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编者按:“圪”字在武乡话中使用率极高,由“圪”字组成的双音节、三音节词运用也极为广泛且形象生动。不久前,张一鸣以“圪”字为切入点,写尽了“圪”字之妙。而此文,赵俊矗另辟蹊径,从语法角度对“圪”进行了深度剖析,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圪”字有意思
赵俊矗
读了红学大家周汝昌《谈笑》的文章,真是忍俊不禁。今天读了张一鸣说“圪”的文章,感觉异曲同工,就想具体探讨一下这个“圪”字:没想到,它真有意思。
这个词在我们的口语中常用,尤其是武乡的口语中,说三句话不离圪字真是事实。不信,你听:你圪闲闲的,一直对着那圪台圪瞅什了。一句话就三个圪字。
那么,为什么这个词这么招人喜欢呢?原来和它的性格有关。圪字有极强的附着力,特别活泼,无论和什么词都能合得来,尤其和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大词性真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不过,圪字是不作后缀的,它只作前缀,跟上一个词根,一个新词就产生了。我们先看它跟名词组合的情况。既然它能修饰名词,就该是动词或形容词。可是它修饰名词却肯定不是动词,倒有点形容词的意思。比如,圪尘,圪糁,圪渣,圪腥气,显然后面跟的三个词都是名词,根据这三个词的意思可推断出“圪”有小的意思,“小”是形容词,姑且把圪也看做形容词吧。在这个意思上,圪还和动物的词结合,如圪虫、圪牛、圪蚤、圪蚪、圪蟆等,虽然词典上写作虼蚤,但我宁愿相信圪和虼是通用的。还有圪角、圪凹、圪墚、圪顶、圪脊、圪堆、圪道、圪洞、圪条、圪廊、圪崂,圪簇,圪料,我们发现圪的使用范围扩大了,不仅由小到大的空间的拓展,而且由小动物到用以指人了。圪簇由物小到人小,圪料指那些不按常规常理出牌的人。由小到大是自然规律。圪从小的意思引申出大的意思。如圪节,是指一棵树分枝长杈的部位,显然比其它地方粗大,后来进一步引申可以说人,这个人圪节大,就是指个子大。如圪蛋也指比较大的圆形物。圪雷炮仗,形容雷声特别大,像响炮打仗一样。圪字最喜欢的还是动词,它几乎能和所有的动词组合。比如圪蹴,圪揉,圪抓,圪捻,圪捣,圪摸,圪掇,圪搓,圪措,圪瞅,圪眊,圪卷,圪挛,圪转,圪蹓,圪团,圪嚷,圪踩,圪夹,圪等……这些词有的单纯表示一个动作,它可能是从上面所说的小的意思引申出来的,小就少,少进一步引申为稍微的意思,圪瞅就是稍微瞅一瞅,圪摸就是稍微摸一摸。有的词不仅仅表示一个动作,更表示一种状态。如圪团就是团起来的样子,圪转就是一直转。有的词是表示一种结果,圪卷,就是卷起来的结果。当然,有的词也演变出新的意思。如圪捣,后来人们经常指男女谈恋爱或鼓捣的意思。圪在这里大约相当于副词了。圪字也和形容词结合。如圪恼,圪闲闲的,圪急急的,圪火火的,圪紧紧的,圪花花的。这儿的圪就相当于上面所说的稍微的意思,那么它就是副词了。圪急急的,就不是太急;圪花花的不是太多。圪字也得寸进尺,不仅生成两字词语,也生成四字词语。如圪闲圪搁,圪游圪转,圪吱压杈,圪粗圪浅,圪挫八淡(不坦)。这些词语真是生动形象,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真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如圪闲圪搁,写出了一个人闲的无聊,在一个地方真像一物搁置一旁一样无用。圪游圪转,形容一个人悠闲溜达的样子。圪吱压杈,形容声音不小,好像把树杈都压折。圪粗圪浅,是说一个人行动粗俗,动作浅陋,不大气。圪挫八淡,是形容某地粗糙不平坦。
说了这么多,那么圪字到底是个什么词?我们还是不能准确的给它下个定义。我们只知道圪字真合群,它和蔼可亲,表意有趣,有极强的生命力。如果能把这个词吸收进普通话里,就最好了。这有赖于语言学家们圪捣了。我们武乡人只能圪等圪等了。
作者简介:赵俊矗,网名:梦醒今宵,山西武乡人,武乡一中教师,武乡县作家协会会员,《蜀葵花开》编辑,家乡之音“爱故乡”文学小组骨干成员,爱好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各类期刊及网络平台,其中《没有爆竹亦过年》获“我在武乡过大年”征文活动优秀奖。《不落的钟声》获得年“故乡纪事·爱故乡非虚构写作大赛”(山西区)暨年“夏尔巴杯”家乡美征文大赛二等奖。
编后记:
自从看到张一鸣老师《武乡话里“圪”字儿多》一文,心中便常想到武乡方言之趣味无穷的一面。反复读来,倍感亲切,仿佛乡音入耳,叫人久久回味。今读赵俊矗《“圪”字有意思》,细思“圪”字之用,真是妙极。它的极强的附着力,使其有了千变万化的形态。文章从语法角度分析了“圪”字本义、引申义,探究其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组合,更让人感受到武乡方言的生动、鲜活。
从“圪”字上,也让人看到方言超强的语言表现力。然而,欣喜之余又不免担忧,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方言渐渐退出生活的舞台。曾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在逐渐消失,曾经熟悉的语调、语气也渐渐变了味。有时想来,真是难过。尽管有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不断地守护,甚至抢救它。可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方言并没有准确用字,且用汉语拼音无法标注所有方言读音。虽然之前安博士等人正在做武乡方言研究,并用音标标注了读音,可我们的后人又多少人能认识并读准音呢?
近二三十年来,人们“半土不洋”的普通话已经逐渐演变成精熟的标准音。电视、网络的普及,人们被普通话包围,潜移默化中,年轻人基本都会说普通话,方言反倒有点不那么纯熟了,缺少了那种原汁原味的古朴、厚重。小孩子则把普通话作为日常生活交际的首选语言,方言处于能听懂但更说不准的状态。因此,为着方言不至于快速没落,我们在文学创作时是否可以在作品中融入一定的方言?或者是否在教学中有那么一两节课用方言说说话,也好让它消失的慢一点呢?面对即将消失的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更好地留住它,值得思考、探究。
[编辑:蒋平]
编辑简介:蒋亚平,笔名蒋平,山西武乡人,教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蜀葵花开》编辑。
赵俊矗文章赏读
柔美下的深刻
写作,从无聊到有趣
*牵梦绕是考试
白头翁自述
这个冬天不觉冷
你爱喝和子饭吗
老是输怎么叫“永赢”?
姐姐送我的一块手表
人生如乘车
不落的钟声
梦母
买卖
红灯
妄论情人
永远的一中
没有爆竹亦过年
当猫遇见了老鼠......
这三字你能认得吗:娅、嗳、伢
主编:采禾
编辑:蒋平
小编:含函
"呈现众生相传播真善美"
让我们一起用文字记录家乡之美
投稿邮箱:mlmlw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