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始终是一个看向他人的艺术载体。导演到底在表达什么?是影迷体现参与感时最爱的母题。今年宫崎骏散文绘本《龙猫的家》译作出版。重温《龙猫》对龙猫的形象有了新的理解。按照月更计划扯一些个人向视角的分享。真?假动画能打造全新的虚构空间,但要让观众相信故事发生的可能性,整个场景设计一定是从真实的世界中炼化而来。毫无疑问《龙猫》是一部夏天的电影。我们能清楚看到雨天里蜀葵的夺目,水塘边鸢尾直挺挺的和小梅一样高。猫爪草、附地菜携着的小溪中,番茄、黄瓜透着凉爽。挂了果的茄子后面便是茂密的玉米地、蚕豆架,人和人分享的故事顺势附着在丰收的热情里。逐帧的看每个自然场景,高矮远近的尺寸感都有安排。小梅和龙猫初次相遇场面里。画面从下往上俯视,苦苣苔、鱼腥草、蓬蘽、紫堇、猫爪草、菊、蕨类植物在苔藓上依次出现。这些植物的习性相似,是真实林荫下常见的物种。接触过这些花草的人,会认同勾画的场面是因为它们存在着现实世界,本就有的逻辑关系。等等《龙猫》里的植物都能一一对应真实世界吗?那等车场景中,龙猫头上到顶着的是什么?荷叶、秋田蕗还是芋头叶?其实由于描述人视角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一直被各类植物、电影甚至美食笔者反复探讨。并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服务于故事的植物绘画,没有必要拿着放大镜对比刚毛数量,明确定种。抽象化的植物造型是艺术家们,严谨笔锋里漏出的人性光彩。科学性当然不是电影的全部。需要两级化判断真、假、对、错和相信5分钟拉片就是电影的全部观点一样,是对原创作者的否定。吉卜力工作室把幻想和现实之间极其难的平衡点,通过建筑、植物自然场景的描绘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个让观众“哇”出来的镜头,都有画师精湛绘画技巧下,对相似生境大量的认识、观察和记录。这些生动的堆叠打造出非现实和现实的中间地带。真和不真之间还有广袤的空间。+++暗?明龙猫这个形象是诞生在暗处的。森林的隐秘角落、大雨看不清的迷雾中、大人都睡着的夜晚里。为什么?“应该拥有‘暗面’的家”。通过那些暗面,我能看到建造它的人或住在里面的人的内心深处。”抱有这样观点的宫崎骏也认为,“养育孩子不仅需要明亮和温暖,也需要幽暗和迷宫”可以说是居所的阴暗处,城市的幽深处滋养了这位电影作家的幻想。那是他创作的源泉。《龙猫》电影里的家正是宫崎骏小时候家的样子,对昭和三十年代的兄弟同住一个房子的怀念成了描画的主题。站在光亮中的孩子,用大笑和喊叫对抗着昏暗屋内的灰尘精灵。这种对抗是他者和自我之间的搏斗。小梅和小月最后不仅接受了不可思议的龙猫存在,并且互相帮助。姐妹俩自身获得成长,情感也更加紧密。如今的千篇一律的楼房里,每家每户追求窗明几净。没有了龙猫居住的地方。在这种统一环境长大的人,很难忍受脏,很难接受不完美。想种花却无法忍受有虫子,喜欢一个人不能包容他的缺点。到处是非白既黑的撕裂争吵。在“正能量”照耀下“对立”彻底消除了。不懂相处,所以我们面对他者的冲击,要么摔在自己身上,用自恋和自悲化解;要么彻底的撇清,用同者间的唯命是从武装。明和暗之间轻微抵抗不可或缺。+++宫崎骏是一个会在儿童冒险故事里讲出"人哪有好的,只是坏的程度不一样而已"这种大人都要历经捶打才能听得懂的电影作家。他说自己是个20世纪的人,不想面对21世纪。但又反复借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诠释: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光明正义”?当然纵观十几部电影,谜题不会有明确答案,只有“成长”过程中些许片段。景观社会里全是欲望囤积的后真相。我们所有的能量,除了固定的睡觉、洗澡、散步、吃饭,还要去阅读和化解这个世界。树不修剪就不修剪吧,屋子乱就乱一点吧,稍显杂乱才能获得自由生长的力量。谁的一生都不会永远明亮洁净,包容他人放过自己,会好过很多。文:田花花田二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