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三年(公元年),宋代著名诗人陈与义正流离于湖南、湖北一带,据记载,这一年的陈与义的确是颠沛流离,几乎没有一刻安宁,“……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
宋室南渡以后,宋高宗赵构被金人吓破了胆子,一直实行屈膝投降的讨好政策,国事日非,有志之士纷纷呐喊奔走,可谓痛心疾首之极。流离在外地陈与义亦是如此,这天,正值端午节,他恰好来到屈原投江的湘水一带,有感于先贤的高尚品格、家国身世的愤懑,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临江仙》之词。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开头两句点明了时节,并透露出伤感的节日情绪,词人说“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先贤屈原的高尚品格让词人敬佩不已,来到湘水之滨,不知不觉间便吟诵起了楚辞,词人深感流落天涯、报国无门,而时光匆匆,端午节又到,令人不禁感到伤怀。“天涯节序匆匆”,也因感情的生动感人,成为了传颂一时的名句。
午日,便是端午节。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像“恶日恶月辟邪说”、“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伏波将军马援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祭龙说”、“越王勾践操练水师说”,等等,大多为后人附会,但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端午节便和纪念屈原结合了起来,唐代归州刺史王茂元曾在屈原故里写下祭祀屈原的祭文,乡亲将各色龙舟汇聚一起进行龙舟争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端午民俗。后来,端午时节有诗社吟诵楚辞或作诗相互唱和,又形成了“高咏楚词”过端午的习俗,这便是陈与义在第一二句所写的。
接着,词人面对流离的现实,回想起过去,产生了深刻的感怀,但用了一笔言外之意进行概括,词人说“榴花不似舞裙红”。这一句看似写石榴花,实则在回忆过去,陈与义早年曾因诗为宋徽宗赏识,当时春风得意,各路达官贵人,纷纷邀请他参加歌舞宴会,座中舞裙蹁跹,都是绝俗的佳丽,但现在词人流落江湖,看到酷似舞裙的石榴花瓣,自然触动了内心的伤感。
可是,词人流落在此,又有谁知道他此刻的心情呢?所以词人说“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词人吟罢《离骚》之后,只觉清风拂来,其慷慨悲壮之情,更反衬了词人痛苦的内心。屈原是很多文人雅士的精神支柱,尤其是那些报国无门、惨遭放逐的人们,这种感同身受的遭遇,大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悲情。
词到下片,感情变得更加低沉起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词人一声长叹、双泪纵横的场景,“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人老了,欢乐已成往事,可是面对国家的离乱,却又不能置身事外。戎葵,便是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的特性,词人正是借用这一事物,来比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之情。这与上片的榴花作用类似,既表现时节,又暗喻自己的感情。戎葵虽然是无情之物,但是“凝笑”二字,却大有一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接着词人说“酒杯深浅去年同”,词人用今年之酒与去年之酒进行对比,除了再一次强调时光流逝之快外,还有便是词人虽然写酒的深浅相同,但是去年今日,心境却大不相同,这更加深了词人此刻内心的感受,突出了一种无奈的悲凉气氛。
末二句是词人对屈原高风亮节的深切怀念和祭奠,“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词人面对湘水设祭,心想这杯中之酒一定会流到汨罗江中,同时将自己的无限心事,诉说给那位先贤屈原倾听,这是词人心灵深处的呼唤,也是自己强烈爱国心的体现,正如屈原一样,词人也是甘愿为祖国九死而未悔的人。
元好问曾在《自题乐府引》中称赞陈与义的这首词,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黄昇也在《无住词》中表示“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的确可算得知己之言,陈与义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悲壮激烈,满是爱国之情,足以令人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