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黑英山乡十步之内必有工匠人民日报
TUhjnbcbe - 2024/3/31 16:32:00

这里所说的帕拉孜,其实是一种用彩色羊毛或棉毛制成的织物。它是维吾尔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帕拉孜以地毯、床毯和装饰毯的方式呈现,它的色泽艳丽,不乏冲击力强大的对比色,让人过目难忘。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的黑英山乡,原本有许多会织帕拉孜的女人。每逢巴扎(集市),帕拉孜也一度成为抢手货。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机织的工厂货,以廉价的成本和更丰富多彩的图案,打败了这些古老的帕拉孜。村民们甚至嫌它们太土,帕拉孜这门古老的技艺,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尽管家家都有织机,可上面布满了灰尘,曾经引以为豪的象征,如今变成了一无是处的累赘。在这个人人都把马厩改成车库的年代,没有执迷不悔的孤行者。在县城一个农家院的桑树下,见到了帕丽旦姆本人,还有摆在她面前的那座修长的织机。当七彩的织线在古老机械的振动下,如优雅的舞者那般自由摇摆起来的时候,传说中的帕拉孜技艺便在一个不足30平米的小院里神奇复活。

帕丽旦姆说,答案正在于帕拉孜复杂的制作工艺上。织布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之前却需要更多繁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选材,要使用纯正的羊毛或棉花,加工成线。而染色,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帕丽旦姆一直坚持使用纯天然的原料,从蒲公英、石榴皮、核桃皮、沙棘树根、黑蜀葵等植物上萃取,确保色泽的鲜活纯正。编织一条长10米,宽30厘米的帕拉孜,需要耗费4公斤羊毛,和个小时左右。正是这样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这门技艺发自内心的热爱,从12岁开始跟着外婆和妈妈学习帕拉孜的帕丽旦姆,已经在这台织机旁蹲守了整整40多年。如今,她已成为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了解决生存难题,帕丽旦姆加入了拜城县的一家农民合作社,这样便能每月领到元的工资,还可以参与分红。据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说,帕丽旦姆织出的毯子,已经能够卖到每平米元。这无疑是一个好兆头,对于渐渐年事已高的帕丽旦姆来说,也能极大程度上刺激她多带徒弟,多出好的作品。

做葫芦的老人

“到处流浪,到处流浪,命运伴我奔向远方,奔向远方……”从艾则孜·买买提的工作室离开的时候,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首印度电影《流浪者》的主题曲——《拉兹之歌》。这是一部曾将无数中国人弄得热泪盈眶的电影,其中也包括艾则孜·买买提。或许他从未离开自己的家乡阿克苏沙雅县,可从他手里创作出来的葫芦艺术品,却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颂,到处流浪。早在库车的老城几乎每家杂货店,都悬挂着一些精美的葫芦。它们身上漆着不同的图案,迎风招展着,甚为有趣。这里的人民喜欢将这些艺术加工后的葫芦,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一来美观大方,二来吉祥如意。

库车老城的精美葫芦

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室

正在做葫芦的艾则孜·买买提

一只精美的葫芦,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却极为繁琐。首先要购买一只土生土长的葫芦,用锉刀刮去所有刺头,放在水里漂染后,开始进入刻字和绘画的环节,最后完成上色。通常情况下,一个人能在5至10天内搞定一只葫芦。对于艾则孜·买买提来说,这是一个既幸福又烦恼的年代。订单日益增多,一个人的手脚早已不够用,可这门技艺却很难找到传承者。村里的年轻人不愿意学,仅有的两个徒弟,一个是亲弟弟一个是二儿子。三个人使出浑身解数,能在一天之内赶好一只葫芦,以确保节假日时期的订单及时完成。在阿克苏其他县,也有一些做葫芦的手艺人,艾则孜·买买提有时会到库车、新和一带与他们交流技艺。不过彼此均面临徒弟难寻的问题。更加无奈的是,这些做葫芦的匠人们,也都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上色中渐渐老去了……那么这门技艺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呢?恐怕能够给出答案的唯有时间。

这些年,匠人精神开始被媒体反复提及。一夜之间,匠人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格调高雅的词汇,也引发了不少人的东施效颦。匠人在哪里?在日本那些制作瓷器和寿司的店铺,还是一个企业夸张而空泛的广告语里?又或者,匠人其实一直躲在被人们忽视的民间?已经收了70多个学徒的依明,早已桃李满天下。他的不少学徒也开了工作室,收了一批又一批学徒。然而依明却对我们说,因为身体状况的下滑,他现在做琴的时间大幅度减少。今年的生意也不太好,这让他多少有些忧心忡忡。

(来源:澎湃新闻)

1
查看完整版本: 黑英山乡十步之内必有工匠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