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君,一切来路皆可追。
蜀葵真是妙物——花大色美,叶子猫爱吃,又可以制香,最可爱是易繁洐,只要在光照好的地方有一株,并不须人浇灌培护,三二年就孳生成一大片,是夏日暄姸的景致。就像酒仙桥的两岸,绵连二三里,花色由白到黑,单瓣重瓣,总有十余种,那种明快热闹的气息,是颇可爱的。
宋佚名蜀葵图
蜀葵不精致,粗杆阔叶,籽落即生,所以向不在“名花”品目。
我常说它气质像北方中年女性:健康,大方,妆容简薄,声高语快。远远看着,觉得不甚细腻;接触略多,便极爱伊坦荡爽朗。
五月起,每个有课的早晨,我都来剪取几枝,分插三四瓶,算贞元讲堂的夏日“社花”。
花瓶中的蜀葵
蜀葵插瓶易萎顿,今年偶然在宋人温革的笔记《琐碎录》上看到一条:“以百沸汤沃之即复苏”,“百沸汤”即开水。如法尝试,居然效验,亦“开卷有益”的一例。
蜀葵多黏液,古人也以它制香。
晚明周嘉胄撰《香乘》是一部香事大书,卷二十记各种香制成品的做法,即常常用到蜀葵。如制沉香饼,是用香粉、软炭末、“蜀葵叶或花一斤半”,“捣令粘匀作剂……弹子大捻饼,晒干贮磁器内,烧香施取用”。
《香乘》中记述以蜀葵花、叶制香饼。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麝月“将火盆上的铜罩揭起,拿灰锹重将熟炭埋了一埋,拈了两块素香放上,仍旧罩了”,即是此物。
这样制成的香饼,质疏松,极易燃,炭盆中添此,不仅取其香味,更因其一燃即碎,迸出火星,能瞬时激旺炭火,所以“晴雯因方才一冷,如今又一暖,不觉打了两个喷嚏”。曹公这段描写,极细腻而真实。
次日晴雯就发起烧来,接着便是全书中她的重头戏“病补雀金裘”。
那种华贵衣料是实有的,称为“毛锦”,是将孔雀羽毛捻成线平铺,界以丝线制成,现在故宫仍有以它缝制的龙袍实物保存。采用的是我国产的绿孔雀,其色翠绿鲜明。
明吕纪杏花孔雀图
毛锦肌理不甚平整,晴雯用丝线织补后,又以小牙刷“剔出绒毛来”,即意在模仿此种质地以求乱真,可见曹公对这衣料的熟悉。
又据清人萨英额《吉林外记》卷八,沙狐颏皮名“乌云豹”,则贾母给宝玉的这件华服,当是狐颏皮里、绿孔雀毛锦面的大毛外褂——曹公以“金翠辉煌,碧彩闪灼”八字形容,知为写实,并无夸饰——这个“碧”字,描述尤为准确。
至于给宝琴的“凫靥裘”,则是剥下野鸭头皮拼合缝成的,一衣之用,杀生无算,令人不忍。但在那个时代,靠山吃山,就地取材,亦属理所当然。
这是旧时东北裁缝的特殊技艺,清人西清撰《黑龙江外记》卷六:“达呼尔(即达斡尔)女红,缀皮毛最巧,尝见布哈特幼童服——马褂,雉头(甬+毛)毛为之,均齐细整,无针线迹。”和凫靥裘是一类制品。
瓶葵花影,颇有画意。
蜀葵插瓶,无须多修饰,或一枝,或三四枝;或单色,或杂取数色,稍分其高下主次即可。大方简净,坦荡明快,有辽金质直之风。
光明日报“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
来源/文化溯源
图片来源/中华珍宝馆
总监制/王玮
执行主编/张燕
副主编/跃升
责编/家筱
光明日报·阅读公社工作室
e01
把时间交给阅读
版权声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