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王永忠向高向善今桃源
TUhjnbcbe - 2021/6/24 17:18:00
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 http://news.39.net/bjzkhbzy/190120/6815832.html

向高向善今桃源

王永忠

东方古国之东,海岱互挽,黄蓝镶嵌,雄风浩荡,乃“齐风鲁韵”之所在。鲁中自有千年古县“章丘”,古县之北有老村名曰“向高”。

绿树村边合,我再次置身于绿树环抱的向高村。

“向高”所在曾是章丘北部浩淼“水乡”之高地,此“水乡”就是千百年前的“白云湖”。岁月荏苒,“水乡”之水渐褪,“高地”渐阔,村落由点而圆而方。“向高”之村名,实乃“开拓、超拔、强盛”之意。

怪不得“向高”周围绿树掩映,绿意盎然,“水乡”基因使然。试想,当年这“小岛”向高,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四周绿水荡漾,划船方能抵达这“杨柳依依,桃花灼灼”之地。呵,它分明是金庸笔下的“桃花岛”。

往事越千年。而今的“桃花岛”,道路整洁、树株成行、蓊郁攒簇、荷塘莲花,流水潺潺。公寓楼、小别墅、文化大院、明珠塔、香港桥、莲花池,三个公园,早已是村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所。优美的村居环境让向高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生态文明村”、“绿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我突然想到了“桃花源记”里面的语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十棵高大挺拔的水杉环绕周边,村头是棵老柳,老柳谦逊婆娑着,它该是向高村的“乡愁”吧。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写的好: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文豪如陶渊明者,笔下总离不开“柳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美轮美奂之境地,需要富庶支撑,产业化是强村致富的引擎和源头。向高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当年几把锤头起家,创建起村办企业,到现在组建向高集团,始终坚持工业强村不动摇,以铜铝铸造厂、育才油泵厂两家村办企业和消防器材厂一家股份制企业为重点,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淘汰更新落后产能,促进了企业持续发展。同时完善经营管理,实行厂长负责制、年终考核与利润挂钩等制度,企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和现代化。铜铝铸造厂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较大、专业化能力较强的集有色金属铸造、机械加工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二档企业。公司生产的有色金属产品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出口美国、英国、瑞典等国家。

村里的企业每年可为村集体稳定贡献多万元收入,全部用于村居建设和村民福利。全村80%劳动力足不出村便能就业,每月元以上的收入让村民的生活稳定而富足。

向高有“四化”:土地方田化,耕作机械化,管理一体化,道路林网化。即使在“土地承包到户”年代,也是坚持以土地“方田化”替代“碎片化”,坚持家庭管理,集体播种收割。

结合到眼下的“土地流转”,想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几次土地改革制度,我们的土地经营确实经历了“肯、否、否之否”过程,只有经历了,才能更好的认识:土地整合是大势,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向高村有“四统一”:实行统一购种、统一留种、统一播种、统一收割。家家收获的粮食,全部由村粮库免费保存,每户只需保管一个存粮本,随用随取,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两不误的和谐统一。

从向高村独特的“四化”和“四统一”里,我读出了“集体”二字。致富靠集体,致富为了集体,集体富,大家富,才是真富大富。集体是个大熔炉,人人向肚膛里添柴加薪,让它火焰旺,让它持续旺,人人偎依在它的周围,烤火取暖;集体是个大毡房,外面或风雨交加,寒气逼人,毡房里照样春意融融,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们不少村庄为什么会成为“空心村”,青壮劳力纷纷离乡外出打工,原因就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村里无产业,留不住人,导致村庄凋敝荒芜。产业兴,自然就民富村美。如何产业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拼搏,领头人是关键。

自然美,人富足,民风畅,依靠的是一个硬邦邦的*组织。每天早上五点半到村委准备“开晨会”,是向高村两委四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的铁纪律。“有问题,上晨会”,晨会上总结前一天的工作,安排当天的任务,了解谁家有困难、哪里有矛盾,会上研究、及时解决,做到问题不过夜是村庄有效治理的秘诀。无论大事小事,只要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村两委都会严格按照“五步议事法”,最终由村民代表进行表决,这样决策群众心里敞亮,便不会猜忌,工作推进就会更加高效。村两委以实干苦干、不务虚功的工作作风为全村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

惠风和畅,村民的幸福指数,是需要数字来说明的。那为民服务大厅、村史展厅、会议礼堂、图书室、档案室,那幼儿园、学校、街心公园、休闲广场、农民文化大院、小康书屋、音乐室栉次鳞比,村民所居环境,活动场所,我不再以数字一一赘述。

城市里有的,向高村不仅有,更以精品模样存在,城市里稀缺的,到向高村找寻。到底找寻什么?精神的物质的原生的都有。

我独自行走在向高村的主街上,恍惚间竟认为自己是向高村的正式一员了。是啊,这边是村民活动居住区,我徜徉在花红柳绿,莺歌燕舞里寻找欢乐和幸福。那边是热火朝天的工厂区,我追寻辛勤的含义,被创造财富的热火朝天的人们感动着。一边是欢乐的人们,一边是辛勤的人们。返回室内,室内温暖如春,我专心致志的读书习字写辞章,手边是一壶老酒一杯热茶。

我愿常驻此处不走。

对,就在村边的亩耕地,我观看金黄谷穗之沉甸甸,感受高粱拔节的青翠,谛听麦浪滚滚上空的布谷声声,这是一部大自然的变奏曲。我愿享受着独一份的清静之乐,更愿享受着向高村的集体之乐。

作为文学喜好者,我本写意人,心灵与屈原、曹操、李白、陶渊明同频共振,呼吸相通。手持标尺茕茕孑立的计算着数字,实乃非我所长。观气象,写灵*,淬精神,讲战略,乃我所长。圆圆的月亮之于我,不过是一个烧饼,我愿跑到泰山顶上观看陆地行走的蚂蚁。

春夏秋冬的向高村,我都来过。此刻我的脑海闪出几个句子:粮囤的灿烂抹平了辛勤的愁眉,笑容在双颊眼角尽情开绽,丰硕擎在鏊子大小的荷叶上,心安积攒在满池的莲藕里,适闲簇聚在金黄连片的菊花上,底气在四千三百岁的“龙山文化”发祥地上汲取,喜气如鼎沸不歇的泉珠扶摇直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天堑变通途。还青山绿水以原本,处处林园刮遍原野风,新农村的浩然气滋养着大写的人的尊严。

芙蓉国里尽朝晖。这是一个大花园,满眼是国槐,凌霄,核桃树,石榴树,桑树,绿竹,蜀葵。还有那沃若鲜嫩的一畦畦韭菜,还有那清香扑鼻,芬芳齿颊,用指甲咔嚓一声掐一截再长出来的一垄一垄的青青蒜苗。我偏爱这大俗大雅之蜀葵,它的别名是“咣咣花”,它耐旱耐涝,堰边地头路旁石头缝,哪儿都能生长,草本植物灌木样,不用浇灌和修剪,来年萌芽蔓延,继续夺目鲜艳。看到如许泼辣耐看蓬勃之物,我无比欣喜,暂借用“桃花源记”里头的“桑竹之属”四字来概括吧。

“桑竹之属”的“桑”字眼,让我想到了“麻”,想到了老家的苘麻地,那是我心目中最早的“桃源”。

与我老家几乎一墙之隔的一地苘麻子,是我家自留地,也是我的精神乐园。本是草本却也树株模样的苘麻顶着嫩嫩的小黄花。一九八O年,一场地皮都没湿全的小雨过后,这数不过来的小黄花满天繁星的冲我汹涌而来,九岁光景的我藏匿其中看着连环画“西游记”,我满身心的遨游在“比丘国”、“盘丝洞”里,外面的人谁也看不见我,我却将外面看个一清二白,我享受着无拘无束的自由和乐趣,还有那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生发出来的无边驰骋的快乐。

我每每端起书本阅读“桃花源记”,就想起那四十年前的苘麻地。古人衣裳是以丝和麻为主要原料,富人穿丝绸,穷人穿麻衣;竹子这中通外直的常青高洁之物,更是文士高洁精神追求之象征。古人替我们赋予这“桑竹”太多情感,这与大自然相呼相应的“桑竹”二字,于我是“原野”、“沃土”、“桃源”的代名词。

向高,村美村富村祥和,我从葱茏繁华的向高村读出来两个词:“强势”、“烂漫”。

向高所在古县是中国龙山文化发祥地,龙山文化是东夷文化、齐文化的重要源头,这东夷文化是“强势”和“烂漫”矛盾综合体,集中体现在龙山先民东夷人的图腾上:太阳、凤凰。此太阳,光芒万丈,能量散发源源不断,它是力量,是强大,是富庶;大凤鸟一搏九天,俯瞰浩淼大海,俯瞰蓝色寰球,这等何等的豪迈、超脱和烂漫。

到底怎么个强势和强悍法?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集在千年古县之章丘。还是在龙山大地,7年发掘出一具距今五千年,身高近两米的古人骨骼。身大力不亏,物质决定意识,这位与祖宗炎黄同庚的历史巨人够强悍的吧?一方水土一方人,这强势代表了齐地之风,这位龙山焦家五千岁的远古祖先,他一旦挺立,就是泰山的叠嶂而立。

而这强势,这烂漫在今天的古县和向高都能找到对应的“凝结物”,今天古县古村的繁华是拥抱龙山文化的这块皇天后土的人间焕化,是古县千年文明史的时代催发,这强势就是巨龙如山的脊背隆起,是财源滚滚的产业化,是不绝于耳的机器轰鸣,是叮当有致的机械加工,是向高村民鼓鼓囊囊的钱包,是蓝色地球上是棵葱也要长成小树模样的满满自信。

这泉韵袅袅的烂漫,是房前杨柳屋后桑麻茂密的祥和,是鸡犬相鸣,笑容可掬的和睦,是阡陌纵横,黄发垂髫的安然,是冬麦青青,荷塘十里的旖旎,是身居一地苘麻里,不知魏晋,何知秦汉的独处和乐趣。这强势是“向高”,这烂漫是“向善”,是物质精神的相得益彰,是千年古县的古木翠芽之蓬勃,是向高向善的高歌猛进,是章丘大地的落英缤纷,是华夏神州的生猛勃发。

强势是直言不讳,凛凛烈风般的不懈进取,烂漫空灵给这生猛镀上一层温和,使之温柔敦厚,温暖可触。呵,我们脚踏黄土,根深叶茂,我们文质兼备,文武双全。我们的家乡物质精神生态相逡相染,百舸争流。

“桃花源记”里头的渔翁缘何找不到桃源了?我想,凡是邂逅相遇的东西最容易失去。用辛勤汗水浇灌出的鲜花硕果才是实实在在的繁荣。

渔翁安在?吾乃渔翁,亦非渔翁。那渔翁自从桃源出来,再也无法返归,桃源象从大地抹去一样。渔翁大梦一场,梦醒白茫茫一片。而白发渔翁如我者进出桃源之地,无阻无碍,因为,这桃源模样的向高村是人间真实存在的,它就在齐鲁章丘。那位距今多年前中国儒家创始人孔老夫子所倡导的“大同世界”该是向高村这般模样吧。村委大楼前头矗立着我们的领袖像,是啊,我们领袖一生执念的“集体发展,共同富裕”在这里落地生根。

作者简介:

王永忠,章丘电大中文教师,副高职称。潜心研究地域文化和源头文化,致力于莫言研究、毛泽东书法研究和书画鉴赏。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文学批评等超过万字。“年全国散文排行榜”获得者。打通文史哲,探索以文学模样叙述文化的“文化散文”创作。青睐于家乡“龙山文化”研究,结有成果。“姚雪垠研究会”理事、“朱自清研究会”会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永忠向高向善今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