齐,有文言色彩,凝练厚重,富有古典意味。(如分析“大山幽处……古刹”“望遍赤水……醺香”等,言之成理亦可)
8.①文章通过写酿酒的缘由,描绘了古镇偏僻幽美的山水和寂寞宁静的生活状态。②通过写酿酒条件和技法的独特,展现出古镇特殊的风土人情。③借饮酒思源,回顾古镇悠远深邃的历史。④借品尝老酒,展现出古镇厚重的文化内蕴。(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去那边看看!”
大伯起身扛着锄头,边走边对我说。一只黄蝴蝶绕着他头上飞,又定在他肩上的锄头上。我们向山谷里走去,走进一团鸟鸣里。溪水哗啦啦淌过茂密的草丛,向山下大水库奔去。那里波光粼粼,仿佛铺满了碎银子。
拐过山腰,眼前是一大片平整的菜地,点缀着些许绿意。“这个是鸭脚板,城里人叫野蜀葵,口味像芹菜,城里人可喜欢吃了!”
继续往里走,前头一亩多的菜地,盖着塑料薄膜,太阳一照亮晃晃的。大伯说:“靠里边的是黄精,还有金银花。咱这山里,落籽出苗,见风就长。”
走到菜地的沿子上,他吸了口气,扬起锄头,一锄头下去,又猛又深,用力一掀,“吱”的一声,厚重的泥土剜起一大块,透出地气,撕扯着草根丝连。
“我琢磨着改种山野菜和中草药材,效益比普通蔬菜高得多,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大伯说完,对着我,对着大山,爽朗大笑起来。
我忽然想起来,便问:“新德伯、国良叔、三琼婶他们也都在忙吗?”
大伯一笑:“都正干得欢呢!走,去看看!”
1.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B.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C.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
D.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
2.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伯说完对着我和大山爽朗大笑起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诗人李涉作的《井栏砂宿遇夜客》罢?“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
”,则是雪、月、梅这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段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
A.拟人、想象、夸张、反问
B.拟人、引用、反问、想象
C.排比、反问、想象、引用
D.引用、排比、夸张、反问
2.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A.①③④②B.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①D.③②①④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哪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三)1.C(A和B问号都表示反问,D问号表示选择疑问,C问号与文中的问号都表示一般疑问、询问)
2.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粼粼波光比作碎银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水库中水波涌动时泛起无数白色光点的情景。
3.①句式节奏不同:改句为长句,失去了节奏感;原句为短句,节奏舒缓,适合表现“大伯”的情态。②强调的程度不同:改句将“我”“大山”组成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浓;原句用“对着我”“对着大山”两个短语分列,更能强调“大伯”心情的畅快。
(四)1.B(文段运用了拟人、引用、反问、想象的修辞手法。两段文字均引用了诗句,“你试想想”后的内容为想象,“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则是雪、月、梅这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文段没有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
2.C(作者善用诗句,表现江南冬景意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冰雪纷飞,寒梅绽放,酒香四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乡间的犬吠,以动衬静,想必它是在迎接“披风戴雪”归来的主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开”画龙点睛,这“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昨夜”二字透露出诗人第二天起来,突然发现这一景象的惊喜之情)
3.原句表达效果更好。①原句把江南冬日农村图景比作一幅画,并且着以细雨点染,想象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②原句结尾第二人称的使用体现了对话意识,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易引起读者对江南冬景悠闲的感受。③原句使用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江南冬景的悠闲、迷人之处,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文章整编自网络,分享旨在服务教学。欢迎转载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