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当热搜再次因甜咸粽子沸起来后,我们就知道,端午节来了。
自上古作为龙图腾祭祀开始,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一路踏浪而行,不仅承载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也糅合了种种民俗,积淀了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今天就来说道说道端午节吃食背后的那些文化渊源~
粽子起源说粽子是端午节的最主要的节食。从晋到清,从北方到南方,我国人民均要在端午食粽子,可谓食粽之风千年不绝了。实际上,关于粽子的出现,至少有五六种说法,而且祭屈原之说是后起的。
夏至食粽《荆楚岁时记》是记载荆楚地区岁时风俗的权威著作。里面仅提到“夏至日食粽”,并没有提到端午食粽以及屈原的事。
祭屈原这一说法,始见于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而这一东汉建武年间区回见到屈原的故事,显然是一种“创作”,在汉代史籍中并无记载。
祭祖此说见晋人范汪《祠制》:“仲夏荐角黍。”范汪曾在庚亮、庚翼属下做官多年。后又在桓温属下任职,当过安西长史、东阳太守等。晚年因被免为庶人而屏居吴郡。故范汪所谓的“仲夏荐角黍”或许就是吴地的风俗。
祭天神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京师人自五月初一日,家家以团粽、蜀葵、桃柳枝、杏子、林禽、奈子,焚香或作香印。祭天者,以五日。古词云:角黍厅前祭天神。妆成异果。
对龙的崇拜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因为竞渡要划龙舟,粽子投水后又为蛟龙所窃。故端午食粽是与对龙的崇拜密不可分的。
祭*为当代民俗学家张紫晨教授提出。他说:“五月端午,原为巫节,诸多记载,都说明这一日重在去病除邪。如《荆楚记》所云:‘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角黍投江,实也是一种巫术作法,为祭*之举动,但后世多据梁代吴均撰《续齐谐记》,把角黍事与祭屈原相联系……”上述六种说法,各有其道理。
老饕说粽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馅料的内容,则是最能凸显地方特色的部分。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些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3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广东中山的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馅;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肉等馅。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吃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上白糖来吃。饮雄黄酒雄黄酒、菖蒲酒、朱砂酒这三种酒见《明宫史》。在明清的一些笔记中,也屡屡提到端午节要饮雄黄酒、菖蒲酒等。
古人在端午节为什么要饮用这几种酒?
这因为端午是由古代夏至发展而成的。据《礼记·月令》:“(夏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也就是说,夏至时的“阴阳争”的节气对人身有妨害的,故要求人们在这个阶段注意养身。后来,人们对五月五日也这样看了,认为必须采取种种措施才能避兵、*、病瘟。便开始悬挂菖蒲、食用菖蒲,以及服用雄黄酒、菖蒲酒、朱砂酒了。
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书记载,古人对雄黄、朱砂、菖蒲的药用功效早有认识。认为雄黄性味辛温、苦、有毒。能燥湿、祛风、杀虫、解毒;朱砂性味甘凉、有毒。能安神、定惊、明目、解毒;菖蒲性味辛温、无毒。有开窍、豁痰、理气、治血、散风、去湿的作用。因此,饮用这三味药浸的酒也就能辟除端午节时的邪恶之气了。
要指出的是,端午节饮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的习俗,如今已式微,这无疑因为现代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已经知道,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用它泡制的酒有毒,喝了对人体有害。
果子端午时的食品还有果子等。
这种“果子”,并不是通常所指的面点果子,而是香药果子。多用菖蒲、生姜、紫苏酒等制成的,作用也等于辟恶。《荆楚岁时记》上曾有“是日竞采杂药”之语。《夏小正》上更早已指出: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所以后代在端午制香药果子,依然是古代夏至、端午习俗的遗风。
大蒜端午节食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品种,即大蒜。在明代的北京宫中,要吃“加蒜过水温淘面”,在清代的扬州,“大蒜烧黄鱼”几乎是家家必备的菜,在江西萍乡,端午时要将“包子、腌蛋、大蒜各物置于桌上,合家大嚼……”看来,从北方到南方,从宫中到民间,均有在端午吃大蒜的习俗。而这,又是与端午的节气特点以及大蒜的功用密不可分的。据古代医药书记载,大蒜“其气薰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这样,在端午这天吃大蒜就含有辟邪的寓意了。实际上,在古代,人们不仅仅吃大蒜,甚至还将大蒜做成其他的物品以辟邪。以上内容选自
《知味难:中国饮食之源》《吃鲜儿》
青岛出版社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