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节日端午节里的传统植物
TUhjnbcbe - 2021/8/29 4:10:00

每逢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在大门上插上艾草和菖蒲以辟邪。

在我国众多传统节日里,要数端午节与植物的关系最为紧密,渊源最深。除了我们熟知的艾叶和菖蒲,还有一些植物与端午节有关,它们也都很特别。

这一天,从早到晚离不开植物:人们用芦苇、箬竹叶包粽子,用芳香植物叶泡水沐浴,在门楣悬艾叶挂菖蒲驱邪,用植物蘸雄黄酒洒庭院,还有在墙角悄然绽放的蜀葵……

相比今人,古人对自然万物中的草木有着深深的敬畏与崇拜,日常生活,草木为伴,人们相信草木具有祀神悦神、驱邪祛毒、治病健身的神奇力量。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端午节中的那些植物。

艾叶避邪保平安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在我国古代,农历五月又被称为毒月、恶月,从气候上来看,此时渐入热夏,湿热弥漫,百病易生,是灾疫流行之时,所以,在端午节前后,辟邪避疫成了头等大事,于是有着“特异功能”的植物大拿——艾叶出场了。

古人时兴在门上插菖蒲、艾叶,谓之“蒲剑”“艾虎”,以驱邪避灾,后来又添加上榴花、蒜头和龙船花,合称为“天中五瑞”。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艾的药用较早,这与艾应用于巫术、祭祀和占卜等方面有关。《山海经》中有扎刍草以像人形、扎草人而疗人疾病的巫术记载,此中的“草”极有可能就是艾草。艾亦名医草、黄草。我国古代民间习惯在端午节采艾扎成人形悬于门窗上以祛邪驱*,即是受古代巫术的影响。

南北朝时,荆楚一带就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

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具有特殊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佩戴。那么,艾草是种什么植物呢?

艾草属于菊科艾蒿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散发出强烈的香气。艾草的茎可以长到1米。地下有根状茎,横走。茎上密被灰白色的柔毛。艾草的叶为厚纸质,互生,上面被白色短柔毛,并密生灰绿色腺点,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密绒毛。茎下部叶在开花时已枯萎;茎中部叶长达9厘米,宽达7厘米,一回或二回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不再裂;上部叶较小,三裂或不裂,无叶柄。

艾草的花序为头状,长圆状,长不过4毫米,下垂,在茎顶集成圆锥状。花序外密被白色蛛丝状绵毛。花呈紫红色。头状花序外层花为雌性,内层花为两性花。开花后结瘦果。8、9月开花,9、10月份结果。

艾草可入药,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之功。俗话说,杏为医家之花,艾乃医家之草。前文提到,艾也是我国人民认识和使用较早的药物。《诗经·王风·采葛》中载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后,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离骚》中也提到了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从这两部公元前的著名诗集中均载有“艾”的情况看,艾叶在当时的知名度已是很高了,说明艾在公元前就已得到普遍应用,这种应用当然是以医药用途为主的,这一点可从与《离骚》同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孟子》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

菖蒲驱恶迎喜庆

与艾草一样,菖蒲也是一种端午节令的重要代表植物。端午节,有家家户户门上插菖蒲、艾叶之俗,可以辟邪驱痛。

不要小看了菖蒲,它在植物界可是红了多年,从古至今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菖蒲与兰花、菊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诗经》里就记载了水中与荷相伴的蒲:“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

古人认为菖蒲耐苦寒,安淡泊。不假日色,不资寸土,清逸俊秀,挺拔如碧,具山林之气,无富贵之态。古人称其:“清气出风尘以外,灵机在水石之间。”此为静品,此为寿品,玩者珍惜,维以观德。

著名诗人屈原就是菖蒲的爱好者。《离骚》中有“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之句,《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坛”的说法。这里的荃、荪就是指菖蒲。苏东坡也是个菖蒲拥趸。为了养菖蒲,他专门从蓬莱阁下千丈石壁中取数百枚“弹子涡石”;他还在《石菖蒲赞》中歌颂菖蒲可以“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

端午节那天,除了在门上插菖蒲外,讲究些的人家还要喝菖蒲酒。菖蒲酒以菖蒲为原料、白酒为酒料。用于酿造菖蒲酒的菖蒲名叫石菖蒲,也叫小菖蒲,植株比一般的菖蒲矮小一些,叶子也更加细小,同样会散发出浓烈气味。

小菖蒲的药性与菖蒲差不多,可以开窍、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等。我国自秦汉以来,即有菖蒲食用和入药的记载。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都人以菖蒲、生姜、杏、梅、李、紫苏,皆切如丝,入盐曝干,谓之‘百草头’……皆端午果子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谈到了菖蒲酒:“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盘中共解青菰粽

“菖薄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端午节期间,除了在门户上插挂艾草和菖蒲外,古人还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

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岁时杂记》载:“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名曰角裹,相遗,俗作粽。”宋代陆游诗曰:“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犹簪艾一枝。”说的也是用菰叶包的粽子。

端午看花有蜀葵

虽然人们一直将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代表植物,但其实端午节也有自己的

花——蜀葵。因为它在端午节前后开始开花,所以蜀葵也被称为“端午花”。

石榴花也是这个季节的花卉。在我国北方,端午节这天,老人都要给子女的头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贵。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分为花石榴和果石榴两大类。

泡汤浴兰佩香囊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外,还有一个泡汤沐浴和佩戴香囊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别名沐兰节,人们这天要采摘各种香料植物的叶子泡水沐浴,用以治病除秽驱邪。此汤称为“沐兰汤”。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但文中的兰指的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除此之外,人们还习惯佩戴香囊。香囊中装有白玉兰、凤仙、白芷、苍术、石菖蒲、广藿香、丁香、金银花、荆芥、玄参、木香等20多种植物药材,气味怡人,药香清新,佩在身上,有化解湿气、除秽气、提神醒脑、驱除蚊虫以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

(华厦生活汇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节日端午节里的传统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