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散文故乡的捞面苏立敏号
TUhjnbcbe - 2021/8/31 11:58:00
专业白癜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

故乡的捞面

文/苏立敏

旧时,故乡人把夏天的“捞面”当成一种好饭。

捞面就是把面条煮好后放进凉水里,稍微浸泡一下再从凉水里捞出来,浇了菜汤吃。一碗冒尖的面条,吃起来咸淡适宜,劲道喷香,从地里劳作回来吃一碗这样的捞面,不但舒舒服服吃饱了肚子,也省了馏干粮之类的麻烦,是深得庄稼人喜欢的饭。

近了麦收,吃捞面的人家就多起来,那是因为庄稼人看到了希望,虽然瓮中的麦子见底,但地里的麦子马上就能收回家,心里的底气就升腾起来,再说吃饱了有劲干活。到了麦收口,村里的炊烟飘逸着淡淡的面香,是极吸引人的,一家做捞面,别的家也跟着做,家家都挑了扁担去挑新鲜的凉水,都在努力吃上最可心最可口的捞面了。

麦子未开镰前,地里的农活不算忙,多是选选麦种或点些早玉米啥的,阳光一晒,男人就催女人回家做捞面去,女人就顺便绕到菜地里摘两把青菜回家,一个茄子,两个西红柿,或者简单到薅一根葱,能做浇面的汤就行。回家挽起袖子就开始张罗午饭了,如果井台人少就先挑回一担水来,如果人多就先做菜汤,菜汤做好放在一边,吃的时候就没有了热度,与凉凉的挑面正好般配。也有先和面的,面和好后醒一会儿,擀起来柔顺,总之,每一个环节都在女子的打算里展开最精致的一面,如果用了心,挑面也有绣花的温婉了。

凉水摆在过道里,地桌摆在过道里,菜汤摆到地桌上,小南风轻轻地吹过来,是拐了弯的过道风,分外凉快,似乎风里带着蜀葵花香,蜀葵花在故乡是叫馒头花的,馒头花香与面条香邂逅,那应该是草木世界里最美的遇见。

炊烟绕过青色的烟筒,把挑面的消息尽情地传播开去,从门前路过的乡亲就打起了这样的招呼:“又是挑面噢!”话语里自带幽默。源于故乡有一个段子,说的是喜顺吃面的故事,说啊,从前有一个人叫喜顺,家里很穷,原本没有多少粮食又愿意显摆,时不时煮几根面条到门口吃,没人过的时候光喝汤,有人一过,就用筷子把面条挑得高高的,路过的人正好有打招呼的内容了:“喜顺,又是面噢?”喜顺拧着脖子,无限自豪地回复早准备好的那句台词:“老是这------”慢慢地,“喜顺吃面,老是这”这句话就成了故乡的经典。

想想也很心酸,叫个喜顺,名字里一定藏着父母希望孩子过上欢喜日子、六六大顺的愿望,可惜贫瘠的生活让吃面条成了奢望。有喜顺这个段子,故乡人更是珍惜有面条可吃的幸福生活,面条,可真是好饭呢,我家房后有一个老嫂子,她有六个儿子,日子紧巴,有一次到我家和我母亲说心里话,她哭着说自己最心疼小儿子,小儿子已经一个月没有吃过面条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乡人还不能放开吃挑面,改善伙食的时候才想到吃面条,或者给老人孩子煮一锅乱面,乱面就是煮一把面条,连汤带水一起喝。挑面是绝对不可以放开吃的,偶尔吃一次还说得过去,要是吃勤了会被人笑话。我村就有一个女子,到了夏天喜欢吃挑面,故乡人都说她不会过日子,是当反面教材教育孩子们的。

日子穷了,吃白面就和遭罪一样,故乡人顿顿吃饼子,用麦子换玉米,自家留着的麦子用来应付过年与过庙,磨面时也舍不得磨上好的白面,故乡人把上好的白面叫“上然儿面”,说起来像说一个怜惜的孩子一样矫情。

劳力多的人家,粮食反而是不够吃的,饭量大的缘故吧,孩子放学搬腾一块饼子,娘亲还要追着数落孩子:“你少吃点,你姐姐哥哥下地干活,让他们多吃。”孩子边吃边吞咽眼泪,这样的情形是经常上演的。我母亲心善,看到后就记在心里,背地里去人家家里告诉人家我家还有不少麦子,可以去背半袋先吃着,人家若实在顶不住就会来背,母亲就把布袋里的麦子摁得实实在在,高高兴兴地目送人家心满意足回家去。

有一年,故乡人夏天都吃上挑面了,那年的麦子都霉在地里了,一点点好麦子都交了公粮,分到家的都是青色的霉麦子,蒸馒头不发,包饺子皮儿烂,不知谁发现做捞面能成型还减霉味,就宣传把霉麦子做捞面吃,一传十,十传百,为了赶紧把霉麦子吃完,村落的炊烟统一了味道,是从来没有过的霉麦香味儿。

生活渐渐好了,因为政策好了,包产到户调动起庄稼人的积极性,有力气劳作了,新一代的庄稼人也信奉知识,讲究科学种田,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心里有谱,麦子的产量提高了,最能体现幸福生活的就是家里的瓮不够用了,有一年麦收前,家家户户抹洋灰瓮,我家也抹了几个,把东屋摆得满满的,等晒好的麦子填满瓮,真是打住了放心团儿,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有了闲钱的乡亲三群看到乡亲们擀面辛苦,就购置了轧面机,在家里做起了为乡亲们服务的小生意,价钱合理,方便了乡亲,自己也有了小收入,一到夏天,街上就穿梭着去三群家轧面的人,相比自家擀的面,轧出来的面齐整匀称,用来待客显得更有仪式感。

浇面汤也丰富多了,荤的,素的,想吃什么就做什么,相比以前单调的浇面汤真是不在同一个席面,以前没有菜时只做盐水汤,有咸味配面条下咽就行。

生活中任何一个微小的角落和微小的变化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单是故乡的捞面就说明了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们从小要在骨子里种下珍惜生活与感恩时代的种子,从一碗捞面看烟火的进程,相信节俭依然是最贵重的品质。

文章留言数最多的前15名选出人气奖免费出书

大豫出书网:(第六期)“豫见文学”征文大赛

作者简介:苏立敏,女,网名:小陈,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河北作协会员,河北散文学会会员,河北采风学会理事,《三清媚》特邀副主编,出散文集十四本,诗集一本。此作者为大豫出书网特约作者。

版权声明:本

1
查看完整版本: 散文故乡的捞面苏立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