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郝俊峰留住苦难的记忆读蒋殊
TUhjnbcbe - 2021/7/8 12:31:00

数年前,我无意中闯进蒋殊的小院。

小院,是作家蒋殊在新浪博客里注册的名称。一连好几天,我不断的走进小院,一遍又一遍欣赏蒋殊的妙笔,那时的她还名不见经传,直到后来才出现了风靡三晋一版再版的《阳光下的蜀葵》,这本书的出版让她在三晋文坛有了一席之地。

短短几年,蒋殊蜕变为三晋文坛中坚,她是靠什么力量后来居上的呢?又是如何在人生的舞台上华丽转身的呢?

年7月7日,纪念抗战八十一周年之际,蒋殊的新书《重回一九三七》在她的家乡——武乡县举行首发式。

我有幸亲临现场,近水楼台先得月充当了较早的读者之一。求知的欲望迫使我走进一九三七,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蒋殊老师隽美的文字,更是那些渐行渐远的老兵的故事,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才是太行精神的最好诠释。

缘此,我似乎找到了蒋殊为何能后来居上的答案,因为在她的书中可以拨动良知的神经,可以找到人性的共鸣。

“我为什么书写这片土地。”这是蒋殊在她新书中写的自序。武乡,不仅仅因为是她的家乡,更是八路军的摇篮子弟兵的故乡。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在这片红色的沃土里,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仅有十四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五千干部一万兵义无反顾走进革命阵营,两万多名群众无辜丧生,三千二百多名英烈血染沙场。一件件悲壮的往事,一串串血染的数字,无不表明华北抗战的中枢神经,革命圣地——武乡县,到处都有着革命的遗迹,到处都有着红色的记忆。

面对故乡厚重的历史,怎么能不让蒋殊书写这片土地呢?

战争必然引发灾难,战争也必然引起抗争。虽然那场给国人带来灾难的战争已过去了七十多年,但战争留下的创伤依然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竟贼心不死,公开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课书,以否认罪恶昭彰的侵华史。凡有良知的中国人岂能无动于衷,任凭尔等逞凶狂。蒋殊虽是一作家,但她有着大的胸怀与担当,两年来,深入武乡农村寻找抗战老兵,用她手中的笔留住老兵们曾经的芳华,展现出一幕幕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试想,这岂不就是日寇侵华的最好佐证吗?

手捧《重回一九三七》,我读之又读,感触颇深。常常在想,蒋殊著这部书仅仅是为了追寻那段深沉的记忆吗?不,她不仅仅是为了那段伤痛的记忆不被岁月无情沉淀,更多的则是在呼吁爱好和平的人们永远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国耻难忘,历史不容泯灭。以往只注重宣传高大上的革命英雄形象,而那些小人物几乎忽略不计,蒋殊新著的出版发行正是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在她的笔下没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更没有可歌可泣的悲壮瞬间,只有一些健在的老兵和英烈后裔散碎的记忆,是所有经历过那场大灾难的一系列小人物的缩写。

正如发布会上老兵代表魏太合老人所言:“我的任务就是摘牌牌(记载着革命战士姓名、籍贯的牌子)”。当年在战场上,每当魏太合老人摘下一个牌子,就意味着又倒下一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能留下牌子的就是光荣的革命烈士,而那些没能够把牌子留下的无名英雄,他的后人及亲属极有可能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就是战争留下的永远也无法抹平的创伤。

蒋殊此举,无疑是再次揭开他们刚好的伤疤。好在,这些战争的亲历者、见证者也不愿把自己所知道一切带到另一个世界,面对蒋殊的采访,毫无顾忌和盘托出,隐藏在他们心底深处七十多年的秘密。留住战争创伤带来的最后记忆,真情记录抗战老兵最后的心声,是伟大的太行精神的最好体现,更是全世界所有反法西斯向往和平的人们的共同信念。

相信任何跳梁小丑在正义面前都不堪一击,相信《重回一九三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伤痛的记忆,更多的则是一种警醒与鞭策。在蒋殊的笔下武乡老兵得到了集体的展现,哪怕他们经历坎坷被人误解,哪怕他们的军旅生涯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天,哪怕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太顺心如意,哪怕他们的记忆只有点点滴滴,也一样感动着,触动着我们的心扉。而那些同样在抗日的战场上与敌斗争过的国民*老兵,历史曾经偏执的把他们扔在一边,以致遗忘,如今他们早已是风烛残年,离我们渐行渐远。

我们是否也不应该把他们忘记?是否该秉笔直书让他们的丰功伟绩写进历史丰碑?蒋殊执着的行走乡间,写就一本书,挖出一段离我们将渐行渐远的历史。

这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这也是一本献给武乡的书。不,她不仅仅是属于武乡,也属于曾经苦难的中国,更属于这个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郝俊峰留住苦难的记忆读蒋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