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李志忠老百姓心中的官
TUhjnbcbe - 2021/6/22 10:12:00
泛发性白癜风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7898.html

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老百姓心中的官

——袁俊山书记影响点滴——

李志忠

初冬,一个天高气爽,风轻云淡,阳光明媚的上午,突然接到一个亲戚打来电话说,她姐夫问我在不在家,说有一个人要来看我。她姐夫我认识,叫赵兴民,在乡政府共事多年,只不过退休以后各奔东西很少联系。是谁要来看我,她的妻妹不知道。本想打个电话问问兴民,可翻遍手机没有找到他的电话。这才发现因为多次更换手机好多电话号码丢失了。到底是谁?在我的脑海里迅速开始了翻腾。把我所有认识的人过了一遍,最终还是没有结果。我决定还是得问问兴民。就又翻箱倒柜寻找昔日乡政府通讯录,想找找兴民的电话号码。就在这时听到门外有人喊我的小名,我急忙答应着就去开门。门还没有打开,从窗户里就看见来了三个人。打头的是兴民,随后是老袁和怀成。不等我开门,兴民就大声说,“六则(这是我的小名),老袁看你来了”。没等我开门迎接,他们三人便走了进来。老袁说:“如今没事了,来看看你。”我说:“谢谢书记(已经习惯了,就他当了副县长和人大主席,我们还是叫他书记,觉得这样叫感到亲切)还记得我?”他说:“我和上司很有感情,总想回来看看。对于你们这些“大员们”,时间长了还真想见见。”说到这里,他问我:“你的工作待遇落实了吗?现在工资多少?”我一一告诉了他。他听说我也退休了,工资也增加了,很高兴。他说:“挣那些工资能坚持三十多年不容易呀。这就好了。”又笑着说,”老了老了,有钱花了。”我从他的笑容中看到了欣慰。如今,书记还能记着关心我的生活,我心里很感动。

老袁是我们的老书记,如今刚从县人大主席位上退下来。虽然年过花甲,但仍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衣着合体,干净朴素。明亮的额头下,一双丹凤眼炯炯有神。脸上笑嘻嘻得,还是那么和蔼可亲。他和我们在上司乡共事近十年,在我的影响中,他工作认真,敢于担当;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身先士卒,吃苦耐劳;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民做事。团结干部,体贴民情。工作起来别看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可在饭场、闲暇之余却是谈笑风生,平易近人。在这种氛围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心情特别舒畅,工作再苦再累没有一点怨言。特别是对我们“半碗饭”的“十大员”,同样尊重和重视。每项工作都能做到有条有理,有始有终。最大程度发挥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直到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人们说起他,还是津津乐道,“那是一个好干部。”我们也特别怀念那一段快乐的岁月。

记得,年袁书记刚来上司时,还是上司人民公社。他任公社主任。那年他二十八岁,也算是武乡最年轻的公社主任。第二年,一九五八年成立得人民公社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改成了乡政府。上司成了上司乡。他也成了上司乡第一任乡长。当年又成为乡*委书记。那时乡里没有小车,自行车就是下乡多是步行,能有一辆自行车就算是最时髦的交通工具了。他下乡也多是步行,回县开会总是步行八、九里路到石家岭坐长途汽车,回来时再坐车到石家岭步行走回乡政府。有时时间急迫也最多叫个自行车去接他一下。从来没舍得花钱用车。他知道上司穷啊。后来有了一辆旧吉普车,也不是领导专用。是真正的公用车。像我们这些“十大员”也有机会享用。每当春节放假,人们总要备点年货。不管你远近,不管是谁,总要派车把大家送回去。他才最后回家。那时的上下级关系非常融洽,大家工作积极,效率高,成绩显著。

上司是个穷乡,每一任领导都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尽快走上富裕。想出了好多好点子,口号喊得特别响亮,运动搞的轰轰烈烈,但都因为指导思想不正确,方法不对头,最后落得事与愿违,放了好多空炮。有些事确实也是好事,但好事需要好时间继续办下去。可是好多好事因为领导更换频繁而半途而废。劳了民,伤了财,致使出现了好多“万能田”。当时村里流传着一段顺口溜,“俺村有块“万能田”,不产粮食,不产钱。净管面貌常变换,只为领导升和迁。”民间落下一片怨声和骂声。在他上任乡主要领导职务的时候,“要想富,栽果树”口号喊得正响。全乡大栽果树阵势已经铺开。这件事虽是前任领导定的项目,却又是没有做完的工程。按到以往的习惯,一个领导一道令,后任不为前任完“旧账”。都要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想出一个更好的富民的点子,加大力气去实施。前边那个半拉子工程就在无声无息中被放弃了。但他没有。

上司原本就是一个梨果区,固有梨果之乡的美称。说是梨果区,其实有梨无果。加之品种单一,管理滞后,曾经独傲武乡,风誉四乡的上司大黄梨,不再是其经济收入的主导产业。老树失修,品质下降。既不能丰产又不能丰收。老袁也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带领老百姓致富。他走遍了十九个行政村,五十四个自然村的山山水水。走进无数普通百姓人家与其畅谈、请教,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调查结果,认为上届政府发展果树种植的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上司实际和老百姓呼声的。正当人们都在揣测着新领导的动向时,乡政府作出了“抓好粮食生产,大抓梨树管理,努力发展苹果树种植的”新思路。提出,“吃粮靠土地,花钱就靠梨果树。”把“要想富,多种树。”的口号再次响亮的喊了出来。他没有新“点火”,而是要给前任烧起来的“火”添柴浇油,让火烧的红红火火;要让烈火烧出真金真银。经过几年的连续努力,大批老梨树重新焕发了新姿,又结出了细皮嫩肉,香甜可口的大黄梨。几年后,上司人们也吃到了自己树上收获的大苹果。那时老袁虽然已经调离上司,但当他听说上司的梨果丰收,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

在上司境内有个海拔近一千二百米高的山头,叫佛爷顶。原来这里乱石满山,荒草稀疏,蛮大的山,零零星星散落着可数的几十棵树,多数地皮祼露,大风吹过,尘土飞扬遮天盖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历届社、乡领导就组织群众在这里植树造林,这里成了上司的造林基地。可是近三十年过去了,还是因为不能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管理功夫不到位,至使栽得多活得少。荒山还是荒山,秃岭仍旧秃岭。老袁经过调查,不停查找原因,思考对策。经过向专家多方请教,确定了树种,确定了栽种计划,制定了实施方法和措施,并规定了奖罚办法。选用了看山管理人员。第一年满山遍野,因地而为布满了上万个“鱼鳞坑”。有挖的,有石头筑得,层层叠叠,交错成行。改变了地势,有效拦截住了雨水,给树的成活率奠定了基础。用了两年时间,在“鱼鳞坑”里分别种上了山杏、刺槐和松柏树。五年后,舂天满山杏花怒放,如白云飘荡,清风吹过花雨飞扬,好似天女散花一样,甚是好看。夏季山花烂漫,刺槐花儿飘香。蜂舞蝶飞,虫鸣鸟唱。秋天野菊盛开,独傲风霜。冬天松柏苍翠,片片成林。佛爷顶和周边的坡坡岭岭得到了全面的治理和绿化。结束了多年治理而无效的半拉子工程。至此,为了配合武乡建设百里绿色长廊的绿化工程,又在漳河岸边窑头山上开辟了新的战场。这项工程虽因他工作调动没有完成,可也给此彻底治理奠定了基础。

上司地处漳河南岸山区,东西二十多里。坡陡沟深,道路弯弯曲曲,交通很不方便。尤其是下半乡老百姓因为漳河阻隔出行更是难上加难,去趟县城要绕道上司多走三、四十里的路程。老袁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心系百姓,决心要在滔滔漳河上架起一座桥梁,方便百姓出行,打开两岸交流的通道。他打报告递请示,跑上寻找领导支持,多方凑集资金,安排所有干部下村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大力配合。经过精心设置,周密部署,春天开工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到,一座高十米,长百米,宽两米半的钢木结构大铁桥飞架在了漳河南北。至此,里庄铁桥成为浊漳河上,武乡境内第三座大桥。两岸人们欢欣鼓舞,给两岸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给上司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更是鸟枪换炮,里上公路拓宽改造早已完成。里上三孔石桥代替了铁桥,铁桥已成为人们美好的记忆。但它的价值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泯灭。它诞生的喜悦好似近在眼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开始变革的年代,变革的阵痛到处显现,通讯事业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山区乡镇,更有切身的体会。在一段时间,乡下电讯杆腐朽倾倒,电线断裂,管理滞后,加之乡电讯中转瘫痪。致使各村仅有的一部摇把儿电话失去了功能。你可知道,没有电话沟通对于一个乡镇来说是多么的不便和无奈。给乡下发通知重新用起了“鸡毛信”。每当这个时候,办公室就赶刻蜡板,油印通知。乡干部就四下出动分发通知。基本按照方向路顺,就近便利为原则,通知就近放到多个村庄。然后采取一村倒一村的办法,进行“接力赛”。就这样误事的事情还是常常发生。让上级下级都很苦恼。

人们期待着通讯事业尽快发展,期待着乡村电话的更新换代。乡政府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省邮电局程控电话一个改造项目。很快程控电话安设完成。上司成了武乡第一个通了程控电话的山区乡镇。很快就解决了全乡通讯难题。上下通讯畅通,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熬过了这个阵痛,从此,为现代化通讯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上司万千百姓开了一个好头。

由于老袁的到来,让我的思绪不能停止。往日一幕幕的画面在我面前又徐徐展现。老袁在上司领导位置一连住了近十个年头。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多少人不是今天升来,明天就想着升去。他好多政策贯彻执行不打折扣。改造山河带领百姓致富的项目、策略和措施得到了延续。一切依靠*的领导,依靠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百姓利益考虑。再没出现过劳民伤财半途而废的事情。能有这样的好领导是上司百姓幸事。让一个贫困落后的乡镇通过几年来的奋斗有了大变化,百姓迈开了致富的步伐,收到了明显的效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起上司中学教学大楼,教学环境得到了改善。

第一次建起了办公大楼,乡政府办公环境得到了改善。

建起了大戏台,文化娱乐设施大量增加。为上司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心舒畅,工作求进。“两个文明”齐头并进,一个新的局面逐渐打开。这样的好领导咋能不让人想念!这样的好领导永远是百姓的期盼。

.12.18日完稿于西垴

作者简介:李志忠,网名飞翔,山西省武乡县上司乡圪针庄村人。本人爱好文学创作,数十年致力于群众文化工作。业余期间收集整理了数十个民间故事和传说,创作了多个短篇小说和数百首自由体诗歌,散见于多个网络平台和报刊,并获得多个奖励。近年多侧重诗歌创作,以歌者的姿态面对社会,颂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认真、踏实办事,诚实、低调做人,是其多年一直坚守的底线。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志忠老百姓心中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