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若挥锦绣布,望芒兮无幅,浅析蜀绣的精
TUhjnbcbe - 2024/5/8 11:01:00

导读: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远绵长的历史,在悠久的中华传统工艺发展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以其超凡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精美的产品扬名中外,是我国传统工艺史上一颗耀眼的星星。

蜀绣,又名川绣,主要是以成都和重庆等4地为中心的刺绣总称,蜀绣起源于四川西部民间,后发展至整个川蜀地区,以细腻的针法、淡雅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水墨的格调闻名天下,并与湖南的湘绣、江苏的苏绣、广东的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蜀绣运针

蜀绣的起源

蜀绣作为丝织品且不易长存,所以只能通过出土的文物和历史的相关记载来推断其历史起源。蜀绣中国刺绣史上起源时间最早的绣种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与中原夏朝并列的古蜀三星堆文明时代。

《复原三星堆青铜立人龙纹礼衣的研发报告》记载: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一具青铜塑像,留存着伴有龙纹的服饰,据专业人士鉴定,这尊铜像为蜀地君王,服饰上的龙纹就是蜀地刺绣。而且蜀地温热多雨,土地物产富饶,自古桑蚕业就十分发达,

三星堆仿古蜀绣

《华阳国志.蜀志》云:有蜀侯蚕丛,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丛,蜀亦蚕也。可见蜀地非常重视养蚕,

蚕丝制成丝帛,蜀锦、蜀绣更成为当时古蜀国的主要经济来源和财政支柱,被誉为蜀中之宝。

蜀绣的技艺特点

蜀绣以日用品居多,观赏品较少,取材多为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传统纹饰等,并且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刺绣技法十分独特,其特点为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施针严谨、掺色柔和、虚实得体等,针法分为十二大类,一百二十二种,不同的针法用在不同的绣物上,不同的针法体现出不一样的美感。

蜀绣的主要针法

蜀绣晕针

蜀绣晕针用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物体绣的惟妙惟肖,把物体的形神巧妙的用晕针表现出来,如鱼儿的灵动、山的沉稳、花的芳香、熊猫的憨态等等,这也是最为主要的针法。

滚针作为蜀绣基本针法之一,滚的意思是一针随着一针滚动,主要用于绣蜀葵、芙蓉花叶的叶脉,以及树藤、松针、烟云、人物衣褶等。

蜀绣作品

闩针是一种很短的针脚,主要用于调和色彩,按照绣物的色彩搭配,深浅不同,一般使用两色,深的用闩浅色,浅的用闩深色,这种针法一般适用于山水和孔雀羽毛等需要色泽差异的绣物。

车凝针是一种比较灵活的针法,其长短不一,绣物的时候可以从中间往两侧或两侧往中间绣,针法自然,一般用来体现动物的灵活。

扣针针脚整齐,每层都有不同的色,运针时倒着用,由内向外,这种针法一般勇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把绣物的凹凸状况形象的显示在平面上。

蜀绣针法

撒针是基本针法之一,主要用于调和色彩以及增添色彩等,一般用于绣色彩要求较高的金鱼尾部,孔雀的尾巴等等

拨针是一排一排的运用,每排可着两色,一般是用于间隔色彩的绣制,如飞禽走兽的腿部。

梭针是一种长短不一的针法,一行一行绣制稀疏的针脚,主要用于虚实的表现,如绣制山水的石头等。

蜀绣作品

蜀绣有着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极为高超的水平,刺绣时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或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人物均有不同的运针之法,并且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大大体现了蜀绣的艺术风格。

蜀绣的历史发展

蜀绣自汉以降,载誉恒古,各朝文人骚客不吝激辞,史书中亦不乏记载。最早记录蜀绣的文字,是出自于西汉文学家杨雄《蜀都赋》一诗,若挥锦绣布,望芒兮无幅,杨雄以挥锦布绣来描绘芳华辉映、华彩照人的蜀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扬,其后又作《绣补》、《灵节》、《龙骨》之铭诗三章,成帝好之。

汉代时期,蜀绣已经名满天下,蜀郡成为中国重要的丝织业基地,因此大汉朝廷专门在成都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但当时蜀绣属于贵重物品,尽管名满天下,但也只流传于宫廷贵族。

蜀绣作品

蜀绣绣品因显示出的非凡技艺而被王公贵族视为珍宝,《后汉书》记载:西汉末期的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蜀绣带来的繁华可见一斑。汉末三国时,蜀绣已驰名天下,蜀绣常被用来换与弥补财政不足,诸葛亮南征时,更把蜀绣技艺传入少数民族地区。

《诸葛锦诗》云:丞相南征日,能回黍谷春。干戈随地用,服色逐人新。芋幅参文绣,花枝织朵匀。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可见蜀绣已不再如金丝雀一般,局限在蜀地了。

蜀绣的繁荣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代,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富足,给蜀绣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蜀绣也得以高度发展,迎来了高度繁荣的盛景,更有成人多工巧,绫锦雕缕之妙,殆牟于上国之盛况。

唐代时蜀地的富贵人家常常身着蜀绣,平民百姓一针一线的蜀绣不仅是一项生产技艺,更是频繁出现在文人的诗词中。

如李白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温庭钧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韦庄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锦浦春女,绣衣金缕,雾薄云轻,顾曾绣鸳鸯枕暖,画孔雀屏欹等等。

可知蜀绣在唐代之盛极。更是在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蜀绣被视之为奇珍异物而成为主要掠夺对象,由此可见蜀绣名声之盛遍及神州。

宋代是历史上最为富裕的朝代,充裕的物质生活让皇亲外戚、富人贵族享乐之风盛行,人人都以穿绣品为时尚,大大刺激了刺绣技艺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蜀绣的极大发展,《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四中述:织纹锦绣,穷工极巧。《皇朝通鉴》卷十三载述:蜀工富饶,丝帛所产,民制作冰、纨、绮、绣等物,号为冠天下。

蜀绣作品

宋代官府十分重视刺绣,大量招募和培养刺绣艺人,宫廷服饰和仪仗祭祀所用皆为刺绣,朝廷设立文绣院,文绣院掌纂绣以供乘舆服御及宾客祭祀,这里面的绣工主要担当宫廷刺绣,而蜀绣又因高超的技艺而备受皇家推崇。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花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此绣工出类拔萃,名绣辈出,使绘画发展迅速,同时将书画带入刺绣中,使刺绣成为又实用性向观赏性的转变,称之为绘绣,展现了宋代蜀绣技艺高超的特点。

蜀绣作品

蜀绣的成型

蜀绣发展到明清时期,其发展已经迎来了巅峰时代,民间组织三皇神会的成立,标志着蜀绣已从家庭小作坊的小打小闹到市场化大规模的生产。

清光绪年间,朝廷为了兴办实业,成都成立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设计科,专门管理蜀绣的生产与销售,对于技艺高超的绣工还授予五品同知衔的官职,极大地鼓舞了蜀绣的生产积极性,在这种积极影响下,民间蜀绣之风盛行,成都周边各县刺绣从业者倍增,甚至不少家庭以此为业,直接促进了蜀绣的技艺更进一步的提高,更产生了众多的民间刺绣高手,工艺天下无双,蜀绣名声响彻万里。《成都通览》记载:劝工局所出绣品为天下无双之品,以东洋之绣较之,出于东洋十倍矣。

清末甚至民国初年,蜀绣的名声已经享誉世界,据《蜀风》记载:张洪兴等四人绣制的动物四联屏参加了年在南洋举办的巴拿马赛会荣获金质奖章。更在之后张洪兴绣制的狮子滚绣球挂展中,得到了清王朝的嘉奖,授予五品军功。蜀绣在清代的发展之盛不容置喙。

蜀绣产业在封建王朝一度发展鼎盛,但是到了现代发展很不乐观,绣工缺乏传承,存在着严重的断层,更缺乏创新,产业发展严重停滞。

结论

蜀绣山水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这首《蜀绣》以一个绣娘的角度描绘了她手下精美绝伦的蜀绣,缓缓的歌声让人在绣娘的针下感受到了悠远绵长的巴蜀文化,感受了千年蜀绣的盛况。

蜀绣来源于民间,更是民间手工艺中的佼佼者,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它有着独特精湛的技艺手法,作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虽然现在的蜀绣已经严重衰落,但是它依然是我国传统工艺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中国刺绣史》孙佩兰编北京图书出版社/5

《纹道:蜀锦.蜀绣.漆艺.流光溢彩的国家技艺》四川文艺出版社/5

《宋史》

《资治通鉴》

《后汉书》

《华阳国志.蜀志》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刺绣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若挥锦绣布,望芒兮无幅,浅析蜀绣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