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周散文0204
TUhjnbcbe - 2021/5/28 0:55:00
北京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
阅读和下载方法①手机端阅读:开袋即食。②电脑端下载:长按识别下方
  我的家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镇,古时因山上遍植梅花,得名梅城,又称梅花镇。凛冽的海风和梅香交织成这里过年时的独特味道。但要说到色彩,除了大海的湛蓝,浅滩的碧绿和梅树的嫣红,最夺目的,就是渔家门前悬挂的风灯了。
  在我的记忆里,每当看到处处风灯高挂,就知道春节来了。整个渔镇一片红火,一家家、一户户,红对联、红福字、红窗花、红绣结……鲜艳夺目。傍晚,站在海岬高处,看渔镇陆续亮起一盏盏风灯,就像是一条条鲜活的红鲤,在夜空中畅快地游着。风灯透出的红光,暖融融的,把海岸、村廓、房屋点缀得错落有致。海风吹过,飞红点点,更显出一片别样的风韵。
  听父亲说过,风灯原是镇上人家的一种照明工具。以前,梅花镇作为福州军事要塞和省会门户,人员过往频繁。人们晚间出行需照明用具,遂使灯笼业一直兴盛。记得小时候,我在街上就见过许多灯笼作坊,里面影影绰绰,只见竹篾舞动,铁丝缠绕。还记得,那些灯笼是用竹做成骨架,造型以八角形为主,套入细小的木制蜡烛底座,外罩用的是半透明且有韧性的拷贝纸。先将纸切割成长方形,而后线描图案,画的都是生动活泼、惟妙惟肖的海中生物,还有山水、花卉,之后再进行上色与裱褙。
  一盏盏风灯制成后,挂起时,烛光燃亮,透出一只只灵动、活脱的鱼虾蟹类,看得人目不转睛,仿佛一眨眼,它们就会蹦爬到海里去。稔熟的工艺,精美的制作,每每吸引着行人围观挑选。闲时,店里的伙计还会每人挑上二十多盏风灯,穿街走巷地吆喝:“买风灯,快来买风灯咯!”或趁夜赶到邻近的文岭、金峰等地去叫卖,步声遥遥,灯影绰绰……
  乡村闹元宵时,乡亲们会带风灯出游,还伴有舞龙灯、高跷、舞狮、闽剧伬唱以及“十番”伴奏等,祈求平安。那时刚上小学的我,也总在元宵节夜幕降临后,用小木棒兴奋地提着红彤彤的风灯,沿着窄窄青石巷去伙伴家玩。一路上,遇到无数挑灯的少年;交错中,那闪烁的火苗与单纯的童心一同跳动着。
  有意思的是,家乡的风灯还有别名,渔民都叫它“风不动”,这是渔民在外捕鱼时为它起的名字,即祈盼稳稳当当的意思。这种风灯,自然要特殊加工——灯的底座为厚实的红柴短圆柱,灯罩用篾丝编制,呈圆鼓形,外罩一层麻纱布,纱布的四周写上“渔利大获”四个红字,再用桐油漆刷,防雨防潮。这种上有钩挂,下有底槽的“风不动”,成为渔民在外时极为可亲的依靠——无论渔船夜行,还是岸上篷寮的生活,或是夜晚加工鱼货,那晕红闪亮的光芒,映照着一张张勤劳勇敢的黝黑脸庞,也映照着大船舱上金晃晃的“船头压浪”“开路先锋”等船联……我每每想起它,便仿佛看见父亲当年在“风不动”灯前,与他的一船乡亲们忙碌的身影,听见了他如海浪般爽朗的笑声。风灯给予乡人的温暖,永远定格于梅花镇的记忆之中。如今,梅花镇的春节灯笼,除了风灯原有的制作方式外,还综合了绘画、剪纸等工艺,利用木、藤、麦秆、绫绢等材料,创制出各种新样式的花灯。每逢喜庆良辰,镇上的街道、商店、公园和渔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花样翻新的灯盏。夜晚来临,一盏盏灯笼亮起,喜气洋洋,瑞气满满。登上雄伟壮观的望海楼,俯瞰山下梅城,海波低语,岛礁隐现,灯盏透亮,光彩四射,古镇美景,尽收眼底。

家乡的年味

黄开林《人民日报》(年02月22日第20版)家乡岚皋县,地处陕南,过年风俗多姿多彩,美食更是五花八门。时令一进入腊月,年味儿就像刚沏出的一壶热茶,眼看着越来越浓酽。熏腊肉,挂粉条,舂糯米粉,做豆瓣酱、米酒、霉豆腐……把早已准备好的鸡肉、鸡爪、牛肉、豆腐干、魔芋豆腐,一股脑儿卤一大锅,吃时用刀一切,盘子里摆出各色花样,蘸上醋辣子汤,就是几道下酒的凉菜。整洁的院落、刚贴的春联、等待燃放的鞭炮,年的喜庆就更加入味。
  包谷花糖是一道特色小吃。腊八节过后不久,奶奶在笊篱上装些浸泡过的麦粒,里面丢几颗包谷籽,十天左右,嫩绿的小苗就长了出来,这就是麦芽。我的任务就是上山砍柴,从早到晚,搬回来的柴像一座小山。奶奶说明天可以熬糖了。
  煮熟两大锅红薯,捣碎兑水,用筲箕过滤,满到连锅盖都盖不上才作罢。加上磨碎的麦芽,开始慢慢熬煮。锅开后改用文火。到了半夜,我眼睛困得睁不开,奶奶笑着说:“早上就有糖锅巴吃!”锅巴就够好吃了,还有糖,更是诱人。早上,熬好的糖早已躺在炒熟的包谷面里,奶奶揪一坨塞进我嘴里,不能张大口,牙黏着的,甜而不腻,筋道绵软,满口生津。
  奶奶把灶眼里的柴火灰铲出来,筛在铁锅里,下面大火烧,包谷籽倒进灰中快速翻动,不久就“噼噼啪啪”一阵炸响,灶前灶后到处飞。我们最喜欢这种场面,追前跑后捡起来朝嘴里丢,牙不必用劲,品尝的就是那股清香之气。等糖加热到一定温度,奶奶就把簸干净的包谷花倒入,搅拌均匀后,趁热团成拳头大的疙瘩,动作总要快,冷了捏不拢。捏好的疙瘩呈板栗色,泛着耀眼的光泽,置于瓮里,盖子封实,以防受潮,正月里来了客人,拿出来双手奉上,就是敬意。
  我家的年夜饭不算很丰盛,但也是满桌子满碗,特别是父亲那碗霉豆腐蒸腊肉,一块块板栗色肉皮朝上,格外诱人。肉是刚煮的,肥瘦相间,抓在手里可以当砧板肉吃,摆放在碗底,上面倒上红艳艳的霉豆腐,出锅时翻过来倒进瓷盘,热气腾腾。夹一块,抹一些在柴火做出的锅巴上,金黄油亮,脆香无比,吃了还想吃,嘴里“咔咔”有声,就是放不下。此外,属于年夜饭里“蒸碗子”系列的,还有粉蒸肉、藕夹肉、糟肉、条子、肘子,象征来年生活、事业蒸蒸日上。娘在世时,霉豆腐做得很地道,味道正,除了传统工艺,还离不开草鞋垭的水,草鞋垭山上的柴,草鞋垭土地里长出来的黄豆。
  听说滔河镇一位朋友的母亲霉豆腐做得好,我慕名专门去拜访过一次。灶屋的土灶分外显眼,三口锅一溜排开,揭开里边最大的一口锅,满眼都是豆腐块。主人在篾簸里铺撒一层辣椒面,端起锅里的篾篮朝下一扣,腐乳结成一盘。先放盐,再放大蒜、花椒、当归、姜末、橘皮丁等。最后淋点白酒,多撒些辣椒面后盖严实,两天后翻动,一块块地分开装坛密封。朋友的母亲说,做啥事都急不得,霉豆腐最少要放上一年半载,新的做好才吃陈的,陈压新,新压陈,一茬接一茬,这才气味足,才出味,才味长。
  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在老家养成的口味,年岁增长也难以忘掉。这些年味的记忆与亲情、故园情相伴相随,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乡愁,怎样也挥之不去。

岭上风景

程晖《人民日报》(年02月24日第20版)时令已近大雪,北方的朋友在
  这是南方的初冬,空旷浩荡,寂静朗润。横贯湘鄂赣三省的幕阜山脉,漫山遍野尽是红、黄、金、绿色组成的绚烂景致——芬芳四溢的是桂花,火红耀眼的是枫林,金黄挺拔的是银杏,青翠滴绿的是茶园。山间小路在斑斓的色彩中蜿蜒,两旁青苔黄叶,枯荣相间,高低相依,错落有致。不知名的野花娇艳怒放,百态千姿。林间的小鸟欢乐鸣唱,节奏明快。不远处的山坡上,一阵轻风乍起,红叶如展翅欲飞的蝴蝶在风中翩翩起舞,又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烈焰在空中飘荡,尽情地向人们展示着幕阜山脉的美妙景色。
  幕阜山脉的主峰黄龙山,海拔一千五百多米,山川厚重,钟秀奇多,一派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站在黄龙山上,可见万里长江船影点点,鄱阳洞庭波光粼粼。汽车沿着盘旋的公路行驶不到一小时,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黄龙山下的黄泥岭村。
  大广高速贯通前,黄泥岭村是远近闻名的“穷窝”。当年从江西南昌坐车到这里,中途要转两次车,七个多小时的路程。年,我曾在黄泥岭村挂点扶贫一年,当时村里一百七十六户人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里还是泥巴墙。大广高速的贯通,为黄泥岭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精彩世界的大门;旅游公路的开通,为黄泥岭村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春花、夏学、秋实、冬养”的四季旅游链条,一年四季登山游览的游客川流不息,巨大的游客量为附近的村庄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黄泥岭村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在全县率先脱贫摘帽。
  站在村口,面前是一栋栋白墙红瓦的房子,干净宽阔的穿村柏油马路,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马路的一侧,粉红的醉蝶花,一簇连着一簇绽放;另一侧,嫩黄的黄花槐,一树挨着一树盛开。这些景致,让我突然间有些恍惚,怎么也无法和十年前的黄泥岭村联系在一起。极目远眺,寥廓的天空下,有几行雁影。村前那片依山顺势的茶园显得更加醒目,绿色的波涛起伏,一望无垠,娇翠欲滴。不远处几户农舍掩映在竹林中,有袅袅炊烟缓缓升起。美丽的大自然赐给了勤勉的人们丰硕的果实,让美丽的山村景色更加生动饱满。
  高速公路两旁,尽是改造后的农家小院,有的是青藤簇拥、翠竹环绕的漂亮民宿,有的则成了烟火气十足的农家乐。庭院里,窗沿下,晒满了茄子干、红薯干、辣椒酱、南瓜酱以及各种腊肉、香肠。走进“老家味道”餐馆,店主罗传虎刚刚送走一拨游客,他一边忙着收拾桌椅,一边与我们聊天。罗传虎过去家境贫寒,三十岁时还是孤身一人,在外打工五年也没挣到多少钱。几年前,村里通过专项扶贫贷款帮他贷到十万元,他用这笔钱开起了农家乐。罗传虎的农家菜很有特色,味道很好,这下算是找到了好机遇,有时一天要接待十几桌客人,四季客源不断。他自创了“四灶连烧”,就是把四口大柴火灶连在一起,按照顾客要求,炒、蒸、煮、焖一条龙,完成一桌纯正的农家饭。因为特色鲜明,口味又好,一时成了黄泥岭村的网红打卡地。
  从“老家味道”餐馆出来,正好碰上匆匆赶路的村支书徐贵根。他一眼就认出我来,兴奋不已。“村里都摘帽两年了,怎么还这么忙?”我问他。徐贵根边走边告诉我,虽然村子已经脱贫摘帽了,但是返贫的压力还存在,大家还得继续奋斗,不能松劲。村里引进一家企业种植中草药,村里十五户经济基础不是很牢固的人家全部入股,分片负责药材种植基地看护,每月可拿一千八百元工资。村集体经济这几年发展比较快,正考虑给有需要的人家买商业性防贫保险,防止因灾或因病返贫。徐贵根又如数家珍般跟我一家家介绍村民们现在的情况,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到了村西口。
  村西口有一排长方形的鱼塘,在已经收割的田野中,显得十分宽阔。长满草的塘坝上,一个身材瘦削的男人,正往鱼塘里抛青草,我一眼就认出这是住在村后的罗本茂。罗本茂前几年在村里帮助下承包了五亩鱼塘,用心养殖,奋斗一年顺利脱贫。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不料有一年夏天,突遭一场多年未遇的特大暴雨,鱼塘被冲垮,罗本茂因此大病一场,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幸好村里为他买了保险,利用保险公司赔付的资金,罗本茂重振精神,重起炉灶,村里还帮他修复并加固了鱼塘。如今再看看这鱼塘里的鱼,大的已经长到了三四斤重。
  午后的阳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只水鸟,斜着从水面掠过。罗本茂刚刚抛撒的青草旁,鱼儿在追逐嬉戏。罗本茂告诉我,吃这种青草的草鱼没有泥腥味,味道格外鲜美。目前有不少客户慕名到这里预订,已经收了五千多元订金,一年卖鱼收入估计能有六万元。罗本茂说这话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
  不知不觉间,我们走到了黄龙山茶厂。黄龙山茶厂在江西省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很快就闯出了一条发展路子,经济效益很不错,村里有四十多户靠这家茶厂脱了贫。去年茶叶销路一时受了影响,县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发改委一同帮扶厂里打通茶青收购、茶叶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茶厂顺利渡过了难关。走进茶厂,机器轰鸣,人员穿梭,十分热闹。徐贵根告诉我,这是在做秋茶。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这秋白露说的就是秋茶。秋天降水少,气候干燥,茶树经过春夏两季生长、采摘,新梢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色较黄,芽叶较瘦小,叶张较薄,但滋味平和,水薄甘甜,很有市场。省里的茶博会、展销会及各种大型茶事活动都摆上了黄龙山茶叶,一些快递网店也入驻黄泥岭村,茶叶搭上网络快车,找到了更多的销售途径。
  转眼已是黄昏,周围群峦叠翠,薄雾空蒙。我们踩着山间小路的落叶,深吸着山间清润的空气,离开了黄泥岭村。黄龙山的景色渐渐模糊,但黄泥岭村却在我的脑海中越发清晰起来。我想,应该是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丰富了这大山深处的景致和气韵,让人难以忘怀。

赵妈的节日

李燕燕《人民日报》(年02月24日第20版)一
  三十多年前,中秋节的下午,赵妈从县城卖完小菜,拿黄油纸,包着一块东西回来,油气一块块从内里浸润出来,浸得纸面斑驳。
  “嗯,卖完了,这是三块钱。”赵妈一边跟丈夫张叔讲,一边得意地掏出花花绿绿一沓零钞,角角分分,夹着一些硬币。理钱的时候,赵妈讲起了集市见闻:商户们不只有卖小菜的,还有卖小鸡小鸭的,集市又多了一个卖肉的档口;除了河里打来的鱼虾,还有人用水泥在集市一角搭了池子,卖四五斤重的大草鱼——听说人家把承包来的土地挖了鱼塘,买了上好的饲料喂鱼,听上去挺新鲜。
  “这些拿去打酒,今儿晚上过节。”赵妈把几个硬币单独推到一边。张叔伸手拿这些硬币,没抓稳,一个硬币从指缝里滑脱出来,和着细微脆响,在桌上连打了几个滚才停下来,刚好落到那包黄油纸旁边。那是什么?张叔问。火腿月饼,新鲜玩意,我从集市上一个糕点铺买的,赵妈答。
  张叔责怪赵妈,真不该费钱买这个。“瞧着,几头猪快出栏了,还有一大群鸡,田里那些小白菜长得水嫩,往后日子肯定红火,过节就要有过节的样子,吃点东西没啥心疼的。”赵妈说。
  那天晚上的月亮分外圆,一家六口,围坐一圈。那一封火腿月饼有两个,切开,一人一块。九岁大的小女儿还在嘟囔着说饼子少了,还没吃出味来就没了。满是油气的火腿月饼又香又解馋。赵妈记得,店铺里的大姐说过,火腿月饼来自昆明,那地方四季如春。但是,昆明与赵妈所在的“白水河”相隔近千里。火腿月饼是做了一次长途旅行,一路经过的有山有河有平原,也经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的手。赵妈回味着火腿月饼的滋味,天南海北地想着。
  二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赵妈按照往年的惯例,一早到河边采集“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猪肉已是赶集就能买,正月间剩的腊肉还有七八块挂在房檐下。所以,扯“棉花草”做“清明馍馍”,纯粹只是赶一个过节的样子。她还得比往常多扯些,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从去年夏天开始,县城里的客车开进“白水河”了,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是去年年初修好的,路的两边还种上了高大的云杉。因为赵妈家新起了三层木楼,人又热情好客,驾驶员、售票员只要跑车到“白水河”,便住到赵妈家里。
  因为有客人在,除了“清明馍馍”,饭桌上还得添点新鲜东西。赵妈叫三儿子下到溪沟里,拿簸箕去舀“肉棒鱼”。这种鱼生长在清澈的溪水里,周身除了一根骨头全是肉,很好抓,用油炸了特别香,是山里人待客的一道好菜。跑车的人边吃边跟赵妈张叔摆起“龙门阵”,他们的嘴里满是活灵活现的新鲜事。
  几年后的春节,儿子女儿们回来了,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从广州归来的大儿子提着红彤彤的“烧腊”,说这是当地特产,赵妈不以为意:尝个新鲜好了,难道还能比咱们这的烫油鹅好吃?张叔正处理一条四斤重的大鲤鱼,从成都回来的二女儿帮忙切泡姜泡海椒。张叔上了年纪有点絮叨,说二女儿不该贷款买小货车,到底欠了钱心里不踏实。二女儿说拿货车拉山货出去卖,赚得多,还那货车钱不会有压力。张叔又说二儿子别闲着,开春赶紧挖口池塘去。小女儿刚骑摩托车转来,张叔扭头看见她,正待张口说,却被赵妈塞了块炸糍粑在嘴里:“过年啦,莫要抱怨。节节高咯!”
  院门处几挂鞭炮响过,大圆桌摆上满满当当的年夜菜。
  三
  很多年后的端午节,赵妈家的三层小木楼里住满了成都来的客人。
  染了头发的赵妈穿着一身鲜艳衣服,端出“九大碗”和各色粽子,然后站在蜀葵节节攀高围成的花墙里,大声跟城里来的客人聊天,给他们讲乡下故事,笑呵呵地接受客人对她“做农家菜地道”的赞扬。
  赵妈家挖的那口池塘养了上千尾草鱼、鲤鱼和鲫瓜子,若客人垂钓,钓到的是不到一斤的“小鱼”,赵妈不收钱还帮着做鱼;对面山坡的两分地,赵妈种了桃子和李子,李子初夏已经长成了。这些果子,住在赵妈家的客人可以随意采摘、免费品尝,算得主人家的一点心意。
  “赵妈人实在,我都来过好几回了。一句话,大方,会做生意!”一位客人朝赵妈竖起大拇指。
  客人很多,赵妈很忙。她一面从流转来的几亩地里摘香菇,一面指挥几个年轻人有条不紊地招待客人。
  客人对桌上炸得金黄的“肉棒鱼”赞赏有加,问她:“这些小鱼是才从溪里捕上来的吧?我看溪里有好多!”
  “不是,这都是别人家养的,我不去溪里捕鱼!”赵妈回答。
  “那是,不能捕鱼,我看乡里立了‘禁渔令’,捕了要遭罚款。”客人说。
  “倒不是因为罚款,那鱼让它在溪沟里好好长着,青山绿水多好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客人上咱们这里走一走,瞧一瞧呀!”赵妈说。

糯米饺(多味斋)

卓国志《人民日报》(年02月24日第20版)我的老家霞浦,是福建东北部的一个沿海小城。东南沿海的冬夜,有着和北方不一样的味道。辽阔海面吹来冷风,带着水汽直往衣服里钻,无垠夜空中的星似乎都泛着清冷。
  夜里八九点,在霞浦的城里乡下,家里会生火起灶做起糯米饺。不同于北方的白面饺子,糯米饺是用糯米做的,形状接近于饺子,而个头儿大几倍。
  以前,糯米是自家田里收的,自己磨粉。自家没种糯稻的年份,母亲就去本村乡亲那里分几斤。老家村子开门见海,地少人多,能种稻子的田少,糯米也就产得少了。
  糯米在市上是好卖的,家家都需要些。酿几缸米酒,晚归后温一碗,村人美其名曰“辛苦干,快活吃”。有客人来时最热乎,红脸粗声了还嚷着再来两斤。办个喜宴上盘糯米蒸螃蟹,过年打糍粑蒸年糕,拗九节煮红糖糯米饭敬老人,端午节包几吊粽子,祈福祭祖少不了打成长条形的糯米粿。
  以前在冬至这天,家家要吃糯米饺。那时正餐还不能保证有米饭,锅里常常是地瓜米掺大米。白气蒸腾掀起锅,翘头翘尾的地瓜丝下,掩着星星点点的白米饭。母亲把稀罕的一点白米饭,给了父亲和孩子们吃,自己全吃地瓜米。地瓜米不耐饿,母亲说,家里的全劳力吃点米饭才有力气干活儿,孩子们长身体,也得吃点。
  正餐都窘迫,零食就更没有了。母亲往往借着冬至节气,一口气做上可吃三四天的糯米饺,让全家人尤其是孩童们解解馋。夜里煮着吃,次日早晨蒸着吃。冬天天冷,母亲把做好的糯米饺用簸箕装着,桌柜里、房梁下、厨壁上一挂,一时半会儿坏不了。
  做糯米饺时,母亲和一家人都很认真细致,父亲干活儿会早些回,小孩出去玩也会早早归拢到灶台前。
  包糯米饺,皮是用不着酵母发的,就用糯米粉和着清水揉、搓、捏。母亲拎起最大那口锅的木头锅盖,平的一面朝上,往两条长凳上“啪”的一扣,舀上几盆粉,一点一点地往里加温水,边加水边揉搓。手臂左右抱推,前后揉压,“咔嗒、咔嗒”,那锅盖、凳子好像都在糯米粉团柔软的力量驱使下,合奏着夜里的温馨曲。
  摇摆揉搓许多遍后,粉就抱成了团,软硬适中有弹性,然后再掰开揉搓成圆柱形的条,一段一段拧下来用手捏成皮。捏皮时全家老小都爱干,各人手艺有生熟,有的捏太厚了,咬一口皮的里子还是生的,皮太薄的在锅里翻滚几个跟头,馅就散到汤里了。起锅时,端着碗筷围在热气升腾的灶沿,一边眼巴巴盯着锅里,一边取笑打趣:谁包的谁吃。但总是母亲把这些露了馅的“残次品”暗自盛在了自己的碗里。
  做这糯米皮也是需要些功夫的,水加多了太软捏不出皮,水少了粉团抱不紧实,散了形,新手非得失败几回才能找到点门道。我也试过两回,水多了加粉,粉多了添水,反反复复,双手沾满黏糊糊的湿粉就是不成团,越揉越着急,越急越不成。母亲在一旁说:“心不要急,还是我来吧。”母亲揉粉团是又快又有力,加水和揉搓速度恰到好处。看着母亲劳作,我心想:老话说得好,真的是流多少汗吃多少饭啊,世界上没有轻轻松松就能拥有的收获。
  包上做好的馅,下锅清水煮或用蒸格蒸熟。馅有花菜猪肉馅、萝卜丝红糖馅、花生碎拌白糖馅……咸甜皆宜。常见的食材经母亲的手搭配融合在一起,却能生出满足各人口味的好滋味。我最爱花菜猪肉馅,花菜剁成末,半肥瘦的猪肉切成细细的丁,锅里放猪油烧热,花菜和猪肉下锅翻炒,加点盐,放点清水防止花菜烧焦,熟了撒下葱末,起锅,味精都不要。做萝卜丝红糖馅还得讲技巧,萝卜丝要拧干水,才能吃进红糖水。吃的是萝卜丝,馋的是红糖味。即便是最简单的原料,没有母亲勤劳巧手的操持,也难有最甜的满足。
  现在生活越来越殷实,街上的小吃、零食十分丰富,但在我心里,最惦念的还是那糯米饺。

美景不止于方寸之间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坚范
  年02月25日06:59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文明是礼乐文明,礼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标识。孔子告诉弟子:“不学礼,无以立。”“礼者,敬人也。”《礼记》开篇即曰:“毋不敬。”可见,礼的核心是一个“敬”字,无敬不成礼。宋代大儒朱熹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徹头徹尾,不顷刻间断。”今年是牛年。画家高建伟先生画牛,他一生爱牛、敬牛,以牛自喻,并以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勉。他不是一般的爱牛,而是爱到了“敬”的程度。正因为“敬”字当头,高建伟先生才能倾其心力、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牛,怡人的生活情趣与勃勃生机交相辉映。中华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农耕文化。古人云:农为天下本,万世此心同。有句俗语:牛耕田,狗看门。世世代代,农夫靠牛耕作,因此,郭沫若先生赞牛为“国兽”:“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水牛歌》)在中国文化中,牛以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精神,为世人所喜爱和赞赏。“老黄牛”三个字大家耳熟能详,体现了整个民族所敬重的美德。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牛是有开拓精神的。不久前去世的雕塑家潘鹤先生,他的《开荒牛》是深圳的标志性城市雕塑,映照的正是深圳的创新和创造精神,成为改革开放精神的“世纪象征”。所以历代赞牛诗不绝,画牛者高手辈出,而鲁迅先生对牛的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少索取、多奉献。他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读者(或观赏者)的共鸣。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可以跨越时空引起读者共鸣的。这就是读者跟作品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如同庄子所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读者会感叹,这部作品所表现的思想,不就是我们朝朝暮暮碰到的现实吗?今天,放眼神州大地,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存在于实在的、生动的、鲜活的生活中。亿万群众正是发扬了老黄牛、拓荒牛和孺子牛的“三牛”精神,才使改革开放以来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才使我们成功地抗击了新冠肺炎疫情。所以今天要继续发扬“三牛”精神,以创造新的业绩,凯歌行进,从胜利走向胜利。扶正祛邪,颂扬一种精神,隐含着对其反面的不屑和批判。发扬“三牛”精神,也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近些年被揪出来的老虎、苍蝇,其被万人唾弃的贪得无厌的嘴脸,哪有什么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奉献精神?去年末《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凡尔赛文学”榜上有名。那些装作不经意间露出“贵族生活线索”的文字,如今被冠以“凡尔赛文学”之名。这种病态的金钱观、价值观,理所当然遭到批判,因为这是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相违背的。庚子已过,辛丑来临。俗话说,牛马年,好耕田。但愿新冠肺炎疫情随着鼠年的终止而消失殆尽,更祝愿牛年人人气壮如牛,诸端顺利。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周散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