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国有史以来国力最强盛、人民生活最富庶的历史时期之一,完全超越了它的“前任”唐朝。大宋的都城临安更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都市,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远在同时期的欧洲人之上。这些都渗透在宋朝人度过一年四季的方式里,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显现出来。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宋朝都有些痴迷,总想在少年时熟读的宋词之外,对宋朝人的生活多些了解。即便宋人的生活方式在现代早已不相适宜,了解它们也能拓展视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对于宋朝人来说,端午节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五月之初也因端午的民俗而格外热闹,色彩斑斓。
宋朝的粽子和我们如今吃的一样吗?宋朝人的端午节是否也会挂艾草、赛龙舟?李开周是畅销超过10万册的宋史专家,对宋朝人的社会风俗与节令民俗可谓是了如指掌。在他的新书《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中,就有许多与端午节有关的民俗知识,不仅读来有趣,更能从中一窥宋朝风土。
1.
“端午”其实是错字?
我们现在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古人也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不过在一部分古人看来,我们把字写错了,应该写成“端五”。
晚唐文人李济翁《资暇集》:端,始也,仲夏端五,谓五月五日也,仅书,其义无取。予家元和中端五诏书,无作午字。
李济翁说,“端”是开始的意思,仲夏端五,即五月初五,大家写成端午,是没有凭据的乱写。他们家收藏着一道唐宪宗元和年间(-年)端午节颁布的圣旨,写的就是“端五”,而非端午。
北宋开封民间称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三、四、五分别为端二、端三、端四、端五。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唐玄宗八月初五生日那天,群臣上表祝寿,贺词里写的是“月在中秋,日惟端五”,可见端五就是初五。
2.
端午祭天
《岁时杂记》记载:京师人自五月初一日,家家以粽子、蜀葵、桃柳、杏子、林檎、李子,焚香或作香印,祭天者以五日。
从五月初一到初五,都是北宋开封人端午祭天的日子。用什么祭天呢?用粽子、蜀葵、桃枝、杏、林檎、李子做供品,点燃线香或名贵的香印——用香料捣末和匀压模制成造型精巧的块香。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人会抢购百索、艾草、银样鼓儿花、有画的团扇,还要准备糖果、干果、水果、粽子、糯米团、紫苏、菖蒲、木瓜,并将以上果子和点心全部切碎,拌上香料,用梅红色的小木盒装起来,作为节礼互相赠送。
总而言之,宋朝人过端午会过得很隆重,从五月初一起,就在准备节日用品。端午那天,家门口陈设一大堆驱邪和化煞的东西,试图赶走坏运气,换来好彩头。
3.
粽子不总是用来吃的
现在提到端午节,差不多所有人都会想到粽子、艾草、龙舟、雄黄酒这四样东西,似乎是传统端午节的必备要素。但宋朝端午并非如此。当时既不赛龙舟,也不喝雄黄酒。粽子和艾草,宋朝端午倒是有的。
大宋粽子品类甚多。从造型上分,有三角的角棕,圆柱形的筒棕,还有九子连环串成宝塔的九子粽。
从口味上讲,有裹了蔗糖的甜粽,有裹了红枣的枣粽,有裹了板栗的栗粽,有裹了核桃的胡桃粽,有加了松子的神仙粽,有拌了香料的香药粽。
从颜色上看,有纯白如玉的白粽,有暗黄似金的黄粽,有用艾草汁染绿的绿粽,有用艾草灰染黑的黑粽,有同一粽子而分五色的五色粽。
宋朝人过端午,粽子不总是用来吃的,更是用来玩的。亲朋相聚,解粽*酒:每人发一颗粽子,各剥各的,谁剥开的粽叶最长,谁胜出,胜者可以罚输者饮酒。
4.
艾叶与艾虎
宋朝人过端午,也会将艾叶插在门上辟邪。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用艾叶、竹子和铁丝扎成一只小老虎放在大门外,虎尾对着大门,虎头对着大街,这只老虎叫做艾虎。他们相信,艾草能祛病,老虎能辟邪,有艾虎镇守家门,百毒不侵,百病不生,百邪不入。
5.
端午节出街装扮
宋朝端午节,男男女女走出家门,标准装扮是这样子:头上插艾,臂上戴索,额头画雄黄,腰缠道理袋。
臂上戴索,戴的是百索,又叫合欢索,是合家欢乐的意思,用彩色丝线编成,缠在胳膊上。宋朝市民喜欢养猫、养狗当宠物,有时也会给宠物戴上合欢索。
额头画雄黄,是用雄黄粉末蘸水,在额头上画一只老虎,或者写一个“王”字,或者再简单一些,只点上两个黄点。
腰缠道理袋,这个“道理袋”是用红线掺白线编的小荷包,荷包里装上一小把稻子和一颗李子,有稻有李,谐音“道理”。腰带上为什么要拴道理袋呢?为的是一年都交好运气,时时处处都能碰到讲道理的人,不至于被蛮不讲理的笨蛋加混蛋气坏身体。
道理袋又叫“赤白囊”,因为它是用红线和白线编的,红线为赤,白线为白,象征着赤口与白舌。在宋朝俗语中,“赤口白舌”就是与人吵架的意思。端午戴上赤白囊出门,是另一种厌胜之术,避免与人吵嘴。
艾叶菖蒲
6.
宋人不喝雄黄酒
现代人过端午,有人饮用雄黄酒,以为是遵循古制,恢复传统。但在宋朝,应该没有这项传统。宋朝端午节喝的酒,是菖蒲酒,不是雄黄酒。
菖蒲生长于水边,叶片宽大,果实丰硕,饱满有棱角,和秋葵很像。剥开厚皮,里面是白色的种子,初尝微甜,回味苦涩。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文王在世时,非常爱吃菖蒲的种子,孔子崇拜文王,也学着吃,刚开始吃不下,缩着脖子往下咽,连吃了三年才爱上这个味道。
宋朝人将菖蒲的种子晒干,磨粉,泡进黄酒,就成了端午节的佳酿。年端午节,我在开封西湖边摘下几枚菖蒲果,剥皮取仁,捣碎泡酒,有一股酸涩的味道,并不好喝。或许宋朝的菖蒲酒也不好喝,但不管多难喝,都胜过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但在开采和提炼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一些其他成分,包括汞和砒霜。砒霜有剧毒,汞有毒,二硫化二砷有微毒,它们组成的天然矿物雄黄不可能没有毒。也正因如此,雄黄才能以毒攻毒。古人碰巧发现雄黄有止痒、消肿和驱虫的功效,而端午节恰逢天气炎热、毒虫盛行,所以古人尝试用雄黄酒来祛病消灾。不过我查阅最近十年来《中国中药杂志》上与雄黄药性有关的论文,几乎都认为雄黄不适合作为药用,因为它的药性很不明确,副作用却非常大。而在宋朝,雄黄酒尚未流行,值得庆幸。至于我们现代人,为了健康,请远离雄黄酒。
本文内容来自
《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
作者:李開周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
定价:元
SKPRENDEZ-VOUS有售
您愿意做一个宋朝人吗?
假设回到宋朝,从出生到年老,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要遵守哪些规矩?会养成什么习气?怎样求学?怎样娶妻?怎样谋生?怎样交际?在书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一生之外,也谈四季,写一年之中大部分的节日和节气,包括立春、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夏至、冬至……奇风异俗,千奇百怪,不说不明白,不懂难显摆。
书中附有74幅珍贵文物彩图、13张趣味插图、以及趣味春联贴纸,让阅读乐趣加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fin-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