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孙俊堂本色之本
TUhjnbcbe - 2024/3/29 19:31:00

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本色”之本

——参观“文化创客小院”感悟

孙俊堂

铁子一家合影

辛丑暮春,已是“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茵冉冉遍天涯”。五一小长假期间,得到“铁子”在老家小院子办个家庭书画小展览的消息,便文友相约前去观展。

5月5日,是近来难得的好天气,和风丽日,鸟语柳绿。一行大小10人,在班长的带领下,直奔坐落在古老涅河岸南的阳城村,光顾丰州镇阳城63号“文化创客小院”。

不同于一般的参观,互动、趣味、欢乐的气氛弥漫在不大的小院子里,不知不觉就烈日当头了。参观活动即将结束,仍意犹未尽,在“铁子”邀请下,大家依次在宣纸上写下“本色”二字和自己签名。

参观了“文化创客小院”感触颇多,但最萦绕于脑,挥之不去的是两个字——“本色”。

“本色”是此次“文化创客小院”家庭书画展的主题。几天来,我一直在慢慢嚼味着主办人的标新立异和个中涵义,在读了本小院大媳妇李秀青《本色》一文,有所领悟。

“一个破旧的小四合院,坐南朝北,以旧建旧,收集了些犁耙箩筛,摆放了些盆盆罐罐,又种了些花花草草,便吸引了四方来客,很是让人自豪。”

也就是这些旧房旧屋、“犁耙箩筛”“盆盆罐罐”“花花草草”才“吸引了四方来客”。

何为“本色”?“本色”一词,所指范围甚泛。经查阅:

有指本来颜色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夫青生於蓝,絳生于蒨,虽踰本色,不能復化。”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木本》:“緑者叶之本色。”;有指本行、本业。《唐律·名例》:“犯徒者準无兼丁例,加杖还依本色。”;有指本来面目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至于性行,乃亦君子,例如西湖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儒之本色固在。”;有谓质朴自然,不加矫饰的。郭沫若《残春》四:“他说他喜欢S姑娘,说她本色。”;还有自唐末至明、清,原定征收的实物田赋称本色;如改征其他实物或货币,称折色。

关于“本色”,现代词我们经常也用到“保持劳动本色”“革命本色”之类等等。

驻足于“创客小院”,欣赏这里的一画一物,感觉到蕴藏着太多的“本色”。

时下,不仅大都市高楼穿云破雾,就连小小县城也鳞次栉比,把个城围的严严实实,胸中憋得慌。加之川流的人群,拥挤的车辆,喧嚣的街道,刺眼的灯光,着实让人心烦意乱,惶惶不得,于是怀旧的感油然而生,就像钱钟书《围城》里所描写的城里人想突出去。其实“创客小院”也已经被四周新式农家房所包围,循着土路,顺着残留的土坯断壁走进创客小院,扑面迎来了亲切的气息。“公公本名李铁孩,人们便叫老公“老铁”。这便是“老铁小院”的由来。”“院子虽然不大,但却住了十二口人。中间堂屋是公婆和三个小姑子的,通墙的大炕下面是开放式的厨房,一口大锅加上胳膊腕粗的火口,管着我们七个人的肚。左侧就是我们的新房,一张双人床,一个电视柜,全部家当。西房三间是老二、老二媳妇带三个小孩居住,光一溜儿组合柜就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东屋黑乎乎,放粮食和杂物,是仓库,猫和老鼠常住。”(大媳妇李秀清语)红沙石板铺就的地面上有泥脚的印记,土墙、土屋悬挂着簸箕、竹筐生活用具及镢、耙、板担等农具;木门、木窗传出热闹的人杂音;房顶小兰瓦覆盖,木椽伸出的檐头制作天然冰喇叭;围坐在檐下的石台上就着酸菜嚼着圪瘩,孩子在娘的怀里使劲吸着妈头。鸡、狗在院中穿梭,抢夺主人洒落下的食物......这就是小院曾经的过往。

本色,就是让人淡淡无味,但又回味无穷,它的情感融入人与人之间,注入人的心灵。走进一间小屋,7、8个少儿,围着一位年轻漂亮,落落大方的青年女子亲切地交谈着什么。铁子介绍说,她姓于,孩子们习惯叫鱼儿老师,省委宣传部阳城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我是年驻村的,年工作任务完成后就撤退了。但是人走了,心却走不了。丢不下这里的山、丢不下这里的水,更丢不下这里的村人和这群孩子。‘五一’放假没心事出门转悠,赶紧趁着空空回来看看,和孩子们耍耍,因为好长时间没见他们了!”于老师露出满脸笑容地说道。“俺们可爱鱼儿老师哩,经常领我们在这里练习写字,河滩树林里给我们讲故事,给我们买图书、买文具”孩子们边说边拥着他们可爱的老师。“城市里享受不到这里的阳光、空气,还有这里勤劳憨厚、自然简朴的人情味。”小于已把这里看作第二故乡,那种情感是内心的自然流动。

鱼儿老师和羊城村的孩子们

本色,就是让人记住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它时时告诫后人,秉持本色,把握人生方向盘。小院的南房墙上挂着的像框里有一张铁子父亲在书写的照片,仔细端详勾起我的回忆。这是位受人尊敬的老党员、老支书,与我的父亲是“铁哥们”。他名字叫李铁孩,也就是他长子“铁子”名字的跟帖吧。幼时丧父失母,人长得没有鞭杆高就到外村的山坡上与羊为伍,渡劫少年之苦难,风霜雪雨练就了钢铁般意志,人生旅途渐渐确立价值观念。没想到,一个贫苦的放羊娃成为一村之主,统领20余年。“公公不仅勤劳、厉害,而且能说会干,是方圆十几里出了名的好村干部。他总有一堆大道理讲出来,滔滔不絕,头头是道,放羊娃没读过书却有思想有文化。心中的偶像是毛泽东,正屋墙上全挂毛主席画像,衣服上也常别毛主席像章。他积极响应号召,带领全村人走在全县前头,号称‘老铁头’。”(大媳妇李秀清语)更让我佩服的是他虽然出生贫寒,认字不多,但是看问题有远见,对后代的教育毫不吝啬、娇惯。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让“铁子”得到比村上更好的教育,找我帮忙到县城城关小学读书,“铁子”刚十一二岁,每天骑自行车来回跑,风雨无阻。当时我很纳闷,阳城村为何只此他一家。今日重教重文已成为李家家风,后辈你追我赶,人才济济,可见李老先生之高瞻远瞩。还有“婆婆太勤劳,黑灯瞎火就起了床,凌晨六点便“咚咚咚”敲门叫吃饭。”“全院都是人,扫院的扫院,拾柴的拾柴,老公说只要婆婆起了床,不允许任何人睡懒觉,才知道婆婆好厉害。”(大媳妇李秀清语)“我有一个倔犟的奶奶,她身上有个标签,即勤劳。奶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厨房院子,像是门口的碾子一样,不停地转。地里做完农活回家的路上也要捡一些干树枝烧火,刨几株中草药换钱。现在就想问奶奶一句,您累吗?她肯定是笑而不语,但奶奶的微微驼背告诉我们,她很累。她经常让我们帮她捶背,还说要用点力气,这些病痛源于奶奶一辈子的辛勤劳动。”(孙子李嘉宁语)丈夫的睿智,妻子的严训,夫唱妻和,营造家风,才撑起这个令人羡慕的家园,他们的艰辛不易是后辈奋发努力的动力源泉。

铁子父母

本色,就是随意自然,不拘一格,不刻意雕琢,彰显个性,让各自人尽其才。今天见到的宾客小孩子们居多,最大者是初一,小的刚上小学。平时关在教室里,封闭于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里,今天犹如出笼的小鸟,兴奋活跃,异常高兴。第一个披挂上阵的是年龄最小的李佳洋,个子瘦长,硬朗精干,手握狼毫,饱笔翰墨,不加思索,泼墨写下“花好月圆”,看上去没有什么章法,头长腿短,左歪右斜,但给人无拘无束,挥洒自如舒展,彰显个性特色;陈涵钰,有良好的家教,扎实的基本功,稍加思考,“古风犹存”漂亮的楷体字跃然纸上,便迎来一阵阵掌声;小豌豆也跃跃欲试,排队轮到她时,也是龙飞凤舞一番,尽显童稚本色;李晓雅、李浩宇、李婉妮、李宇馨......都一一展示风采。看到小孩子们个个活泼可爱,天真自然的“表演”,我也提起久违的毛笔,有感而发写下“雏凤凌空”,表达对可爱的孩子们茁壮成长的期许与祝福。

本色,存在于历史文化的元素里,完全的本来,就是完全的自在和自然;完全的本性和本意,就是完全的自由和志愿。参观李家画展给人感觉就是风格基本相同,反映的内涵各有千秋,但记录是生活的真实,传达的是精神美德。铁子的画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栩栩如生,自然逼真;阿秀对《波罗蜜多心经》能够心无旁骛,随文入观,“五蕴皆空,六根六尘皆空,十八界皆空,十二因缘、四谛皆空,菩萨的智与得皆空。”领悟禅心;嘉宁,承传伯父画艺,秉承写实风格,相得益彰;小佳洋身出艺术之门,耳闻目染,个性明显,前途不可估量。

本色,存在于小院里的每件物件。“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或写于劳作工具,或印在瓮罐家具;或悬于梁柱之下,或依托于墙根沿边,让人浮想联翩,置身于此景,真也是种享受。

钱海燕说:“肯以本色示人者,必有禅心和定力”。观展“创客小院”不仅领略了艺术魅力,同时是心灵的一次净化,正如嘉宇所说的:“辛勤劳作,創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們虽然是一個農村普通人家,但是我們继承和发扬了这个优良的传统,不怕苦不怕累,為了我們的明天脚踏实地地往前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人生犹如一块田,当你去劳动,去耕耘,即使有汗水,有付出,只要那块田翻倍收获,都值得。”

愿我们不忘初心,守持本色,传承传统美德,做个真实的自我。

作者写书“本色”

作者简介:孙俊堂,网名常青树,山西武乡人。武乡县作协会员,《蜀葵花开》编辑。曾参与一轮、二轮《武乡县志》《白和村志》《白和村孙氏家乘》编纂工作,《武乡图片集》第一辑编辑、第二辑责编。

点击下面标题阅读相关美文:

母亲节里忆奶妈

生命之光---致敬烈士

姥姥,您违约了

丹心碧血铸村魂(上)(下)

钟声的思考

俺要说说心里话

哭醒的故事

一壶老酒惹人醉

最后的生日

故城镇的骄傲

白马山的召唤

南沟村的回响

连翘花开漫山黄

葬礼

沧桑无语(一、二)

春天的故事

娘的心愿

大爷在,家就在

拍巧儿

逗着、乐着伺候娘(上、下)

一双小脚一缸泪

主编:采禾

小编:君钰

蜀葵花开

让我们一起用文字记录家乡之美

投稿邮箱:mlmlwxy

.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俊堂本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