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红了一城的凤凰花开,除了想到毕业季,还有接下来迎接我们的炎炎的夏季的到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据说,“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因与夏至时间相邻,也被称为“夏节”。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不仅没有湮灭,反而将多种民俗糅杂为一体,构筑了深邃而丰厚的文化内涵,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图片来源于网络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辟邪、沐兰汤、饮雄黄酒......各个地域端午风俗节气、起源虽各异,然而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望却是四海皆一。先秦时期并没有所谓的端午节,五月初五日并不是普适的节日,但已经出现了一些针对这个日子的普遍行为,浴兰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浴兰也被称为是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也被称为浴兰节。在华夏历史上,古人们很早就有兰汤沐浴的习惯,有关兰汤沐浴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大戴礼记》:“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古代儿童兰汤沐浴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为仲夏五月,炎热潮湿,蚊蝇繁殖,毒虫出没,百病滋生,对于医疗条件极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极易染病死亡的时节。此时使用佩兰沐浴,可以清洁皮肤,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而五月初五更被视为“恶日”,是恶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所以说古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义为端午节,然后在这一天驱疾避凶,以保佑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除了沐浴兰草以外,古人还会在这一天去采药,拿回来晒干制备,在家里存着。所以这时候的端午节不算是全民欢度的节日,而是大家预防疾病的日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秦到南北朝,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很多事,其中也包括了节日的演变,端午节也是在这期间大有发展,许多习俗都是此时出现的。·吃粽子两汉之前,由于“恶日”之说,人们在这一天唯恐避之不及,完全不会像现在这般有什么庆祝节日的欢乐心情。图片来源于网络除了浴兰,人们还想通过吃来驱邪避毒。于是,古人便想到了角黍。在当时的夏至,角黍是用来向祖先祈求庄稼大丰收的贡品。用竹叶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样子,也就是粽子的前身。这里米用的叫做黍,属阳。竹叶用的叫做箬叶,属阴。意思是阴阳调和,驱邪避毒。到了汉代吃粽子演变成端午的重要习俗。据《风俗通》记载:在五月五日节日前一天,用菰芦叶裹糯米,以淳浓灰汁煮熟,于端午节吃。不过当时,吃粽子并无纪念意义,只是当成一种时令食品而已。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思是粽子一出现,岁序便进入夏季,这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阴历五月正是酷热季节来临之际,吃这种米制凉食,能清热降火,让胃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所以,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在端午吃角黍的习惯,而这个角黍后来慢慢演化成了现在的粽子。作者:庄丽环·系五彩丝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人民饱尝战争之苦,因此当时的端午节习俗也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比如“辟兵缯”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端午节习俗,所谓辟兵缯,就是一种古代的辟邪饰品,多为绕在手臂上的五色丝线,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躲避战乱,祈求平安。图片来源于网络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中记载当时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五色缕”。因为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流行,古人也寄希望于“五色缕”可以驱除瘟病,强身健体。把五彩丝带往手臂上一扎,就可以祛除百病、辟邪求服。久而久之,这也成了端午节的节俗。作者:朱欢花·赛龙舟龙舟竞渡这个习俗在战国时代前就已有的习俗,并不是屈原投江以后才形成的,屈原投江而死,跟水有关,正好屈原是五月初五投江的,赛龙舟因此跟端午节搭上了线。据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随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与战乱,诗人屈原成为人们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五月五日作为屈原逝世纪念日得到了人们的公认。古人把原有的端午风俗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使这个节日散发出爱国的民族意味。·采艾和斗百草周处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南北朝时,荆楚一带的古人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采艾,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戴上。后来人们对艾情有独钟艾,端午时节将采回来的艾挂在门上,以驱除毒气。除了艾以外,其他常见的药草自然也会被采回来,这些花草很多,被闲置一旁十分浪费。便给了孩子们去玩,于是这些花花草草就被当作孩童的玩具,这个以花草为比赛对象的游戏就是斗百草。图片来源于网络斗百草的习俗在南北朝时就已形成,此后更是衍生出不用实物,而以花草名相对的游戏。·赐枭羹枭羮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出现于西汉,比粽子成为时食还要早。所谓枭羮,就是以枭肉制作的羹汤,其主料为枭肉,就是猫头鹰的肉。猫头鹰在古代的名声很不好,被认为是不孝的鸟,偏偏汉朝以忠孝立国,猫头鹰惨了,被人喊打喊杀。更惨的是这并不是平民百姓自发的小规模行动,而是大规模捕杀。“赐”字说明这种习俗已经被官方承认,成为制度,每年五月初五,皇帝要赐百官枭羮,以警示臣子不要像枭那样不忠不孝。皇帝一出马,上行下效,一时间端午节做枭羮、送枭羮、吃枭羮成为风尚。后来因为这种习俗手段过于残忍,最后慢慢消失了,并未流传下来。作者:杨春梅隋唐时期经过前面的发展,到隋唐时期端午节已经变成一个很欢乐的节日了,再加上盛唐的繁华,这个节日更增几分喜庆,不少节俗有了新的发展。在端午节当天,皇帝往往会大宴群臣,赏赐扇子、衣带、粽子之类的物品,以示皇恩浩荡。比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足以可见,在唐朝时,从上至下都将端午节视作佳节。这一天,全国上下吃粽子、赛龙舟之类的规模更加宏大,花样也更多。还有斗百草,也逐渐从孩童游戏扩大到专属妇女的斗花比赛,上至宫廷贵妇,下到乡野村妇,都热衷参与其中。唐朝也有新出现的节俗,如五时图和射粉团。五时图跟五彩丝带相类似,就是将蛇、蝎子、蟾蜍等五种毒虫画在一张图上,挂起来驱避毒虫,以求安康。五彩丝带则演变出长命缕,是将五彩丝带,宛结成各种形状,或带在身上,或挂在某处,用来避邪。射粉团是一种流行于唐朝都城和宫廷的游戏。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民间活动更是丰富多彩,特别是南方水乡,赛龙舟的规模和场面远超前朝。此时社会稳定,民俗节日活动也得到了官府支持,竞渡之风尤为鼎盛。龙舟竞渡时,箫管齐鸣高奏古老的祭祀乐章,船夫要唱高亢的船歌,乐声、歌声、击桨声、水波声汇聚成欢乐乐章,唐人诗歌中对端午赛龙舟的记录甚为详尽。作者:林丽君宋元时期宋元端午节的习俗,跟之前没有什么差别,元朝统治者虽然标榜要保持民族特色,但他们也过端午节,宫廷中有击球射柳等活动,民间则沿袭之前的习俗,吃粽子,采艾,赛龙舟之类的。宋朝的端午节物品,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买桃、柳、葵花、蒲叶、艾叶。次日,家家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针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作者:吴兰仙宋人的巧思还不仅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于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当时端午最常见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它们的外形威猛,足以祛病镇恶。、
宋代时端午节的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前朝在端午节时大多贴钟馗捉*图或者悬挂艾虎,而宋代时人们却喜欢在端午节时贴天师符。比如陈元靓就在《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端午插作应景五时花
古代对端午节的重视由来已久,皇宫里在这一天需饮朱砂、雄黄、菖蒲酒。皇帝会在午门外宴请百官,御赐粽子和美酒。宴后高阶大臣还要陪万岁爷观看武臣射柳,之后皇帝再陪母后游内湖、观龙船,燃爆竹。清宫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帝后嫔妃等用膳时,桌上都会摆放粽子。并插五时花。
古代插供五时花:应景的端午节插花以堂花和斋花为多。
如《乾淳岁时记》所说:“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以大金瓶数十,遍插葵、榴、栀子,环绕殿阁及分赐后妃诸阁。门首各设大盆,杂植艾蒲、葵花、上挂五色纸钱,排钉果粽。”
端午节插花代表花材有艾、菖蒲、水蜡烛、蜀葵、石榴、栀子花、萱草、午时红等八种,其中任取五种,古称“五时花”或“午时花”。
元代端午节庆插花原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天中”端午别称,此时正值百虫滋生,易有瘟疫。上绘道教符咒及钟馗像,盖以朱印,用以驱邪避讳。此幅节令清供取榴花、蜀葵、秋葵、青龙叶和水蜡烛插瓶,搭配菖蒲、石榴、荔枝、桑椹、荸荠、樱桃、粽子等夏季应景果物。榴花枝梢悬以香囊,上有艾虎、艾人、香袋等民间吉祥装饰,为端午应景插花作品。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大规模龙舟竞渡夺标,经常引起争斗事件,所以常常由官府主持比赛,禁止两岸抛掷砖瓦及赛船之间举浆相斗。从汉代就流传下来的五色缕,在清代时被称为“长寿线”。结五色丝为索,系在小孩子臂上,一般男左女右。对小孩子来说,还有一种风俗,就是编铜钱为虎头形,挂在孩子胸前,以示其勇猛,称为“老虎头”;有的给小儿肚兜上绣虎形,称为“老虎肚兜”,这些风俗一直流传到近现代。明清时期的端午节还出现了专门为女儿去病消灾的新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好好打扮女儿,给女儿带上石榴花以及各种辟邪祛灾的吉祥物。并且已出嫁的女儿也要回娘家过节,娘家要备好糕点酒菜,迎接女儿回来,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不过女儿节不止这一家,还有七月初七等好几个节日。端午节的本意是为了减少得病几率,一开始主要是避毒虫、避病毒,由此衍生出采艾、喝雄黄酒等种种习俗。另一方面,*神之说的流行给端午节戴上了辟邪的意义,出现了吃粽子,带五彩丝带,贴各种符咒以及避灾活动。还有一个就是赛龙舟这种跟纪念名人相混合的活动以及枭羹这种跟当时文化有关的习俗。陈伟凯摄古人认为,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一个“五毒”尽出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常在门上悬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来辟邪。从清代开始,人们又用斩妖除魔大神钟馗来负责端午节的辟邪任务。因五月也是石榴花盛开的季节,古人认为红色也能辟邪,便将钟馗和石榴花组合在一起,并冠以“五月花神”之称号。当端午节发展到近现代时,随着科学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人们已经摒弃掉旧时端午节的封建思想和习俗,保留下端午节中的精华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习俗。端午节风俗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渗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表现出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端午时节
插供五时花
以手中之花,抚千年风月。
以画赏花、以香赏花。花中之味,会心者得之……
作者:唐美华作者:苏燕苹
作者:戴阿玲纵观端午节的发展历史,它诞生于远古时期,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从一个小型部落的节日成为如今的世界性节日,这是中华民族的成就,也是先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节日虽是一种仪式,但我们敬奉着的是历史!
午瑞传馨,端午安康!
集艺·花传
常规课程
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