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金沙遗址博物馆萌宠“呜噜噜”闪亮登场,为大家讲述了端午的起源,(回顾新闻戳→博物馆萌宠闹端午!金沙萌宠“呜噜噜”率先登场!(文末惊喜福利))
图片由金沙遗址博物馆提供
今日小锦邀请到武侯祠博物馆萌宠小小诸葛亮再为大家带来带来三国时期端午的故事听萌宠讲端午小故事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武侯祠博物馆送出的萌宠文创奖品哦!(想拿奖直接滑到文末)武侯祠诸葛亮殿内供祀着诸葛祖孙三人的贴金泥塑坐像。诸葛亮塑像目光炯炯,羽扇纶巾,超然脱俗,令人肃然起敬。萌宠小小诸葛亮的造型灵感便来自这尊坐像。小小诸葛亮虽然形象憨态可掬,但依然保持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一代名相的风度。
今日,他将为大家带来三国时期的端午故事。
小小诸葛亮:我的造型是来自武侯祠博物馆的诸葛亮彩绘泥塑像。诸葛亮贴金泥塑坐像超然脱俗,泥塑结构复杂,塑像骨架由木架制成,木架上缠着结实的麻绳和干草。人像身体用特制泥胎填充,这泥胎很讲究,用的是特制黄土,黄土加入头发、稻草、麻料等后不断捶打、发酵,让泥胎具有很强黏性。正是这种特殊制作方式,让武侯祠塑像牢固而结实。
随着时间推移,当泥塑出现开裂、掉色现象时,泥塑修复艺人会在裂缝中填充一种特制材料,这个工作叫“填粉”。“填粉”后,艺人会在裂缝上裱上纯棉花做的纸,以加固塑像最表层。上色彩绘之前,先要铺上彩绘腻子,然后进行“立粉”——即做出塑像图案的立体效果,“立粉”完毕后再填充颜色、贴金。至此,修复工序才全部完成。
现在来说说三国时期的端午故事吧。“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风土记》,作者周处,周处的父亲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周舫。周处本人也是三国时期吴国末代君主孙皓手下的臣僚,东观佐臣。端午,也就是五月初五。而三国时期也有孝女曹娥的典故与端午节息息相应。东汉末年即三国早期有一块非常著名的碑刻,名曰《曹娥碑》,这块碑刻得到了三国时期蔡邕、曹操、杨修等著名历史人物的青睐和赞赏,而《曹娥碑》当中所记载的主人公孝女曹娥也与端午节的来历颇有关联。端午节还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小小诸葛亮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赛龙舟,还有赏端午花的习俗。端午赏花赏的就是有端午花、端午锦、龙船花之称的蜀葵。蜀葵的花期一般是从初夏到夏末,花期长达2个月之久。由于蜀葵在端午节前后始花,故称为“端午花”。蜀葵不单是花期和端午节有关,蜀葵根、茎、叶、花、种子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镇咳利尿之功效,跟其他端午植物具有相同的功效,所以蜀葵又有“端午花、端午锦”的美称。蜀葵还有的另一个俗名叫龙船花,它的由来应该跟端午节赛龙舟有关。小小诸葛亮
最后
如约奉上
转发本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