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木生散文《棉花》
吕淑红
亲娘指头上的体温汩汩流淌在棉花上在北风肆意呼啸的记忆里亲娘佝偻着腰的身影柔弱单薄的晃在碱了的土墙上的身影开成了朵朵浸血的棉花我的亲娘一样的棉花时间的入口里住着刻骨的思念娘冻木的布满血口子的手游走在光阴的矿脉里娘额头垂下的一缕细发哪一根,都串联起我锥心的疼痛与温暖我的亲娘背对着寒冷阴暗用亲亲的棉花呵护我最后的忧伤让来自天堂的白色火焰呼呼燃烧烘烤这凄冷的尘世朴素如泥土一样的棉花娇俏殷红的绽放着亲娘慈祥的笑容用充实新洁柔软干松的词句写出最安妥最暖的诗歌将我疲惫且常常阵痛的心点亮附录:棉花
李木生
城里没有棉花。住城里久了,也就淡了对于棉花的印象,甚至遥远得遗忘了一般。哪承想,默默的软软的棉花,又会悄然地盛开在我生命的秋季。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人至生命秋季的清寒。越是有了不惑之后的透彻,越会感受到一种宿命的逼近,莫名却又无解的孤单也就常常地袭来。但是,暖暖的亲亲的棉花开了。那是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在我人之初的田野上的棉花,那是我亲娘一样的棉花啊。早已忘记是哪一年的冬天,半夜里被呼啸的北风聒醒,却看见没睡的亲娘,还在油灯下为我已经拆开的棉裤絮着雪白崭新的棉花。那是珍贵得亲娘都不舍得为自己做双新棉鞋的棉花啊。在这滴水成冰的深夜,亲娘佝偻着腰的身影,就大大地晃动在碱了的土墙上。当她哈哈冻木了的手,又在鬓角的头发里膏膏针的时候,那布满着血口子的手,就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疼我的亲娘走了,走得很早。刻骨的思念真不知何时到头。尤其是,当我穿着再没有了新棉花的乏筒棉袄,抱着膀无助在严冬里,当我因为没有棉鞋而让脚后跟冻得裂开着孩子嘴似的血口子——刻骨的思念也就把心咬得生疼生疼。日子总得向前。几十年的时光,眨眼就已过去,自己也到了比亲娘走时还大的年纪。清寒孤单处,原以为遥远得不可重返的亲娘一样的棉花,竟然悄悄地开了。世人哪里知晓这朴素得泥土一样的棉花,有着怎样丰富奇瑰的世界。比如,很少会有人注意,棉花竟有着两次花季。棉铃吐絮开花之前,它是已经开过一次花的,虽短暂却堪称壮丽。这是它的第一个花季,开花前的下午,平淡青涩的花冠会急剧地伸长露出翡翠一般的苞叶。经过一个激情而又神秘的夜晚,次日一早,几乎与太阳露红的同时,大大的花冠便娇娇地绽放开来,白净如磁的花瓣中,浸着浅浅的青绿。才几个小时的工夫,浅绿散去,褪色的磁白里渐渐泛起了羞怯的微红。等到第二天的中午,授粉受精的花,已经变成紫红,并预示着花的萎落与棉铃的新生。谁能说这花的紫红,不就是棉花的心血呢?就说它的茎叶吧,前期当然是莹莹的绿,可是随着茎叶的生长与成熟,也会变成血红。不深入进棉花的生命里,是无法感到着它的忘我与牺牲、它的勇敢与无畏。柔软的棉花,实则有着泰山压顶而不屈服的刚性。冰雹,风,虫,或者会让它遭受莫大的损伤,但任谁也无法阻挡它的生长。它的每个叶腋里,都藏有着腋芽,又会生出新果枝与棉桃。随便剥开一个将熟却还未裂开的棉桃,膨胀的棉瓣里,丝丝缕缕,已全是充实新洁、厚博而又极富弹性的纤维。等到熟了的棉桃尽情地开放的时候,这就是棉花一生中最美也最为经典的表情了,几乎无法可以比拟——除非亲娘慈祥的笑容。摘棉花在我们乡下叫拾棉花,那柔软而又干松的感觉,通过手指直达灵*,这时,就会有一种安妥舒服、一种欣悦和一种爱恋醉了心肠。它们不仅是人们过冬御寒的指望,还是人们——尤其是素无帮衬的百姓们——心理上绵长的安慰与寄托。只有经过了人生的艰辛与无奈,悲凉的胸怀,才会确切的理解这生长在平常土壤里的棉花,是在连最后的一滴水分,都耗干了献给了爱的。疼我的亲娘走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一个冬天,冻饿而死。才几岁的我,真有去死的味。娘就是天,娘走了,天没了。好好的人,却怎么也找不到吃的穿的,竟然冻饿而死。土地呢?土地上的粮食呢?我不相信、怎么也不相信躺在堂屋当门灵床上的娘会死。我摸摸她的手,手冰凉。就拽拽她的袖口,想让袄袖暖暖这冰凉的手,谁知娘竟然穿着没有棉花的夹袄。我忍不住偷偷地掀开盖在她脸上的草纸,走了的娘却还睁着眼睛!我扑上去,抱紧着娘满是黑发的头,泼泼地哭喊着“娘,娘来……”她那睁着的眼睛,不是在为自己的寒冷与饥饿不瞑,而是担心身后礓石察一样一个挨一个的五个儿女的活路。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我的娘就曾在十冬腊月里穿过没有棉花的夹袄。就为了解放军战士能够穿上暖和的棉袄棉裤,她把囤里珍藏的籽棉全部拿出来连夜弹好悉数赠予。等到看见入住的队伍里还有一名战士穿着秋天的夹衣,就记在心上,当天晚上便在煤油灯下,熬夜把自己蓝地白花棉袄里的棉花,全部絮到了这名战士的夹衣里。岂止如此,为了喂饱部队上的战马,娘甚至没有迟疑,找了把梯子就将苫着麦秸的屋顶拆了半间,给部队的战马当粮食。这可是一家人遮风挡雨的麦秸呀!那年的冬天比母亲去世的冬天还冷。可是穿着夹袄的娘挺了过来,那时她心里充满着热热的希望。仗是彻底打胜了,世道也似乎完全改变了。曾经献出过所有的棉花的娘,却在后来的日子里走了,走在生命的盛年。多深多浅的道理不去管它,我只是知道,种棉花是不能让争吃争喝的赘芽与果枝之外的叶枝(还叫疯杈)长疯的。它们长疯了,成了主宰,就会把主干遮蔽了,已成的蕾铃也会成批地脱落,灾难就要来了。棉花,曾经是热带亚热带多年生小乔木,是注入了人的情感与意志,才被培育成了一年生的农作物。从此,寒冷的人间便有了恒久的暖流。谁能说棉花不是花呢?尽管它平凡得连缕芬芳也不要,却是世间最重要的花了,因为只有它与人类的生命息息相关着。它也许是惟一一种可以叫做太阳花的花了。只要人间还需要温暖,棉花仍当会生生不息的吧?任万花筒般的世道变来变去,平常凡俗的棉花照样年年开放。棉花,亲娘一样的棉花啊,在我疲惫且常常阵痛的心上,怎能忘记只有从你那里才能得到的贴心而又入骨的温暖呢?注定的清寒与孤单来就来吧,我的暖暖的亲亲的棉花阳光般地开了。相关阅读:向上滑动阅览
至情至性李木生
陈红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李木生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那时的他身处戈壁荒漠,“茫然与绝望就迫压得心灵有了一种想叫想喊想撕破窒息的冲动。”(《野草的呼吸·自序》)生命的岩浆在重压之下冲撞、奔突,寻找出口。贺敬之的《放歌集》、艾青的《艾青诗选》引领他进入诗歌王国。那时的他开始用诗歌的形式书写内心的情感。
对于李木生来说,诗歌能排泄心中的郁闷,却无法让内心充满力量。真正让他内心强大,并最终奠定他坚实的情感基础、精神高度、人格魅力的是鲁迅。
在他的《我请鲁迅当老师》一文中,李木生详尽地记录下当时的心路历程。“一读他的书,就感到他那颗跳动的心和这颗心所盛着的没边没沿的爱。简直不是读,是吸吮,是婴儿裹母亲的奶。”
在那特定的年代,特殊的自然环境之下,倍感沉寂、孤独、饥渴的李木生,跋涉在无边的荒漠中,鲁迅在他的眼里、心里,就像一匹骆驼,摇着驼铃,带着干粮、水,朝他走来。
青海——地球的高原,鲁迅——人类精神的高原。
李木生在他生命的青春岁月居然与这两大高原同时相遇!这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在青海,李木生如饥似渴地读完全部《鲁迅全集》,并做了十几万字的摘记,手制出《鲁迅全集》索引。这十几万字的摘记是两颗心灵之间的深层碰撞与交融。“高原的艰苦,人生的艰难,个人“进步”的蹉跎,似乎都能释然,因为我有《鲁迅全集》可读。是他拯救我的灵*于沙漠之中,使我感到了一个平凡人的富有与尊严,干涸灰庸的灵*,开始泛出浪花与亮色。”(《我请鲁迅当老师》)正是基于这种情感体验,在李木生的心里,鲁迅同孔子、释迦牟尼、耶稣在对待人上,处于同一个境界。
寂寞、凄苦又充实而丰盈的高原读书生涯成为李木生生命河流的源头,这条河自高原而来,裹挟着爱与责任,流淌着真与善,越过高山、穿过平原,一路向前,奔向大海的方向。这条河流或奔腾跳跃、一泻千里,或静静流淌、恬然安逸,或宽广博大、能容万物,或涓涓细流、低吟浅唱……这是一条充满力量、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
直到今天,67岁的李木生所呈现给世人的强大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最让人感动的,是那变化万千的文字里裹挟着的滚烫真实的心。网络上日日更新的文章时时撞击着人的眼球,我也是其中一个阅读者。
顺着链接,我曾一口气读完他几十篇文章。只读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那实实在在的语言,真真切切的情感、坚实而果敢的精神追求,总让人不由地在心里称赞。他爱孔子,怎么爱呢?不是顶礼膜拜,而是请他走下圣坛,还其血肉真身。在李木生的心里,孔子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情有爱、有长处也有不足的活生生的人。在《人味孔子》的第一章,李木生就为孔子描摹了十二张素描画像:否定自己是圣人、知过改过、孔子好掉泪、不摆谱……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还原孔子以人的面目。可是,还原至圣以人的本色何其容易?就像《小王子》里面疯长的猴面包树,早已穿透整个星球,想要拔除,绝非易事。
深爱孔子的李木生不放弃、不松劲儿,一连写出《孔子传》《布衣孔子》《孔子:我不是圣人》《人味孔子》等作品,大声疾呼,替百姓呼唤丢失了两千多年可亲可敬的师友。这种清醒的爱不断延续,到老子、到孟子、到微子,到历史深处每一位或大或小的人物。李木生用一颗真诚的心阅读他们,用饱蘸爱意的文字描摹他们,还原他们以最初的人的模样。还历史以真相,还人物以原貌的李木生,生活中就是一个真实、亲切又可爱的人。
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在心里留下这样的印象:谦虚、礼貌、真诚、善良。在李木生的身上有“家”的味道,有人间烟火的味道。他是传统礼教的冲破者,又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请回圣人做常人的同时,也在时时处处做好自己的常人。
为人子,他赤诚以待,写下了《我的三位母亲》,历数亲娘、后母、岳母的种种人生不易,投以无穷的理解和思念。对他早逝的亲娘,李木生更是痛彻心扉。至今,那个伤心欲绝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我摸摸她的手,手冰凉。就拽拽她的袖口,想让袄袖暖暖这冰凉的手,谁知娘竟然穿着没有棉花的夹袄。我忍不住偷偷地掀开盖在她脸上的草纸,走了的娘却还睁着眼睛!我扑上去,抱紧着娘满是黑发的头,泼泼地哭喊着“娘,娘来……”(《娘亲的棉花》)童年时期失去母亲,对于李木生来说,内心是多么凄苦无依啊!何况母亲是在壮年,因饿因冻而死!这一人生痛彻的体悟,不是常人能体会到的。也许,这正是李木生能够清醒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根源。
在李木生的阅读书目中,梭罗的《瓦尔登湖》、苇岸《大地上的事情》开拓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他深藏在胸怀的爱进一步扩展,把目光从人投射到万物,开启了他与万物荣辱与共的心路。在《天地苍茫·草木篇》的序言中,李木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什么是草木的道理?什么是草木的模样?甚至,什么是草木的尊严与美好?多少个白昼与夜晚,我沉迷在草木里,读它们、探究它们、更欣赏它们,与它们交融在一起。
天下最不能大而化之的就是草木,只有从瞬间的细节里,看清它们、学习它们、热爱它们。它们的千姿百态,它们的任谁也不能扼杀的勃勃生机,它们的善意与俊美,会让你惊诧不已,又向往不已。人性迷失在哪里?人类的困境如何走出?常常,这些似乎不起眼不吭声的草木,会给出一个我们可以走出新的生途的小路。”
去河南修武的云台山上,李木生在如流的人群中,站成不动的砥石。山崖上身材矮小的古木被山体压缩成一个千年不化的疙瘩,凝视着它,李木生突然想到了小个子的鲁迅。“回来,一个熟睡的夜,有梦。梦中的云台山上寂静无人,半个月亮幽幽地照着,我一个人一阶阶地走在红石峡里。月亮睁睁地看着,我走近那棵古木,抚摸间,自己竟然化为一个与岩石一色的枝干,长在那个黑疤处,还有几片翠绿的叶颤悠在枝梢头。”(《突兀地想起小个子的鲁迅》)“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突显着。
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籽散尽的莲蓬。融去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这是李木生在《冬荷》中以崭新的视角、深切的关爱写出冬荷的不屈和生命之美。
他替被采被挖的山说话:“不管以什么名义,谁也没有权力杀死一座山!”“曾经的嵫阳山,就这样向着茫茫的苍穹大张着深渊。如山之口,呐喊着无尽的悲凉。”“山河不仅是人类的山河,它们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们共同的家园,谁也没有权力破坏它。爱护它,却不能消费它。”(《嵫阳山之殇》);他为被围被困的湖鸣不平“这片湖泊是被铁丝网密密地封着。一根细细的打着旋的嫩的枝芽向着我伸着,枝芽下,便看到一个更粗的铁丝拧编成的门,门上有一条粗粗的铁链子,链子上是一把方的铁锁。是谁将这个无辜的湖锁住?为何锁住?何时锁住?”(《被锁被缚的女君子》);他为一棵身高不过半米的小灌木深深地弯下腰,一份敬重在心头升起。“小灌木是可以有着个体的高贵的树格——人格的高低不也是这样吗?我还发现,它虽小,却并不弱,不依不傍,也不与谁抱团,甚尔比那些貌似强大者还要坚定与独立。我这个曾经走南闯北的老兵,禁不住,在风中,挺直了腰板,向着高不过膝的小灌木“”地敬了个军礼。”(《一株小灌木和它的影子》);……李木生与万物生灵的对话与交流比比皆是。
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大洋彼岸与酷似弥勒的巨石对话的视频。他抚摸着巨石,脸贴着、眼望着,“真好!遇上你了。谢谢你,在这里等着我!我来了,你还在这里。你已经等了千年亿年了吧?”这是怎样博大的胸怀?识人间冷暖,察万物喜悲。李木生这条自高原出发的河流越走越宽,越流越泛着生命的光华。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让李木生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保松遇见了。李木生称他是真正懂得小王子的中国人。因为“一本薄薄的仅有数万字的《小王子》,让传授政治哲学的保松先生读了三十年,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写下了十数万字的“领悟”。”《自由的小王子与鲁迅呐喊一百年——兼谈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周保松教授的这一做法,让人想到几十年前,李木生所做的十万多字的《鲁迅全集》摘记。
也许正是诸多相通,致使二人惺惺相惜。直到今天,李木生还以周保松的话自勉:“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被枷锁。这些枷锁,来自制度习俗偏见观念。要在诸多限制中,走一条不那么从众的路,为生命涂上一点异色,极为艰难。
正因如此,我更坚信,要使每个人有机会活得更好,就一定要改变种种束缚人异化人奴役人的观念和制度,让人呼吸到自由的风,意识到自由的可贵,并有勇气做个自由人。”对“至圣”孔子,他还其“人味”;对芸芸众生,他施以真爱。“爱”在李木生的心底早就汇成浩瀚的大海。他爱亲人朋友,他爱一草一木,他爱泥土石块,他爱世间一切美好与善良。
相关链接:飞
信
梦
醒
潮
脉
晨…
晨事
一面
独立
冬荷
囚徒
绝望
走了
墨意
此刻
感动
那时
坎儿
换灯
烧纸
乱阵
空椅
走路
暖意
云说
出行
想西藏
观晨云
夕照里
十字缘
小而低
小花儿
小水汪
波之心
荷之新
恩之感
朱槿缘
陈行甲
寇与奴
这张脸
见沙良
黄杨女
男子汉
老四婶
大姐夫
收菜……
白桦如梦
同学新月
渔鼓父女
无翅之梦
遥望梁山
曲阜孔庙
秋日私语
夜读拾零
冬夜听雨
冬荷之死
梅花小传
凯赛大桥
老井死了
混蛋莫雷
流水之声
一丝不苟
蜀地物语
七姊妹花
命运之印
师恩无价
甜菜疙瘩
鞠躬是爱
画与文学
赖非之趣
崖柏先生
新牙来了
多远是远
一滴时间
文人四死
师恩无价
鸟与森林
吉米很忙
孔林二月兰
金琥寻家记
长寿花开了
跑来的微光
天使与禽兽
儿子与母亲
两个庄稼人
再遇遇罗克
陌生的稔熟
风中的梧桐
草原捡石记
导游卢国强
治印的广春
龙骨生死记
疫后访友记
白色的紫薇
母亲的希望
小小马蹄莲
落叶的心思
梦中的翅膀
优美的弧线
偶遇的时刻
年末的晚辉
今日的感恩
零星的心意
王蒙与方方
老舍的济南
林肯这个人总理说“简”读书像什么?
《湖上书》序
孔子的这段话
耶稣死的时候
这棵秋天的树
北方有一朵花
瞭望乌拉盖河
黄裳的新与旧
简·爱的爱与憎
木心的一首诗
吉米新写的诗
被淹没的蜀葵
俺是一棵老柳
一个人的驰骋
爱国者李木生
在石头上刻字
拉皮诺埃现象
胡适说郭沫若
北方有一朵花
它与死亡对峙
马嵬驿的贵妃
迎面而来的脸
新月又在升起
我的三位母亲
偎着父亲过年
再读《水浒传》
生命是有光的
“勿忘我”与狗
尼山的那声啼哭
孔子最后的月光
伊卡洛斯的翅膀
一缕阳光的播种
说说胡适的体贴
乔羽的平民作派
济宁有个李木生
从大召广场看云
我的战友在武汉
酌磨堂里长春藤
至情至性李木生
一片秀美的乔木
岁月深处的油灯
蒙台梭利的光芒
夹在书中的桐叶
小时候的那个梦
呼和浩特的澄月
被囚禁的月牙儿
西西弗斯的月亮
今天的小月牙儿
在贾堌堆看星星
周凤羽先生小记
一名士兵的感激
那一个月零八天
遇到你是我的福分
由一蓬红叶想到的
心是时光里的渡船
“姚明石”的岁月
外国人心中的鲁迅
重读鲁迅《野草》
日月还干了点啥?
猛龙队打得真棒!
石头缝中的小松苗
森林之外的一棵树
雪芳的翠鸟及其他
塔吉克女子来俺家
甫志高与帕夫利克
青年们永远的朋友
一张照片上的时光
这竿生长的小竹子
与三朵黄月季相遇
读鲁迅的七篇文章
像李木生那样抉择
民间的时间与美学一只小鸟喊我早起
有風有雨的夜裏……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
说说我的女同事们
贾爱兰:老公系列
好人的心总是美的
今天,向花们致敬!
《咏蛙》与《题菊》
伤之康:一朵朱槿花
月光书:中国的月亮
12日上午的南池公园
走进《午夜的阳光》
读黄裳《为人民工作》
为山大“学伴”一辩
读好书及一个小书单
一株合果芋的死与生
寻找那把丢失的钥匙
我心中那自由的天空
这只现代主义的蜻蜓
想念两位教授的时刻
高华论这个人的性格
耶稣之死的几个细节
明朝是个很坏的朝代
壶口瀑布写意(组诗)
狗儿都有各自的呼叫!
有眼不识的荷花木兰
与鹅掌楸相遇的时候
祝贺吉米十五岁生日
德国街头的“绊脚石”
再读鲁迅著作《呐喊》
听《阿兰胡埃斯之恋》
散文集《天地苍茫》跋
《聂绀弩全集》的封面
一株小灌木与它的影子
有些情意是不能忘却的
爱是李木生的文学之根
布赖顿硬糖与中国摇滚
艾伟德一生的九个镜头
卡夫卡、《城堡》、我们
重读鲁迅的著作《热风》
与劳动者平等贴心的哲人
美国抗疫中的两个微细节
一小片云趴在我的膝盖上
无言的延安和无言的峄山
孙宜才:李木生散文印象
张立国:李木生创作感悟
饱含着真情和热血的文字
今天,是他诞辰周年
王海青致李木生的九封信
年6月28日上午10点
怎么可以与爱与母亲为敌?
做个方圆好邻居(诗朗诵)
这套《朱自清全集》落户记
迟云诗集《纵情怀为马》序
《马嵬驿贵妃》的思想深度
雷达的评论与李木生的怀念
程相崧:我身边的那些作家
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两个细节
这个契卡小人物阿尔特洛夫
余英时九十岁时的一幅书法
陈忠实留给中国作家的启示
我是燧人氏溅落的那粒火星
在济宁“相遇”的李白与孔子
李木生点评《当代散文》新作
处纷扰而自静:李福林的兰花
由方圆的两幢黑色大楼说开去
我的朋友今夜被隔离在状元楼
程相崧:读李木生《人之歌》
人之歌——重读司马迁《史记》
李木生散文集《天地苍茫》出版
我给一个中国汉字泡了一壶热茶
答《山东青年报》记者刘文玉问
NBA总决赛第五场的这个瞬间
齐长城:将历史与文化融进山川
发生在小北湖或太白湖的夏日恋情
清心照日月——记一洗堂主程宝源
叩响灵*之门——李木生散文印象
陈寅恪的一首诗与胡适的一篇文章
刘云:听李木生老师讲散文及其他
“绝不干涉”加“限量版炸酱泡面”
以《论语》的精神看国足输给叙利亚
刘汉俊在李木生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精神民间的书写——李木生散文印象
芥川龙之介《戏作三昧》中的权力相貌
吴云鹏:读李木生《雪是不老的情人》
绿萝——读《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走了》
静者心多妙——浅析李木生散文《冬荷》
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小议木生散文
从人物开始言说——李木生散文研读之一
悲悯大地的深情:读李木生老师散文有感
再读李木生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有感
深巷明朝卖杏花——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家乡的分量——从李木生看一个作家的责任
志在复得——李木生文集《天地苍茫》读后
视角·主题·语言·结构:读李木生《渔鼓父女》有感
向阔处开拓,向深处挖掘——有感于李木生的散文
用良知和激情叩问千秋——读李木生的历史文化散文
在爱与憎之间——为张九韶散文集《太阳味儿》所作序
午夜的阳光:刘永远在《李木生文学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诗的清流——读《壹拾年代:青岛——诗选》
抒胸中真情唱山水灵音——简评李木生先生散文集《午夜的阳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