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分别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三座高峰,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都有显著的个人风格与时代特征。正在震旦博物馆展出的“往来千载: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展出了三位艺术巨匠的67件精品馆藏,还包括齐白石在国立北平大学的聘书,徐悲鸿与齐白石的10余件往来书信等珍贵史料。展览由徐悲鸿纪念馆典藏部主任徐骥策展,围绕三位大家在艺术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创作的过程以“对画”的形式展出,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3位艺术大家的作品在沪首次齐聚。
展览现场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徐悲鸿与齐白石、张大千的交往堪称佳话。从年徐悲鸿分别结识张大千、齐白石算起,到年辞世,他与二人的密切交往二十五载。年,齐白石被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年任教于清华大学营造系。毕生受徐悲鸿推崇,与徐为莫逆之交。张大千于年与徐悲鸿初识于上海,此后成为毕生知交好友。展览由“开篇序曲”、“艺道双楫”、“道法自然”、“春华秋实”、“妙造千奇”、“生生不息”6个部分组成,以“对画”的形式展出三位艺术大家的作品,还有少为人知的三位大师之间合作与互赠的佳作。从而很好的体现了展览的主题——往来千载。
本期展览看点
开篇序曲
展览现场
徐悲鸿笔下的“追风奔马”、齐白石画的的“游嬉青虾”、张大千的“彩墨山水”可谓是他们的标志性风格作品,家喻户晓。在展览开篇就以“对画”的形式展出了这三位大师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以及张大千的《黄山》等经典作品在本次展览中齐聚。
艺道双楫
展览现场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年徐悲鸿同张大千分别与齐白石合作的四件作品。《蜀葵蛙》与《蜀葵虾》是徐悲鸿与齐白石二人合作,2副《荷虾图》是齐白石与张大千合作作品。据策展人徐冀介绍,这四件作品也许是齐、张二人分别与悲鸿先生合作之后有意全部留赠悲鸿先生,以答谢近20年来徐悲鸿先生对二人的推崇有加之情谊。
徐悲鸿与齐白石合作
《蜀葵蛙》年
徐悲鸿与齐白石合作
《蜀葵虾》年
齐白石与张大千合作
《荷虾图》年
齐白石与张大千合作
《荷虾图》年
道法自然
展览现场
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艺术创作都重视师法造化,即从大自然与生活所见中提炼艺术形象。在展览中有一组三人分别创作的荷花并置在一起展出。徐悲鸿在题跋上强调“真客串也”。表达荷花非其所长,以示自谦。张大千的这幅荷花是为送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而画,有大写意的快感。齐白石的荷花则展示了他自创的“红花墨叶”法,错落有致,富有生机。
徐悲鸿荷花年
张大千荷花s
齐白石荷花小虫年
春华秋实
展览现场
在“春华秋实”这个展区,有一组作品是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描绘的丰收的果实的作品。张大千和徐悲鸿都以柿子为主题,齐白石以葡萄为主题,很有意趣的体现了徐悲鸿书写的“秋风催果熟,凝露益华明”。三位艺术家的风格和表达虽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中国画改良与艺术创新上的共鸣。
徐悲鸿五言对联年张大千华山朱柿s
徐悲鸿丹柿年
齐白石葡萄s
妙造千奇
展览现场
齐白石评价徐悲鸿,认为他胸中有风景,故能绘真山真水。徐悲鸿认为齐白石的艺术达到了“致广大,尽精微”的高度,胸中具备万物。徐悲鸿对张大千也是推崇备至,认为他的山水画成就集晋唐宋元之大成。在这一部分,分别展有齐白石和徐悲鸿画的《持扇钟馗》。这两幅作品虽然主题相同,但在形象的构思上却都别出心裁。徐悲鸿画的钟馗背影魁伟,孤傲脱俗,折扇上题写的“分明画来寻开心”幽默尽显。齐白石描绘的钟馗着大红袍,饰蓝腰带,面容轻松,非常诙谐。
齐白石持扇钟馗s徐悲鸿持扇钟馗年生生不息
展览现场
在展厅中,有一个特别的环形空间,展出了徐悲鸿的《十二生肖》作品。这是徐悲鸿旅居新加坡时所创作的,画的轻松而又完整。这套《十二生肖》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徐悲鸿绘十二生肖。此外传世的同类作品只有两套,一套是徐悲鸿年因与蒋碧薇离婚所画,一套是年为送张倩英游欧所画。《十二生肖》的展厅设计也很独特,为观众营造了一个互动的空间。《十二生肖》呈圆形环列四周,顶上是一个圆形的装置,下面正对应的是一个圆形的台面,观众可以站在台面上寻找自己对应的属相。
在震旦博物馆,《看见》栏目主持人潘守永、马琳将与徐悲鸿纪念馆展览典藏部主任徐冀、震旦博物馆执行长黄圣智、“社区枢纽站”发起人、策展人王南溟一起带你走进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艺术世界,讨论他们的交往佳话与艺术成就,重温中国现代艺术的开端,三位大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0月6日晚19:30
登录新华网、宝山汇app
收看由宝山融媒打造的
《看见》第二季
往来千载: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
敬请期待
直播时间
年10月6日19:30
观看方式
1、新华网直播
2、宝山汇“APP”直播
联合策划
潘守永
人类学家、博物馆学家,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琳
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策展人,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行为与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近年来对公共艺术与社区也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