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太赞清代绘画中的扬州端午
TUhjnbcbe - 2024/4/6 0:25:00
西安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4292731.html

高荣/文

随着端午节风俗实用功能的消退,传统的风物习俗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最初的文化意蕴被淡忘。从清人的画作中,可以找寻到传统节令的缤纷形式和丰富内涵,再现那些已然逝去的的古老仪式。

赛龙舟

清代李斗以其亲历亲见在《扬州画舫录》中描述了扬州的龙舟竞渡:“龙船自五月朔日至十八日为一市。先于四月晦日试演,谓之‘下水’。至十八日牵船上岸,谓之‘送圣’……有‘独占鳌头’、‘红孩儿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诸戏。”龙舟竞渡与戏剧、杂技融合在一起,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宁波博物馆收藏的春秋时期“羽人竞渡纹铜钺”,描绘四名羽人持桨划舟的场景,是最早表现竞渡纹饰的实物资料,直接见证了竞渡习俗在吴越地区的盛行。

透过画家们的笔端,我们能直观地领略到一百五十多年前扬州龙舟竞渡的盛况。

汪鋆·《龙舟竞渡图》

扬州博物馆藏

《龙舟竞渡图》作于同治十二年()。画面近景紧密,大虹桥下一小舟驶过,水面波光粼粼,两只龙舟和四只小舟一齐往湖心聚拢。岸边杨柳依依,柳色青青。远景开阔,白塔高耸于柳树丛中,设色明丽,生动地描绘了瘦西湖的秀雅景致。龙舟上锦旗飞舞,锣鼓喧天,划手奋力击水,划桨齐起齐落,仿佛鼓声咚咚,桨声哗哗,犹如游龙破浪前进,蔚为壮观。两岸观者纷集,营造出热闹而不喧嚣,喜庆而不落俗的欢庆场面。

画面的题跋详尽地记述了清代扬州龙舟竞渡一度湮没的缘由:“扬俗,龙船自五月朔至十八日为一市,船长数丈,前首后尾,俨然龙也。四角枋柱,扬旌曳旗,以金鼓振之,与水声相激,游船士女簇拥如云,于午日为最胜。自癸丑(咸丰三年)乱后,此戏罕闻,忆而写之,以记当时之盛。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首夏汪鋆并记。”

顾海林·《闹龙舟图》

扬州博物馆藏

至晚清,每逢端午,扬州瘦西湖、仪征等地龙舟赛事最为热闹。清末民初的扬州画家顾海林,描绘了晚清扬州端午时节的龙舟竞渡场景:“扬州好,五月闹龙舟,花里笙歌人似玉,柳边楼阁水如油。裙屐总风流。海林试笔于绿杨湖上”。清光绪三十二年(年),南门钞关运河举办龙舟竞渡夺标比赛,发生龙船倾覆事件,称“丙午龙舟案”,自此官府明令禁止端午时节举办龙舟赛事。

堂前悬钟馗

吴道子的钟馗图,被视作钟馗形象的起源,历代研究者们常引用的是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述“昔吴道子画钟馗,衣蓝衫,鞹(kuò)一足,眇一目,腰笏(hù),巾首而蓬发,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笔迹遒劲,实绘事之绝格也。有得之以献蜀主者,蜀主甚爱重之,常挂卧内。”钟馗捉鬼是当时钟馗画的主要题材。宋以后,钟馗信仰逐渐世俗化,钟馗作为文学形象,文人们赋予钟馗新的情节、新的内涵和新的思想,故事性和趣味性增强。钟馗画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也拓宽了,有钟馗出游(移家)、钟馗嫁妹、五鬼闹钟馗、醉钟馗、钟馗祈福等题材。

黄慎·《钟馗图》

扬州博物馆藏

有清一代,钟馗画蔚为大观。“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其创作的钟馗个性鲜明,在扬州画家中独树一帜,他多次在端午节作《钟馗图》,一方面是应市场之需而创作,符合民间习俗,同时黄慎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初五(年6月14日),正逢端午节。传说中的钟馗落第失意,黄慎以钟馗为自身的写照,寄托了怀才不遇之感。总观黄慎创作的钟馗,其面貌大致与画家创作时的年龄相仿,雍正年间所作钟馗图,都是壮年人形象,意气风发,如《钟馗倚树图》,钟馗双目炯炯,恰如上官周描写黄慎的诗句“碧眸双炯倍精神”。乾隆年间所作钟馗,则垂垂老矣,以老人的形象出现了。用笔放纵恣肆,尤其是衣纹用泼墨粗笔劲扫,或浓或淡,时急时缓,狂放之中不失法度,造型生动准确,人物动态神情跃然纸上,充分体现了黄慎笔墨的精湛,与草书笔法如出一辙。如郑板桥为黄慎所题诗句:“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王素·《钟馗图》

扬州博物馆藏

清代扬州地区绘画的发展与繁荣的市场经济相互依存,书画的创作都带有商品化的性质。晚清扬州画家王素、莲溪、陈若木、陈康侯等绘制的钟馗,有醉钟馗图、钟馗嫁妹图、五美闹判等等,通过钟馗画作的题材选择和表现技巧,可以看出画家迎合世俗要求的一面,更可见当时的扬州人家悬挂钟馗像的需求。

钟馗的形象由最初空洞的神怪趋于具像化人性化,由面目丑恶变为接近生活,既是人们避邪除灾所用,又别具生活情趣。以文人画的精妙笔墨和雅逸含蓄,融合民间画的生动造型和祈福祥瑞,这是人们所喜爱的钟馗,也是画家的生活积累和折射。

端午景

后人转引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这是关于“端午”最早的记载。

端午景的绘制自宋元已盛行,至清代,更是文人所喜爱的绘画题材,表现端午祥瑞寓意,同意注重传达笔墨情趣,形成了端午题材绘画创作的高峰。清代扬州画家王素、陈崇光、樊遯园、金健吾等诸多画家皆绘制端午景。

金健吾等合作·《端午小景图》

扬州博物馆藏

端午景多绘有艾草、菖蒲、蜀葵、大蒜、粽子、蛤蟆、豆娘、石榴、枇杷等各种风物,或是门户静置之物,或是孩童嬉戏之物,或是堂前供奉之景。代表着不同的含意和用途,或是有着实际的食疗药用价值,或是时令的水果花草,可以驱虫解毒杀菌。

清代商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社会审美趣味的世俗化。文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更多地贴近生活,寓意吉祥,色调明快。清代扬州画家们对端午节的描绘,追念先贤的人文意蕴,驱邪避祸的风物习俗,舟楫竞渡的狂欢气氛,或是活动场景,或是节日风物,他们用个性审美的文人笔墨,记录生动具象的世俗景象,饱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民俗趣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一定的史料价值。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赞清代绘画中的扬州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