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星星之火没用的文化
TUhjnbcbe - 2021/6/21 14:10:00

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没用的文化

李东兴

时光如驹,岁月似车,一路风驰电掣总有一些东西被洒落。

循着老人们的讲述,回看武东名村下北漳,每看必见那遗留在时间皱褶里的闪闪发亮的乡土文化。

如果文化可以用指数来衡量,下北漳必定名列前茅。然而,事实是不仅没有这指标,而这百年来的人们似乎也不看重这些。

的确,文化顶不了吃和穿,不能当钱财用,有几人会重视它?丢的丢,忘的忘,错的错,拿的拿,一些足以令邑人刮目、使村人富庶的历史文化资源,渐渐被凋落、湮灭。

下北漳村地处武襄衔接部,古官道之要冲,自古是武邑东南之一鼎足,襄垣头顶的一颗明珠。民间流传一句话,叫“西营富武乡,武乡半北漳”,说的是西营集镇之所以贸易兴盛、财丰商富,主要靠的是武乡东部许多村庄的人们都来销售和采买;而其中近半是下北漳的财主、富户在这里开铺摆摊设点,经营粮食、蔬菜和副食品、手工制品,他们的日常花销也全部集中于西营。可惜,民国以来,国家与地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已无人知道这些。

去年,下北漳村发现了“唐故南阳韩君墓志铭碑”和“李氏唐王《百字铭》古碑刻”,总算给人一些有益的信息,至少可以反映和折射些许下北漳村古老的历史。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去年村南石壁上的一组摩崖石刻佛像在修建四好公路时受损,一尊最为雅美的千年佛像随凿落的巨石碎裂,被深埋在路底。

我曾根据老人们传说和有关资料,以多篇文章写过下北漳村的五龙庙、黑龙庙,写过武乡“四大家”之一的李方华家族,也写过襄垣西营李青绮家在下北漳村的“举人坟”等的情况。然而,毕竟相关古建已毁损殆尽,现存只是凤毛麟角的蛛丝马迹或粗劣的仿造物。

我想,难免有人看我写的文章会不以为然,毕竟贫穷和读书少真的会限制人的想象。可是,事实是下北漳真不是那么不屑。

我写得这些建筑和史料都可找到出处。如果不是《百字铭》碑所刻,我怎会知道、怎么敢写,下北漳史上曾有过“忘忧山人”和“漳山寓园”,又怎么晓得下北漳村的先民们当年曾隆重举行“龙华嘉会”?如果不是唐碑“南阳韩君墓志铭”所载,我又怎么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监漳”之名曾指下北漳“禄荆山”(今“硌礓山”、“硌礓顶”)所在地等等。

再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襄武秧歌。武乡、襄垣两县秧歌同种同源,都绕不过“十八村秧歌班”,资料记载:光绪十五年(),襄垣县上良村艺人王福锁集襄垣西营、城底、上良、下良、白杨岭、韩唐、店上、源头、果沟和武乡上合、下合、北漳、监漳、陌峪等18个村的自乐班,组成第一个秧歌职业班社,称为“十八村秧歌班”,到如今有的文章竟搞不清这个“北漳”指的是哪里。也难怪,下北漳村的“战斗英雄李二苟”被写到“上北漳”已差不多七十年,至今还有人以讹传讹。

不过,事情总是来得那么巧妙。佛语云: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有人忘记就会有人记起,有人写错总会有人纠错。

一日翻阅资料,读到一篇《我所了解的光明剧团》(作者韩恩德,刊于《山西文史资料》年第5期)的文章,这篇讲述武乡县抗日光明剧团历史的文章中,讲出了一些与“十八村秧歌班”相互印证的重要信息。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剧团成立的头三年,还保留着旧戏班的一些习俗。表现是:一、箱东家(古戏装来源于三家:下北漳李克明家、县城内程启万家,窑上沟郑二全家)索取高租价;二、李海水、梁旭昌、崔来法、韩希江不在或不上演,当地就要扣戏价(不执行合同,少给钱);三、剧团虽然极力改掉唱迷信、淫秽不健康的戏,但是有时迎合群众的要求也还夹杂演出一些;四、各地演出依然以三天为一台,一天三开箱,仍旧‘出头官’。剧团虽然还有一些旧习惯,但是团员们较多地接触八路军和民主政权工作人员,受到了战时共产主义社会风气的良好教育;再加上日军(襄垣城、斑亭、夏店、白家沟、沁县城、段村、南沟、分水岭、榆社城、辽县城、武安城、邢台、长治、潞城等地都有敌据点)不定期地向根据地奔袭‘扫荡’,剧团受着停演和人员生命安全的威胁,这对剧团演职员团结战斗与改造思想有促进作用。年剧团有九人加入(或恢复)了中国共产*组织,真正成为*的一个基层战斗堡垒。”

再看另一段,“年中期,组织上派县青救会干部高介云同志到光明剧团任专职团长。稍后又派梁树森同志任专职指导员(内部兼*支部书记)。高、梁到团前的三年多,政府先后派过王宣随、李英华、王朋三位在剧团做领导工作,但只以工作人员身份出面,没有挂过衔。团长、指导员的职务由李海水、梁旭昌兼任、*支部书记(不公开,是内部职务)由杜金先同志兼任,杜是个丑角演员,属二等把式,挣九厘帐,在内部工作主要是秘密地培养发展中共*员,后调回县改了行。高、梁到职前的剧团李海水、梁旭昌、崔来法、韩希江、王四孩“五人领导组”分工是:李、梁、崔、韩负责导演、排角色,安排剧目,主要是保证演出质量与效果。王四孩再加上杜发荣(炊事员,有交际能力,常做外交工作)和韩牛孩(下北漳箱东家在剧团的代理人,当时这家古戏装占剧团古戏装百分之六十五)两个帮手负责找台口(演出地),订合同,管钱粮,发工资,安排演职人员的生活等。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高、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把实际领导权拿了过来。”

这篇文章承载着武乡秧歌的厚重历史和光明剧团当年的情形,仅此两段文字,就已透露出下北漳在武襄文脉中不可遮掩的“权重”。

三尺之冰非一日所冻。自“十八村秧歌班”以来的襄武秧歌史,以及下北漳村人在其间所发挥的作用,有迹可考却鲜有问津。年代久远了,连下北漳一家以占股“65%”独居鳌头,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县城和窑上沟两家总共只合三成多,其所谓“三元班”等等,只怕也无人能说清。更有趣的是,“三元班”在别人文章中也换了籍贯,“搬”到了邻村。

历史总有来龙去脉。毕竟,文化即使貌似那么地没用,也终究是时光在沧海桑田变迁中曾经的烙痕。

过去人说,文化如空气,它下不到锅里二合米,但往往是用时不觉可贵,当它贵了的时候你就没得用了。

历史是谜,而且难解,也不必细究;文化是酒,不宜独酌,更忌深醉其中。

罢了,一壶浊酒喜相逢,两千闲言愁文村,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写于年元旦

作者简介:星星之火,本名李东兴,山西武乡下北漳村人。年6月出生,年参军,南京政治学院毕业。长期在部队任职,现在福建省三明市工作,先后客居京、琼、川、闽,热心家乡红色文化研究弘扬。

相关阅读:

泡泡(小说)

亮出红色太行的文化名片

羡煞个人的山丹丹

我的爷爷是山娃

河神

离家的孩子更爱家

这个老实人我认识

我爹是老实人

我愿成为暴风雨中的海燕

主编:采禾

小编:君钰

蜀葵花开

让我们一起用文字记录家乡之美

投稿邮箱:mlmlwxy

.
1
查看完整版本: 星星之火没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