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孙俊堂连翘花开漫山黄
TUhjnbcbe - 2021/8/28 0:24:00

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小编心语:孙俊堂老师,谦谦君子,文如其人。爱好文学、写作,曾参与一轮、二轮《武乡县志》编纂工作,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馆初的解说词编写、图片说明、第一批讲解员的培训等工作,退休之后常帮忙整理编辑文史资料。仅从这几点足可见孙老师资历之深,水平之高,然而,有一次冒然问了一句:“您是省作协会员吗?您出过书吗?”答:“不是;没有......”小编竟无言以对。脚踏实地,步步惊艳却谦逊如此,后辈还能说什么呢?

连翘花开漫山黄

孙俊堂

寒潮退去,气温骤升,碧空万里,心情也似天空这般澄澈和热烈。

4月25日,在县文联、县作家协会的组织下,一行9人由县城驱车向武乡东部的大山挺进,去做一场虔诚地倾听和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沿着抗战的足迹,挖掘红色革命故事。

田间春播正酣,犁铧泛起润土,播下种子。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时而爬上土丘陵顶,时而缓行于深沟底谷。蜿蜒狭窄的古道,蛇蜕为水泥铺就的硬路,宛若蟠卧在峡谷的一条长龙。从韩壁乡政府出发,在胡副乡长的陪同下,约20分钟就来到了采访的第一站------刀把嘴。

刀把嘴隐匿在大山的半山腰中。置于此地,背依峭壁,面对群山,有种到达天际边缘的感觉;抬头仰望,千仞之高,不由幻觉“离天三尺三”和“手可摘星辰”。

刀把嘴村名的来历应该是根据村的地形地势而来的,但村上年龄最大的韩大叔坚持相信传说,很早时候外地响马凭借娴熟刀功,赶走村人,霸占村庄,由此得来“刀霸嘴”之名。大家笑着说,就叫刀把嘴吧,咱不学美国人,到处称王称霸,惹得世界不安宁,只是文人们不要太懒惰,把“嘴”字写成“咀”了!

其实,刀把嘴的出名并不是因村的名字,也不是藏在大山深处的诡异,而是在那场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厮杀中,这里的山水、这里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以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憨厚山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军民团结,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书写了光辉历史。抗日战争中,这里曾是八路军野战卫生部、医院、卫生学校、卫生材料厂的驻地。后来成为国家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的孙仪之和国际友人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汉斯·米勒等都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更让人惊奇的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代表中医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支柴胡注射液竟然是从这里诞生,不仅治愈了八路军指战员患上的流感和疟疾,迅速恢复抗战队伍的战斗力,而且打破了中医无注射液的历史。

乡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接到乡里通知,早已在村*支部活动室等候。队伍的扩大,多了许些热烈气氛。由乡村干部的带领,我们沿着曲径道路来到八路军医院旧址。

八路军研究专家,武乡县文学大家郝雪廷是采访活动的义务讲解员。面对着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实物,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耐人寻味,引入深思。

走出旧址,村干部告诉我们,后面一家的韩海尧老人,虽然84高龄,但思维清晰,记忆甚好,肚里装着有好多故事。

韩老人家医院旧址,几年前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他迁出新打了三眼土窑洞。

院落较大,还没修建围墙。站在院中的老伴看见村干部领着一帮人来了,便朝不远处的韩大爷喊叫。老人听到叫声,放下手中的农具,急忙走了回来。真的了不起,只见他精神矍铄,步伐轻盈,完全不像鲐背之年。

郝雪廷幽默地说:“他小的时候吃过卫生部长夫人的奶水,一辈子有劲儿!”

虽说是笑话,但确是事实。那年,八路军卫生部部长孙仪之的夫人秦仪华生下孩子,不幸夭折了,奶憋得难受,房东家有个年龄很小、营养不良的孩子,也就是现在的韩老汉经常嗷嗷待哺,好长时间孙夫人就让他吸自己的奶头。

“哈哈!人老了,坐不住。早上拉了两趟石头着堰铺路,前晌家再收拾下菜地准备下种。”老人显露着山里人特有的气质,挺着硬朗的腰板,边说便摆着手招呼我们回家坐。

在宽敞整洁的土窑洞里,大家有序坐下,聆听老人讲述。

“野战卫生部、医院、制药所大约是年来到俺村,那时我还小,但记得村上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家家都是挤在一个家,腾出让八路军住。

八路军发动村人上山刨药材,采回来嗮干交给他们。村上三个碾子,三匹马每天不停地碾,碾成面面给战士们治病......”

“部队来了那么多,又要吃粮,又要用水,村人能容下八路军?”我问道。

“一开始意见还不小。那时候流行个说法‘八路军穿的是黄小布衫,日本人来了跑到后山’,哪里是后山?咱这里就是。八路军打游击战,后山山大林密,好隐蔽。可是日本人也跟着来寻找打八路军,找不到就拿老百姓出气,杀人、烧房。人们就认为受了八路军的害,八路军再回来都爱理不搭的。咱这里吃水是靠天上下下的雨流进水窖里,非常困难。本来就不愿意让八路军‘抢’水,再加上日本人把房子烧得破房塌顶的,村人意见更大。一次,一个八路军战士到一家水窖想打点水,找不到水桶,便问主家借桶用,主家气呼呼地说:‘没有’。那位战士不相信地说了句‘有井没桶?’主家指着烧掉的房子回击道:‘有房没顶’。意思是因为你们,我们的房子让*子都给烧光了。”

“那后来怎么改变对八路军的态度?”有人追问。

“其实,咱山里人是通情达理的。医院在这里时每天要救治好多战场上下来的伤病员,少腿没胳膊的,肠子流出在外的,失血过多赶不上救治就死去的,他们都是十八、九,二十岁左右的毛小后生。况且,印度的医生、德国的医生跑那么远也来帮助中国打日本,村人们心疼了,醒悟了,八路军战士拼上命打日本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个安稳的日子。

山里人实受(憨厚),只要认准好人,铁了心地跟着走。至此,刀把嘴人和八路军成了一家人,帮助刨药材、抬担架,做军鞋,送军粮,不大的村,参军的20多人,牺牲烈士就有9个。”老人说着说着便站起来说:“走,带你们在村转转!”

这里村民居住大都是沿山而修建的土窑洞,村的东头一排土窑就是八路军卫生材料厂旧址。一块竖着的红色牌介绍到:“年5月,前总卫生部制药所在此进行了扩大生产,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卫生材料厂,下设:生产股、材料股、总务股。当时除生产丸、散、膏中药制品外,还主要土法制作卫生材料纱布、脱脂棉、急救包。期间,至此经过蒸馏提取,制成第一支中药注射液---‘柴胡注射液’,这是中药西制的首创。

指着牌子,韩大爷动情地说:“年至年间,在太行根据地的八路军和群众中发生流感、疟疾病。治疗这些病的奎宁等药物最有效药,但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很难运进根据地,病号一天天增加,严重地影响着部队的战斗力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钱部长根据当地中草药资源的分布情况,号召医务人员和群众上山采集柴胡,将采集到的柴胡熬成汤药给病人服用,居然收到了很好的疗效。为了方便服用和携带,制药厂的科研人员又设法将柴胡制成片片,但治病效果不理想。最后,钱部长建议将柴胡进行蒸馏制成针剂,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成功了。老百姓说‘碾则碾成面面,机器压成片片,玻璃化成水水。’”

“片片、面面、水水,这是制药的过程。柴胡蒸馏成水制,非用瓶装不可。材料厂就在距刀把嘴10多里外的马岚头村先冶炼出玻璃,将玻璃再运到这里化成水,冷却瞬间吹成瓶,装药水封口。工艺现在来说简单,但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情况下,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制药厂创造出奇迹就是不简单,作用无法估量”老郝进一步解说道。跨过一小土门,进入小院,院中的两个窑洞,在饱经风霜,斑驳脱落的墙壁上,也钉着一块石质材料制作的简介牌:

“韩壁乡刀把嘴---太行山八路军卫生材料厂(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旧址,曾为抗日战争作出重大贡献。当年,前线很多战士疟疾发烧,军工战士根据卫生部长钱忠信指示,利用当地丰富的柴胡资源,以重蒸馏法提取有有效成份试制柴胡注射液。年5月,《新华日报》(太行版)发表了题为《医学界的新贡献---利华制药厂发明柴胡注射液》的报道,称之为封锁线上的一大创举。这是我国最早有关中药西制成功的史料记载。经过60多年的励精图治,当年的八路军卫生材料厂已房子成为颇具现代化规模的中外合资医疗企业,是国家战略储备急救用药和麻醉品定点企业、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为铭记当年村民‘制药疗伤,不怕封锁’的历史功绩,激励员工传承企业光荣的历史文化,特立此牌。

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制药厂)敬立”

二00六年七月

乡包村干部老魏告诉我们:“年1月,第十八集团军医院卫生部决定,卫生材料厂的药品不仅供应部队,也要服务老百姓,为此,将厂名定为利华制药厂,取‘有利中华’之意。之后,利华药厂随部队转战全国。解放战争结束后,药厂分为南北方两个厂,南方的厂发展成为现在的武汉远大制药,北方的成为现在的北京双鹤制药。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鱼水情。刀把嘴人和八路军情谊是在艰苦环境里,生死存亡中结下的,这种情感是历久弥新,不可替代。那年,远大人回来‘寻祖问宗’了,站在太行山涧他们百感交集,感叹大山的俊美如俦,感叹前辈的无私无畏。让人费解的是天公在午间给恩赐了一场大雨,山更青了,景更美了,但客人的小车也淌在泥里动弹不得。山里人组织起来,壮劳力抬车,老弱者修道,硬是将车一步一步挪出了公路上,又复制出70年前拥军画卷。客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同时也为山区落后交通条件而忧心仲仲。第二年,公司的领导带中层干部60多人来了,钻沟爬山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吃农家饭,睡农家炕体验老区人民生活,他们感恩这块红色土地,感恩这里淳朴厚道的人民。他们慷慨解囊,反哺报恩,平整村道,水泥硬化。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人出行不再“拖泥带水”,看到山里人一张张笑脸,城里人如释负重,心情舒畅。

至此,两地鸿信往来,交情笃深。年,远大制药公司要建厂史博物馆,请求将当年制药厂用过的石磨作为抗战文物保存。刀把嘴人二话没说,小心翼翼将石磨拆开,冲洗得干干净净,红布包裹好,6人全程跟踪保护。车出太行,过黄河,跨长江,千里迢迢,风尘仆仆,红色圣火传递江城,革命文物落住远大。6月4日,武汉远大制药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时任公司董事长谢国范抚摸着千里之外运来的石磨,动情地说:“老区父老乡亲送来的是鱼水深情,是我们精神之支柱,兴业之瑰宝。我们要把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继承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把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保持好。”

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席卷武汉,又一次牵动着刀把嘴村人的心。他们琢磨着如何支援疫区,为国分忧尽点责任。村支部书记韩卫忠,村委主任韩晋祥和乡包村干部魏英忠商量着,我们村办企业碧塬茶厂刚刚生产出的连翘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预防呼吸道感染、增强免疫力之功效,是养身健体的好饮品,捐给疫区送上我们山里人的一片心意。于是,他们将库存的多斤,价值10万元连翘茶打理装车,通过县红十字会,捐献给远大制药厂。同时也向奋战在县抗击疫情的一线人员送上一份深情暖意。

10万元对于一个深山沟里的小村,可是一笔可观的数字。那是全村人翻山越岭,一片一片,辛辛苦苦的汗水,是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大山人的大爱走出了大山,洒向江汉,凸显出大山人的胸怀!

众所周知,茶的出产大都在气候宜人的江南水乡,太行深山也盛产茶叶却是稀罕出奇,我们来到村办企业参观。简易的大门上挂有“碧塬茶厂”,为何叫“碧塬”名称?村长说,这是他村在外的文人给起得,“碧”者是“绿色”,江淹《别赋》有“春翠碧色,春来渌波”之句;“塬”是黄土高原流水冲刷形成四周陡峭,顶平坦的台型状。哦!我们豁然开朗,“碧”是指茶的原料,山野中生长的一片片碧绿的连翘;“塬”,茶厂所建的位置。

茶厂有一个专门让客人品尝的接待室,韩书记亲自为我们煮水、温杯、洗茶、泡茶、倒茶,一套程序下来让人眼花缭乱,如此熟练,功夫老道。我端起磨砂茶杯,轻轻啜一小口,浸在口中,细细品味,始是浅浅的略显中药苦涩,尔后一丝清甜从喉咙溢出,沁入肺腑。众人皆大惊,想不到深山老林中出产独特的茗茶,正是“人谓百花好,我称茶独王。一杯清肺腑,如梦亦留香。”我竟顾不得谦谦君子的谦让风度,一连三杯下肚,顿感干渴全无,清凉透彻,真乃爽也!何人真知灼见,提取大山精华,凝练奇特上乘之茗茶,贡献于世人,泽惠于山民。乡村干部的回答,让所有人心悦诚服,赞叹不已,出此良策的所谓高人就是他们这几个乡村干部。

乡包村干部魏英明娓娓道来:“这些年,脱贫攻坚全*动员,全民参战。刀把嘴群众脱贫路子如何走,我们争执不休,动了许多脑筋,争来吵去还是把目标定位在‘立足本地,靠山发财’。山中有‘古、红、绿’三宝,古有‘焦龙洞’红有八路军遗址,绿有漫山遍野的天然药材。古、红是旅游产业,我们是配合县文化旅游开发,绿的文章要靠我们自己来作。我们想,村上人祖祖辈辈也刨药材,但没有能发家致富,究其原因,交通闭塞,不会深加工。如何让好东西买上个好价钱,成为我们研究的主攻方向。我们详细登记了山中野生药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一个大胆的想法浮上桌面,立新标异,反弹琵琶,将治病用的连翘制成养身健体的饮品。”

“连翘是木樨科一种漂亮的植物,自《神农木草经》将其列为药材,已有多年使用历史。在医学临床上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良药,有“疮家圣药”之美誉。民国时期的医学大家张锡纯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述:‘连翘,味淡微苦,性凉,句升浮宣散之力,流通气血,治十二血凝气聚,为疮家要药;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之要药;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诊瘾要药,为其性良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病;为其味儿淡能利小便,故又善治淋症’。”韩书记从中药角度作进一步阐述。

“连翘生长在崇山峻岭,是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我们刀把嘴远离厂矿,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多云雾,光照适宜,连翘的品味更高。承唐宋遗风,启品茗新河,我们瞄准了这条路走下去。

这些年让我们认识到,脱贫致富,发展集体经济很重要。年10月,村支两委决定以深山野生连翘、柴胡、*参、黄芪、山菊花等中药材为原料,开发加工健康茶饮品,成为存集体脱贫的主导产业。经过与信阳毛尖厂的联系,在开发技术、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现已研制成功,在试产阶段。”村长韩晋祥胸有成竹,眼神里透出坚毅。

走出茶厂,老魏指着村间小道两侧、农户的房前屋后,纤波浓点,错落有致绿莹莹的连翘树说:“村民们都念开连翘生意经,在村的空隙地都栽满,既美化了村庄,又有了‘摇钱树’,两全其美。”又指着烟雾缭绕的山间说:“那里是村集体的牧牛场,50多头牛,主要是产牛仔,是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又一增长点,刀把嘴群众的日子一天将比一天过得好!”

我们聚集于村的高处,凝视远方群山,春草葳蕤,山色旖旎。静静的山谷里仿佛回荡着“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烽火岁月,流淌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红色基因。那一簇簇、一片片怒放的连翘花漫山遍野,或绽放在山坡上,或独傲于悬崖边,墨绿间衬托出金黄的娇媚,将太行山脊点缀的如此秀美。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感恩上苍的恩赐,天地造化了大山之精灵,昔日为驱逐倭寇创造奇迹,今朝凝炼升华惠泽于民。

刀把嘴------深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庄,是一个令人向往、敬仰的地方,是镶嵌在太行山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孙俊堂:网名:常青树,意为生命之树常青不老,山西武乡人。爱好文学、写作,曾参与一轮、二轮《武乡县志》,《白和村志》、《白和村孙氏家乘》编纂工作,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馆初的解说词编写、图片说明、第一批讲解员的培训等工作。退休之后常帮忙整理编辑文史资料。

编辑

采禾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俊堂连翘花开漫山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