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我的父亲是老师
段庆增囗述
段青小著文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段德堂先生周年诞辰
人民教师段德堂
我亲爱的父亲,名叫段德堂。武乡县东村人。共和国第一代人民教师。武乡县名闻遐迩的一代名师。
父亲他老人家,在一九七四年一月,那个寒冷的冬夜,结束了与病魔的顽强抗争,安祥地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一个知识分子坦荡耿直的人生历程。亲爱的父亲,以他五十四岁的英年早逝,在我和我的母亲以及当时年仅十岁的我的小妺三个至亲的亲人心中,留下了不尽的酸楚和阵阵的伤痛。
一
我很小的时侯,记得父亲就是在离家很远的学校教书。那时侯,武乡还没有客运汽车,包括父亲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还把自行车作为奢侈品而不曾拥有。父亲从学校回一趟家,很不容易。前几年,我校有一位门房保安,当年曾是父亲的学生。在一次与我回忆起我的父亲时,这位保安对我说,当时学校人们都知道,我父亲回家时,为了不影响学校工作,总是抽星期六下午放学后,安排好学生星期日休息,才趁着夜色,在万家灯火之中开始摸黑步行从学校往家里走,脚不停腿不住的一直走到午夜或第二天星期日的凌晨时分,才能回到家里。在家稍作停顿后,为了确保不躭误本天星期日的晚自习,就急忙启程返校,赶星期日的晚自习前,绝对按时到岗。这位保安感慨地说:“确实远呀!这学校与家之间的路程,是足足地需要他从天黑一直走到天亮的。”听了保安的话,我也想起,小时侯就常常听到我家的亲戚们又责备又关切地劝导父亲,“你就不能和领导商量商量?你就不会找个机会,想个办法?不能让领导把你调的离家近一些?”。
其实,工作调动,离家近些,这个事情,对父亲来说,并不是十分难办。
曾经,在父亲的老同事,武乡中学的元老级教师——我的楊士哲叔叔和李作桐叔叔的极力举荐下,创建之初的武乡中学就曾向父亲抛出了橄榄枝。没想到父亲却笑着说:“在哪里教书不是为党工作?要是人人都往县城走,乡下的工作谁办呀?”
在父亲教过的学生中间,有不少人后来都走上了领导岗位,有人委的、有政法的、有组织部宣传部的,还有的就在教育系统主管人事,如果父亲张张嘴,莫说调的离家近些,就是调入县城,都易如反掌。父亲的学生们也都主动张罗过这个事情,但每逢谈起,父亲总是说,乡下的工作更需要。
六十年代初,县文史机构经常抽调本县一些热衷于史实研究且又善于写作行文的文化人,回来撰写文史资料。其中首先被抽调到的,每每就是我父亲。文史机构的领导也曾想岀面协商,将人事手续办通,把我父亲正式调进去。如果父亲同意,那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还有,曾经的县文化館主要领导,与我父亲是同事,在教育上共事多年,深知我父亲在群众文化艺术方面是个人才,三番五次地说,要把我父亲从乡下“弄”回文化館来工作……。所有这些,最后都被父亲一一婉拒。
父亲所在学校的领导,曾经因碍于当时上级有不允许教师在工作所在地带家眷的规定;又考虑到我父亲在学校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及个人实际困难;而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取得上级部门的同意后,破例地允许父亲把家属接来学校所在地。但父亲却说:“这样不好。应该一视同仁,咱不搞特殊。”
二
因此,那些年,母亲和尚在襁褓之中的我,还有半身不遂几年来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就只好三个人守在家里相濡以沬。父亲一心扑在学校工作上,好长时间也不回来一次。母亲家里家外一把手,小事大事一人扛。怀里抱着嗷嗷待哺的我,还要伺侯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的奶奶,本来就备尝了下有小上有老的辛劳和艰难;再加上每每遇事没有父亲可依托,更使母亲在生活中饱经了一般女人没有经历过的窘迫和酸楚。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随着我一天天长大,在寒风嗖嗖中,母亲背上背着我碾面;在烈日炎炎下,母亲用手牵着我挑水……。往往有婶婶大娘们逗我说:“爸爸做啥去了呀?”我总是照着母亲教我的话大声说:“爸爸在上司村教书!”每当这时,母亲总是习惯地用手理理散在额前的头发,绯红的脸颊上掠过一丝微微的笑意。日子的艰辛,母亲毫不怨嗔;生活的困苦,母亲直面担承。心里装着我和爸爸,母亲的世界充滿了阳光。她以坚强的毅力,显示出一个女人的刚强;她以无私的大爱,展现出一个母亲的风釆。
年复一年,母亲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以一己之力,把这个家操持的足食丰衣,井井有条。因而,成功地解决了父亲在学校工作的后顾之忧,以至,使父亲的“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贴滿了家里的床前炕头。完全可以这样说,父亲在学校所作的奉献和取得的业绩,其中也浓浓的渗透着我的母亲在家里沉甸甸的辛劳和一滴又一滴的汗水。
母亲没有文化,她的思想觉悟远远没有达到,一事当前就为了“革命的需要”,“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这样高的境界。她之所以在家里含辛茹苦,独当一面,竭尽全力地支持我父亲在学校工作,完全是她善良贤惠的天性使然。“贤妻良母”是她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她认为:为人之妻,为人之母,就应该这样。
我亲爱的母亲,名叫史银花——从小聪惠,通情达理。剪花贴样,纺织种田。粗工巧技,样样俱全。吃苦耐劳,持家勤俭。孝敬公婆,善待邻里。处人共事,忍让在前。生逢战乱,颠沛流离。草根树叶,槐花榆钱。忍饥受饿,苦不堪言。翻身解放,喜笑开颜。斗争地主,砸烂封建。民校扫盲,拥军支前。公益事务,恐后争先。生活拮据,度日如年。深明大义,目光长远。供子读书,矢志弥坚。一生坎坷,初心无悔。苦尽甘来,瞌然长眠。母爱无疆,永驻心田。
三
我的父亲,自幼读书,薫陶于国学。其启蒙先生曾评价其曰:“吾第子之中,聪明好学第一人也。”从十六七岁开始,父亲就暢游在自已的教书生涯。足迹几乎踏遍了家乡周边及本县东南乡。所到之处,深受家长及老百姓的欢迎,德艺双馨,有口皆碑。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我父亲,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扬眉吐气,万丈豪情——作为共和国第一代人民教师,父亲以主人翁的姿态,意气风发地工作在迎着新中国的朝阳而诞生的武乡最高学府之一——柳沟高小。
四
父亲当时,年值韶华,才气横溢。怀看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的滿腔热忱,一心倾注于三尺讲台。卓越的数学教学天赋,使父亲备受领导的器重;遥遥领先的学生考试成绩,使父亲头上的光环熠熠生辉。在新生的共和国阳光雨露沐育之下,父亲作为一个岀类拔萃的优秀数学教师,于同行之中脱颖而出。建国初期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县文教局经常于寒暑假组织全县教师,进行教师个人文化知识考试,并按考试成绩先后进行排名,面向群众张榜公布。父亲的个人考试成绩,往往独占鳌头,名列全县第一。正是由于父亲所教学生的成绩,与本人的教师考试名次,都能名列前茅;从而使父亲,在学生家长中,家喻户晓;在教育系统内,人人皆知;从而使父亲,在这被烈士鲜血染红的武乡大地,享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数学名师”的美誉,在全县城乡不胫而走。
柳沟高小,地处武东,首先对东乡学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上的方便。但是,随着我父亲“优秀数学教师”的声名远播,那几年除东乡学生踊跃报考柳高以外,西乡也有不少学生,远离家乡,想方设法到举目无亲的柳沟高小求学。这些刚刚脱离了血雨腥风的战争苦难,砸碎了脖子上封建枷锁的父老乡亲们,作为家长,渴望圆上盼了几辈子的望子成龙之梦。他们千方百计地选择柳沟高小之目的,就是奔着我父亲执教的数学课。当时针对我县仅有的四所高小,坊间曾有民谣曰:“一高好政治,二高好数学,三高好语文,四高好图画。”其中的“二高”,就是柳沟高小。“二髙好数学”,说得就是我父亲教得好数学。也曾有本校老师调侃道:“单因为老段(我父亲),咱学生灶上也得多雇几个大师傅。……”民谣也好,调侃也罢,细思都不无道理。当时,西乡学生,舍近求远,离乡背井,慕名前往,确乎是不争之事实。
五
父亲一生,热衷教育,潜心研究。不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自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在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中,也有自已的认识,并且理念超前,具有创新。
我长成一个大孩子以后,父亲常常抽空给我辅导功课。在给我讲解教材内容的时侯,往往免不了要谈及,这一教材内容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教比较合适;怎么样教,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以及选择这些教学方法的理论根据。有时侯,还要站在理论争呜的角度,表达他对这些相关问题的见解。虽然在当时,我对父亲这些涉及教育教学理论的话语似懂非懂,甚至还有些不屑一顾;但是今天,我已正规地接受了师范学校的系统教育,并且躬亲于中学教学岗位上,被国家与时俱进地“继续教育”了几十年,对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可以说是滔滔滿腹,头头是道;现在回过头来,再重温一下父亲当年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一系列见解;猛然发现:父亲当年的这些见解,即使放在今天——21世纪的先进教学理念中,也仍然闪烁着新潮的光芒。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情不自禁地更加敬仰和崇拜我亲爱的父亲。
六
父亲一介书生,好墨喜文,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尤其是在诗词歌赋方面的创作才艺,深得同行老师们的颔首认同。
前几年央视举办楹联大赛,佳联争艳,妙语惊人。不禁使我想起了父亲当年创作楹联的一件小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县委政府动员全县人民大力支援关河水库工程。上司村学校闻风而动,短期轮调包括我父亲在内的部分教师,赴关河水库参加义务劳动。因劳动的工地距离东村我家很近,父亲和老师们就都在我家起灶住宿。有一个晚上,已吃过晚饭,突然一辆辕骡胶皮车来把父亲星夜接回了上司村学校。后来才知道,是让父亲回学校即刻创作四副楹联。
原来,正是在父亲参加关河水库工地劳动这个时期,领导要在上司村召开教育工作现场会。根据所汇报展示交流的内容,现场会设立四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搭一个松枝锦锻大彩门,每个彩门上要有一副装帧大气的精美楹联。县、社两级领导,对现场会筹备的每一环节格外重视。尤其是这四副楹联——被领导称作本次现场会的“颜面印象”。特别从创作上作了细致入微的要求——楹联内容必须紧扣现场会主旋律,既要高雅有诗意,还必须通俗易懂。
责无旁贷,创作楹联的任务,自然地落在了上司村的小学、完小、中学三所学校全体教师的头上。
接下来的几天中,老师们争先恐后,跃跃欲试,人人创作,楹联频出。可是,一副也没有被大家选中。平心而论,老师们创作的楹联,每一副都很好。之所以没有被选中,实际上是由于:在上司村这个三所学校的知识分子文化人成堆的地方,品头品足,都是内行,导至了对楹联的评审,过分苛求;同时,大家心里都觉得:要论咬文嚼字,“老段(我父亲)是咱们中间当之无愧第一人”。如果由“老段”来创作楹联,肯定能更加完美。总认为,如此隆重场合的楹联,其作者,非“老段”莫属。
就这样,一个星期过去了,彩门矗立,楹联未定,现场会迫在眉睫。终于,临现场会开幕的前一天晚上,在专为楹联创作而召开的上司村小学、完小、中学联合会议上,大家又七嘴八舌纷纷向领导建议:让“老段”火速从关河回来创作楹联。老校长与我父亲,从柳沟到上司,共事多年;从才艺到人品,了解颇深。随即拍板:立即备车,披星戴月也要把“老段”接回来。
父亲果然不负众望,即刻连夜创作出四副楹联。随即向大家征求意见,领导和老师看后都啧啧称赞,纷纷喝彩。
现场会闭幕以后,县教育局领导在总结现场会筹备工作时,还特别赞赏了这四副楹联。并且,在会上针对这四副楹联即兴赋诗曰:
恢弘韵味悠长,
清新雅俗共赏。
是谁才思横溢?
看我老段德堂。
领导这四句小诗,通过老师们的传播,很快在家长和群众中尽人皆知。并且,也在耳朵特长特长的孩子们中间无翼而飞的流传着。
当年,我偶尔跟着父亲到上司村小住,和与我年龄不相上下都尚末入学的一帮孩子滾在一起。开始,大家都以为我是小“客人”,又是老师的孩子,处处对我“礼遇”有加。日子一长,这甜蜜的友爱“隔阂”,便被童年的天真无邪化解的无影无踪——稍一不合,锱铢必较,愤怒的对骂和晶莹的泪珠,就成了我们之间的家常便饭。我们常常,成群结队,兵分两派,誓不两立,一决胜败。
每当此时,“恢弘/韵味/悠长,清新/雅俗/共赏,是谁/才思/横溢,看我/老段/德堂。”这首教育局领导在会上赞扬我父亲创作楹联的小诗,就成了小伙伴们对我以及我方队友发起猛烈攻击的首选武器——对方总是几个人合在一起,扯开嗓门,竭尽全力,童声清脆,整齐划一,节奏明显,铿锵有力,尽兴地一遍又一遍地喊着这四句小诗;而我们也毫不示弱,立即把对方父母亲的名字,聒山压岭地奉还过去……。
尽管儿时的我们都还很小,尚不能准确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意思;并且,对那高高的彩门上,父亲创作的四副楹联究竟写了什么字,小伙伴们谁也不去知道。唯有这四句小诗,却因中间带有我父亲的名字而独受小淘气们的青睐。因而,在全身心投入的声势浩大的童年“争霸赛”中,这首小诗就一字不落地在我稚嫩记忆的土壤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七
在文学艺术方面,父亲的确可以说是多才多艺。无论是编个鼓书,编个快板,排个歌舞小剧,还是创作剧本,导演排戏,都是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上司村,地灵人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历来就有群众文艺及戏曲表演的积淀传承。吹拉
弹唱,能歌善舞,男女老少,蔚然成风。父亲在上司村教书期间,充分利用业余,给他们创作剧本,帮助他们导演排练。一到学校放假,父亲就成了上司村文艺活动的专职编导了。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围绕中心工作,父亲为上司村创作并导排了:宣传关河水库工程中涌现的英模人物的大型多幕剧《旗手标兵上司人》,宣传集体经济优越性的歌剧《梨果之乡》,歌颂本村孝敬老人新风尚的八音会表演唱《夸夸上司的年轻人》,扶持新生事物的武乡鼓书《上司幼儿园里的奶奶老师》……
得益于上司村——这一群众文艺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广阔平台,父亲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出众的文艺才华展示的淋漓尽致。同时,父亲通过创作剧本与舞台导排,更是大力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不仅丰富了上司村群众文艺生活,而且为上司村在县市赢得了荣誉和嘉奖。曾经,父亲根据上司村兴修水利的事迹创作并导排的歌剧表演《上司打成了透河井》,就不仅多次应邀到邻村演出,而且在县市文艺大竞赛中,还荣获了地区行署的锦旗。
那几年,春节文艺活动过后,上司村总要派人,背着我父亲给我家送一些东西:有黄澄澄的小米,有颗粒饱滿的小麦,还有精莹如珠的红小豆,也还有上司的特产大黄梨……。以此,表达他们对父亲创作导排的感谢。在那生活物资特别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都显得无比的珍贵。对于只有父亲一人吃供应商品粮的“四属户”我家来说,更是好比雪里送炭。尽管送来的这些东西,父亲都及时地照价付了钱,但每每随着那水灵灵,脆生生的上司大黄梨沁人心脾,上司村人的朴实和真诚,也还是滿滿的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
八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阳光明媚,万物争荣,祖国大地,水秀山青。在举国上下拨乱反正的凯歌声中,我作为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考试招生制度的首届毕业生,怀揣一纸《全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派遣证》,参加了武乡县教育局召开的毕业生分配座谈会。
会议期间,教育局一位主要领导专门来下榻之地看望我们全体毕业生。这位老领导,早年与我父亲是同事。我小时侯就认识他,管他叫叔叔。
当他得知我也是被分配的毕业生中一员时,神情显得有点激动。他约我在会议休息期间,到他的住处好好聊一聊。
在他的住处,老领导仔细询问了父亲病故以后,我们一家的生活情况。他感慨我的父亲英年早逝,感慨父亲的离世使武乡教育痛失人才。接下来,他和我谈了很多。他说,我父亲一生不会投机钻营,不会阿谀奉承,不会阴谋诡计,不会谋人害人……。又说,我父亲为人诚实、正直、担当的品格,使整个学区所有人无不为之感动。最后这位老领导深情地说:“你的父亲,是一个胸无城府、耿直天真、表里如一的老好人,我们这些老同志至今都很怀念他。”临走时,老领导勉励我,今后要努力学习和工作。
告別了老领导,出了教育局机关大门,我走在人来人往的小城大街上。放眼望去,早莺暖树,新燕春泥。阵阵微风,迎面扑来。“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名句,不禁涌上了我的心头。是啊,季节虽为早春,但毕竟寒冬确已过去,迎接我们的将是大自然的鸟语花香,勃勃生机。
作者简介
段青小,医院口腔医师,大学本科学历,中华口腔医学会委员,山西省口腔医学会委员。接受过全方位的大学口腔医学系基础教育,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培养,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近二十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经验。擅长烤瓷牙、全瓷牙、种植牙、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的制作,以及口腔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主编:采禾
小编:含函
蜀葵花开
记录故土之美助力家乡之兴
投稿邮箱:mlmlw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