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乡愁是什么?
是儿时的袅袅炊烟,
是村头的一道道车辙,
是门前那棵歪脖子老树又或是散发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那些熟悉的味道……
探访传统村落,寻找记忆里的乡愁。
即日起,黄海晨刊开设专栏《行走日照——传统村落寻访》,通过对莒县天成寨、柏庄、苑家沟、赵家石河等省级、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实地采访,进一步展示日照传统村落的古老魅力和焕发的新生。
我们将用文字和镜头生动记录传统村落的演变和发展,从大众的角度解读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留住日照人祖祖辈辈的乡愁记忆。
传统村落寻访①
九顶莲花、十里石墙。
天成寨,好一个霸气的名字。
站在城墙下,凝望寨门,
往事如烟,一眼千年,
仿佛能看透这门洞之内外
千百年来发生的往事。
作为山东省公布的首批“传统村落”,
天成寨在莒县碁山镇群山环绕之中。
从喧嚣的都市融入这宁静的寨子,
在有百年历史的石头屋、青石板路间穿梭,
看云卷云舒,闻鸡鸣犬吠,
感受一段自然天成的慢时光。
石屋、石墙、石板路
古村古树古风情
村口,天成寨村碑,导引着人们进入质朴的古村落。
曲折的小石巷,依地势而建的小院落散落在不大的山坳上,蜀葵开出的各色花散布在寨子里的角角落落。村东镶嵌着一泓清澈的水塘。
山清水秀,绿水赋予了寨子更多的灵秀。这汪水塘的大堤下面,一株主干高大、树枝虬扎、枝繁叶茂的枫杨树似乎在诉说着村落的年龄。树冠如华盖荫蔽,树下阴凉如春。问一过路老人树龄,回答说他爷爷的爷爷打记事起这棵树就很大了。
走到树下,一束阳光透过树枝投射下来,仿佛让人看清历史,也看见未来。
天成寨的传统老村居位于村子的西北部,岁月留痕,特色明显。后来新建的房子挨着老村向南、西面蔓延,民风民俗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让新老民居分别不明显,更奇特的是中间房子的建材和结构竟能完美过渡而成,全石墙过渡成红砖四柱夹杂石砌墙,茅草房顶过渡成青瓦、红瓦瓦房。
小石墙外是仔细打理着的小菜园子,村民吃着自己种的绿色有机蔬菜。
前方,如中国传统折扇一般露出来的半截磨盘,无声叙说着旧居的兴衰往事。折合,激扬文字;抖开,陶醉春风。
一株秧蔓爬过墙上被岁月的风霜雨雪侵蚀的石板,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探出头,窥探这条幽静的深巷。
路边停放的三轮车上盛满了晒干的苦菜籽,透过落满灰尘的后视镜,折射出对面一株樱桃树。
村里的房子依地势而建,视觉上没有传统的四平八稳,率性而为:这边厢伸手可以摸到房上红瓦,另一端则为正常高度。
天成寨的石头以青石居多。也有一些形状和成分独特的石块叫不上名字。曾经石匠随手砌在墙上的一块石头,都像是记录着村子秘密的史书,它合上了几百年,我们也猜测了几百年。这满墙的石块,看似无章,却也是天成寨成长的年轮和记录。经过简单雕刻的青石,看似不经意的镶嵌,依然成为这面墙的神来之笔。
一方小小的石砌院落,长满青苔和翠绿的杨树、槐树,就算落魄,也寂寞成风景。这算是少有的精雕细刻了,方正的青石块砌成的小院大门口,门槛青石的踏痕和木门上被岁月摩挲的痕迹不由得让人们驻足凝视。铺满青石板的小巷,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暖的光斑。百年来村民悠悠地穿行其上,所谓的踏石留痕,莫过如此吧。
九顶莲花合围
石墙穿山环绕
“要不要去山上看看村子的全貌?”游游走走间,村子南侧的一座山头近在眼前。
这个山头叫“袖子山”,因山上的石墙形如袖子而得名,是“九顶莲花”之一。在袖子山上,一段石墙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这段石墙宽有一米多,筑墙的石头每块都约数十斤乃至数百斤重,厚实牢固,历经近两个世纪风吹日晒雨淋仍屹立不倒。墙高约两米,西侧就是一个陡峭的山坡。可想而知,捻军来临时也难从此翻墙而入。
环顾周围,山头之上,一道灰白的石墙蜿蜒起伏,有些山上石墙保存完好,有些地段则几乎不见,总体环绕成圈,宛如一条长城,让人称奇。
再看天成寨,村子四周丘陵环绕,有九个山头,宛若九顶莲花合围。四周山岭之上有十里石墙,穿起九朵“莲花”,令人叹为观止。
筑石墙,原是为防捻军入侵。元朝时期,先后有王、李、苑三姓在此村居住,九顶莲花山如同山寨子,故村名为寨子,后来,清朝咸丰年间,捻军来袭。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逐渐成军。随后,捻军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并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
与他处不同,寨子有与捻军抗衡的天然优势。
举目望去,山上石头颇多。当时的村人定然也想到了这点,他们取石为料,筑成石墙,又因寨子位于九顶莲花包围的山坳之中,石墙穿山环绕,恰好把寨子围在中间,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
石墙长十里,有两米多高,宽约1.5米,墙内村民守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足以把捻军拒之村外。捻军来袭时,附近村人也聚到石墙的保护圈内,数千人就这样安然躲过了扫荡。
捻军退去后,石墙保留了下来,百多年来一直保护着天成寨。
很多村里的老人还记得儿时的石墙。“那时石墙还保存得很完好,很少有塌了的地方。大人对石墙很爱惜,不准我们小孩随便动石墙上的石头。”
如今的石墙大多已坍塌,不复旧貌,但依然有部分石墙留了下来。
一道深50厘米的车辙
是上百年磨出来的痕迹
下山的路上,偶遇远来的游人,从喧嚣的都市融入这宁静的寨子,都不忍心按下相机快门,生怕快门声打扰了静谧的心灵时空。一切都返璞归真,和自然友好相处。干净的小巷,曲径通幽。红红的春联是村里随处可见的祈愿符号,跳动且热烈似火。
清香的荆棵花,引导游人走向下一处街角。一位80多岁的大爷,据说每天都会从身后的小石巷里出来坐在街口,用和善的目光和路过的人打着招呼。
天成寨远离红尘喧嚣这么久,一草一石一房一舍,从未被繁华惊扰;天成寨又距离现代这么近,风力发电、卫星电视接收、空调、汽车触手可及。寨子最西面的新建房子,是传统村落的待客之所。
在村西头,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的西寨门,依然屹立在此。鲜红的“天成寨”三个大字向世人讲述着它曾经的辉煌。
细处观察,此处寨墙宽2.7米,门口宽近2米,门口下边墙成长方形,用四层石头垒成,上边拱形,拱形两边分别用五块个头相同、石质一样、凿印相似、东西对称的石头垒成,门跺下边是一块长条青石,为门槛子,下边一块是接脚石,槛子石和接脚石中间有一道深50厘米,宽14厘米的车辙,这是人们长年累月经过这里,上百年磨出来的痕迹,就是这道车辙,见证了当时天成寨的繁盛景象。
门跺东边,南北墙上,分别安上一块中间凿成圆孔的大石头,作为关闭寨门后安杠用的。
寨墙内是村庄,从村里唯一向西的大道,经过这里。走出寨门,大道斜贴北山,顺势而下,宽仅米许,寨门正西对着悬崖峭壁,深涧峡谷,寨墙南接袖子山,北连玉华山。西寨门凭借这天然屏障,造就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理想寨门。
站在这里,凝望着寨门,往事如烟,一眼千年,不禁感叹:“自然天成,天赐福寨。”
名片
天成寨村位于莒县碁山镇驻地北7公里处,碁山山脉袖子山北麓,在九顶莲花山环绕之中,库天公路从村前穿过,交通发达。年后修环村路2公里,村内大小街道全部硬化,全村吃上自来水。年,该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民俗古村落”,年被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授予“山东省旅游特色村”。截至目前,全村共有户、口人。
来源
黄海晨刊
原标题:《天成寨:一段自然天成的慢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