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一个“特殊”的钱包
梁红玉
在民间收藏家梁松筠抱出的一叠拥军袋中,我细细翻找。厚重的白粗布经过几十年岁月打磨,微微的泛着黄。拥军袋上有精致的绣花,更有英勇作战,杀敌英雄等慷慨激昂的词语。
一个个翻去,我仿佛看到了根据地心灵巧手的姑娘们在劳动一天过后,夜晚挤在煤油灯下为八路军战士做军鞋、缝拥军袋的身影。她们虔诚地,把国家大义和民族情怀通过细细密密的针脚,纳进鞋底,缝在袋上。如豆的灯光下,她们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希望,她们坚信自己绣的拥军袋能给广大八路军将士送去希望,带去鼓舞。
忽然,一个黑色的吸引了我的目光。它区别于其它的材质尺寸,在诸多拥军袋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拿起细看,居然是缎面的,式样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钱包。三折展开,里面用一层蓝黑相间的手织条纹布做里,在里布上又用平绒软缎缝出隔层。上用黑色和藏蓝色的丝线分别绣着“和平救国”和“天下太平”。在那个年代的农村,这样的绸缎实属稀缺之物,而对和平救国的期盼更不像等闲女子能有的见识。
在收藏家老梁的讲述下,我仿佛穿过历史的长河,来到了年的王家峪村。
那年,一队队八路军将士在王家峪村驻扎,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了八路军。这其中就有赵有旺家。赵有旺是在村子里颇有名望的一位乡绅,因小时候上过两年私塾,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位能识文断字的人,又因早先跟着堂兄在祁县、太谷一代跑买卖做生意,积攒下不少银钱后就回村盖房置地,日子过的愈见红火。他为人正派,思想进步,眼光长远,颇受相邻尊重。几个儿女也都送到学堂念书,二闺女还考上了省城师范学校。
赵有旺家院大屋空,村里就安排了八路军的一个排住在他家。排长是一位来自河北的年轻军官。这位军官面色白净谦和知礼,若不是眼神中有常年征战沙场军人特有的那一轮精芒和双手虎口间那些层层叠叠的老茧,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清雅俊逸的读书人。他称呼赵有旺为“赵先生”,这个稀罕中带着几分敬意的称呼,让赵有旺很喜欢这个年轻人。
悄悄注意到他的,还有赵家的二闺女。这位赵家二闺女原名叫赵爱香,后来到省城念书,嫌春红、香玉之类的字眼太俗,就给自己取了一个大气的学名——赵卓君,意为比男子更卓越。
卓君不知道在她家住下的这位年轻军官确切名字,只知道他姓许,小字逸飞。渐渐熟悉后,两个青年开始在一起讨论战争局势和对各种抗战政策的看法。文君向逸飞讲起在省城学堂里参加的一些进步学生运动。逸飞也向文君说起他在战争中的故事和那些逝去的战友,两人在一起仿佛有说不完的话。两人时而慷慨激昂,时而难过悲伤,说到义愤之处两人亦是不约而同拍案而起!
淡淡的情愫在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男女之间缓缓的流淌。年轻的小战士们开始拿他俩打趣,赵有旺也渐渐看出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渐渐燃起的别样情谊,心里暗自欢喜。
转眼到了秋收时分,等待收割的庄稼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金色光芒。好一派丰收的景象!王家峪村的田地里,八路军战士纷纷扑在地里帮老百姓收秋。
谷子地里,逸飞和卓君一人挥舞着一把镰刀,一只手攥住被沉甸甸的谷穗,另一只手用镰刀飞快的划过......
两个年轻人的额头淌下了细细密密的汗珠。乘着大家在石头上歇息的功夫,卓君迅速掏出一个用黑色绸缎缝制的新式钱包悄悄的塞到了逸飞手里。雪白的脸上飞起两朵红晕,她掩着嘴轻轻笑着,盈盈的转身而去。
一股暖流缓缓的涌向逸飞的心田。闲谈的时候他曾经说起过,向往同学的款式新颖的钱包,没想到她却居然记下了。
黑色的钱包设计精巧,“和平救国,天下太平”八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逸飞暗叹卓君情系苍生、渴望和平的这份胸怀和见识,果非等闲女子可比。
逸飞小心翼翼地,把这个钱包藏在了贴身的衣兜里。那个衣兜里还藏着一支钢笔,是他上大学那年父亲赠予的,他摸着那支钢笔,想着明天要给这支钢笔换个主人了。
“许排长,许排长,连长通知去连部开会。”一位小战士边跑边连声呼唤,逸飞迅速收起自己心里刚刚泛起的这些儿女情长的小心思,一路跑步到连部,连长和很多别的同志已经在那里,他们面前是一幅战区交通图。
连部散会已经是日落时分。逸飞下意识的摸了摸上衣的口袋,卓君送他的钱包上已经染上了他的体温,逸飞心里有一丝丝的惆怅。可回想起刚才的会议,一腔热血就像要沸腾似得无比激动!没有什么事情能比抗日报国更能点燃一个铮铮男儿的血性!
夜晚的村子里宁静而美好,村里的小路上有一对青年男女缓缓走来,小伙子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递给了面前眸子里满是理解、却又蓄满了泪水的姑娘。逸飞走的那天,文君没有去送,只是藏在村里那颗大杨树的后面远远的看着,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不争气的泪水还是落了下来。
逸飞走后,卓君不时能收到逸飞的来信,他还是会和她讨论战争的形势和自己的见解。可他的详细工作情况却一句也不肯对卓君透漏。未了总有一句话:等抗战胜利的时候,我一定回去找你!
大约是在逸飞走后一年左右光景,文君就联系不到逸飞了。卓君心急如焚,人也渐渐消瘦了许多。她四处打听着逸飞的消息,有人说逸飞转战到了其它战区,有人说他到了敌战区从事着地下工作,有人甚至说他已经牺牲了。
对于打听到的消息,文君一个不信,她一直相信逸飞总会有一天回来,践行和她的约定。
可那个她最害怕的消息,还是来了……
那是两年后的一个阴雨绵绵的清晨,在当年送走逸飞的那颗大树下卓君老远的望见了一个人影,虽然事隔两年,卓君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当年在逸飞身边的那位小班长。
小班长两眼噙满泪水告诉卓君逸飞为国捐躯的消息。他说:“许排长牺牲的很壮烈,在他临终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握着这个钱包,他嘱咐我务必要把这个钱包给你带回来。”
陡然一声闷雷响起,内心深处的情感像洪水一样涌了出来,卓君让自己的泪水在磅礴的大雨中肆意流淌。她疯了一般不停的摇着小班长,不停地问他逸飞的埋骨之所,哪怕不远万里,她也要去寻他。
然而小班长却只能无奈的摇头,他告诉卓君,逸飞从事的是党的地下工作,牺牲的具体情况一句也不能透漏。他甚至不能告诉卓君逸飞的完整名字。
第二天,卓君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就走了。她告诉父母她要去追寻逸飞走过的那条道路,虽然那条路会很漫长,会有黑暗,会有牺牲,但她相信光明就在不远的前方。
后来,卓君参加了八路军抗日队伍,她在部队里行动积极思想上进,屡获先进。抗战胜利之后转业留在南方的一个省,改了名字,并结了婚,过上了平凡的日子。
故事讲完了,我的思绪还沉浸在这个故事中久久不能回转。不禁好奇起这件藏品的来历。梁先生告诉我:赵女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去世,这是她的儿女回来给外祖父扫墓时,把这件珍贵的藏品捐赠给他的,故事也是那时候讲给他的。
他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希望我能把这个故事写成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老一辈革命者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那些平凡人身上情感的细腻和崇高。
让我们时刻怀着感恩的心珍惜无数革命先烈牺牲幸福甚至生命,为我们换来的这来之不易的安稳和平。岁月静好,愿他们精神常在,忠魂永存!
作者简介:梁红玉,笔名旖旎,山西武乡人,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武乡县作家协会会员,《蜀葵花开》编辑,就职于武乡县卫生健康和体育局。
主编:采禾
小编:含函
蜀葵花开
让我们一起用文字记录家乡之美
投稿邮箱:mlmlw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