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技术作为病理学的支撑,是病理诊断的基础。病理技术是病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从接收标本到发放病理报告整个诊断流程的始终。病理技术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因此高质量的病理技术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的关键是组织的处理,组织处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之后无论是常规HE染色还是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还是基因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因此组织的固定和取材显得及其重要。
组织的固定
固定是技术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在整个制片过程中无法补救的一步。所谓“固定”,就是组织离体后,用各种办法使其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位置和除水以外的物质过程。固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腐败,防止细胞内的酶对蛋白质产生分解作用,使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酶类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原有的结构和生活时相仿。
另外,组织固定后,均呈一定的硬化状态,增加了组织的韧性,而且不易变形,有利于以后的组织处理。所以组织一旦离体必需及时固定,固定液的量应为组织的5倍以上。固定的关键主要与固定的及时性、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的浓度、固定的温度和时间有关。
(一)固定的注意事项
1.固定必须及时
组织离体后,必须立即固定(在30分钟内)。
2.固定液的选择
固定液的选择非常重要,应该根据制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固定液。最常用的固定液是4%甲醛液或4%中性缓冲甲醛液。
3.固定液的量
必须大于组织体积的4—10倍。
4.固定液的浓度
固定液的浓度必须准确,过稀或过浓都会影响组织的形态和固定效果。
5.固定液的质量
要注意固定液的有效期。发现固定液变质,如甲醛液体产生白色沉淀,应立即更换。
6.固定的温度
室温或放于35—37℃的全封闭组织处理机(图1)内。温度过高,会加快组织的自溶和组织的过度收缩,并破坏细胞内的抗原。
7.固定的时间
新鲜标本,应该剖开固定12—24小时后再取材。大标本取材后在室温下需再固定4—6小时。小标本取材后应该在室温下再固定3—4小时;如果是新鲜小标本取材,必须再固定4—8小时。如果室内温度过低,固定时间还需延长。需要做免疫组化或分子病理的标本,从标本离体至组织脱水开始,总固定时间一般不要超过48小时,但也不要少于24小时(厚度2—3m)。
最常用的固定液为10%中性福尔马林(甲醛)。福尔马林渗透性强,固定均匀,组织收缩小,但经酒精脱水后收缩较大。甲醛不能使白蛋白和核蛋白沉淀,甲醛通过使蛋白质分子发生交联而产生固定作用。
由于10%中性福尔马林受到福尔马林的质量、使用时的挥发和取材时带入水分的影响,浓度容易被降低,导致组织固定不足;而高浓度的福尔马林,降低了对组织的穿透性,形成周围固定好而中央固定不到的现象。所以可以适当增加福尔马林的浓度,以12%左右为佳。
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是渗透组织最快的试剂,但也是固定最慢的试剂,因此我们要深入认识它、利用它。甲醛的作用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渗透、结合、交联,这三个阶段甲醛的作用速度分别为快、中、慢,可见甲醛对组织的固定作用并不是与渗透同时进行的。
甲醛先渗透到组织内然后才开始与组织内的蛋白质结合,结合的速度要慢于渗透的速度,也就是说虽然甲醛已经渗透了组织但它并没有起到对组织的固定作用,当然固定后的蛋白质产生交联的速度更慢。甲醛的渗透速度与固定速度的关系见下表1
表1甲醛对组织的渗透速度与固定速度的关系
因此,我们要根据组织的大小采用不同的固定时间。小组织(穿刺标本及胃肠镜、气管镜标本等)固定时间为6-12小时,大标本12-72小时。不要超长时间固定,固定时间过长可导致蛋白质交联越严重,会出现假阴性检测结果。因为蛋白质的过度交联阻止了抗原暴露,影响抗原修复。
有人做过实验,固定超过7天后几乎检测不到心肌的肌红蛋白。如果因为某种因素使组织的固定时间过长,那么在做免疫组化时,要考虑延长抗原修复时间和提高修复液的pH值,这样或许能达到满意结果。
那么,对于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在使用时与标本的比例以多少为合适?对此ASCO/CAP-CLSI指南与文献中的数据如下表2
表2固定时间和固定液的量
因此我们推荐参考ASCO/CAP-CLSI指南,组织与固定液比例为1:10。只有固定液充分,组织的固定才完全彻底,我们做出的免疫组化切片的质量才合格,医生的判读才准确,最后的病理诊断才真正达到“金标准”。
注:以上表中数据来源于加拿大免疫组化质控中心(CIQC)负责人AnaPorwit教授的“免疫组化国际标准化最新专题报告”。
(二)固定方法
由于需进行检查的组织器官标本大小不一,形状不同,其固定方法也有所不同。
1.实质性器官:
如肝、脾、肾,因其组织结构较致密,不易固定液所渗透,应先剖开再用固定液固定肝、脾:由器官背面沿其长轴朝肝门、脾门方向每隔1.52cm纵向平行剖开,切成数片,按顺序平放于相应大小的容器中,下面放一层脱脂棉或数层纱布,以便于固定液的渗入。应避免标本弯曲和相互间叠压。
肾:沿肾外缘中线朝肾门做一水平切面,切面向下平放于容器中,再行固定。
肺:由于其组织结构较疏松,放入固定液中常漂浮于液面,故应在其表面覆盖一层脱脂棉或数层纱布,以防止肺组织表面干燥,促进固定液的渗入。如整个肺叶切除,可切开固定,由肺叶外缘中线沿支气管走向朝支气管切缘或肺门方向切开,切面向下,放入固定液中,如前述方法固定。
其他实质性器官、组织(如淋巴结)的固定可依照上述相应方法处理。
2.空腔器官:食管、胃、肠等应先行剖开,黏膜面向上平于软木板上,并用大头针将标本边缘钉于木板上,再放入定液中,黏膜面盖脱脂棉或纱布,或黏膜面向下浸于固定液中。
食管:由病变的对侧沿长轴剖开。
胃:沿大弯侧剖开(由幽门至胃体切缘或资门)
肠:原则上沿病变对侧肠壁剖开,如不能确定病变部位,一般沿肠系膜侧剖开肠壁。
3.脑:整体脑组织固定时,脑底向上,先将一长缝合线穿过脑基底动脉环,然后双手捧着脑组织放入已注入固定液的容器中,再将缝合线两头轻轻向上提起,借助于水的浮力使脑组织悬浮于固定液中,然后将缝合线固定于容器壁上(用容器盖压住或用胶布黏住)。脑组织固定所需时间较长,一般为10—15天,固定1周时应更换一次固定液
4.眼球:眼球表面结构致密,固定液不易渗入,固定时应先经角膜直径做一个矢状切口,切开角膜,将小纸片卷成一定厚度插入该切口,使固定液由此切口进入眼球内,以利固定。
5.非整体器官的小组织(各种活检标本)直接用足量固定液固定即可。
参考文献
(1)《组织病理学技术》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周庚寅主编.10
(2)《年病理技术员专项培训教材》王华课件
(3)《简明病理学技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丁伟王德田主编.2
内容来自医大睿谷Rexplo,转载出自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和荣誉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维格斯组织固定液
标准化、规范化、自动化生产,质量保证;
多种规格可供选择,即取即用,无需配置;
小规格独立包装,配以医用标签,杜绝交叉污染,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专用标记可让医护人员随时区分组织的类别,避免混淆;
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性价更高;
有CFDA备案及第三方检测符合CNAS标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