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百菜之主”,如今却少有人识,殊不知功用了得,请您识别!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小学老师要求背的这首诗。诗中的“葵”可不是指向日葵,而是指“冬葵”。
估计现在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冬葵了,平时我们常见到的、或听到的多是蜀葵、秋葵、向日葵之类,但冬葵这种锦葵科植物,在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
它是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早在诗经年代就有记载,《诗经·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它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里面涉及到了很多动、植物。其中有一句就提到了葵:“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菽就是大豆,葵就是葵菜,又名冬寒菜。
名为冬寒菜,却冬天难见,但就算在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也常常只见寂寂地野生野长了。今人多不识葵,是因为它早已退出了餐桌,不像古代是一种大众化的蔬菜,家家种植,人人皆食。葵菜是在明代以后退出了日常生活,逐渐告别了餐桌。
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证:“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
冬葵的地位迅速坠落,有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明朝之前,陆续有大量的外来植物传入华夏大地,作为蔬菜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有据可考的常见蔬菜就有西汉时期的黄瓜、蚕豆、香菜、大蒜等;汉朝的豌豆、扁豆、生菜、茄子等;十六国时期的莴笋、菠菜、绿豆、胡萝卜等,明及以后,外来蔬菜的传入速度进一步加快,至清末时,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菜品就已经与现在非常相似了。
如果不是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对冬葵进行了考证,这种时蔬恐怕都要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吴其浚:“冬葵,本经上品,为百菜之主,江西、湖南皆种之。湖南亦呼葵菜,亦曰冬寒菜”。
由此可见,冬葵它就像一个曾经的贵族,被贬为了庶人。好在还有治病的本事,让人记起它昔日的辉煌,并今人用之。
《黄帝内经》把葵列为古人食用的五菜之首。除作菜蔬外,冬葵的子、叶、花、根均可入药,特别是它的籽粒,俗称冬葵子。
中医认为:冬葵子,性味甘、涩、凉,入大、小肠、膀胱经,有利尿通淋、下乳润肠之功,适用于热淋、血淋、妊娠子淋、产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肠燥便秘等。《名医别录》言其“疗妇人乳难内闭”。《得配本草》亦言其“滑肠达窍,下乳滑胎,消肿,通关格,利二便”。
冬葵叶,具有清热利湿、滑肠通乳之功,适用于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毒下痢、湿热黄疸、二便不通、乳汁不下、疮疖痈肿、丹毒等。《食物本草》言:“除客热,治恶疮,散脓血,女人带下,小儿热毒下痢,丹毒,并宜食之”。《医林纂要》:“益心,泻肾,滑肠,去结行水,通乳”。《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治小便不通,全身肿胀,又用以利便缓下,催生,催乳”。《重庆草药》:“治肺火咳嗽,肺痨,虚咳盗汗”。
冬葵根,有清热利水、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水肿、热淋、带下、乳痈、疳疮、蛇虫咬伤等。《本草正义》:“葵性甘寒而滑,茎苗根实,性味俱同,功用相等,泄热通淋,滑利二便,皆湿热蕴结者为宜”。《滇南本草》:“破结气,下中气,止气疼,散痰,消瘿瘤”。《本草纲目》:“利窍滑胎,止消渴,散恶毒气”。《分类草药性》:“治妇人白带,虚咳,盗汗”。
结语:
冬葵,它穿越了历史的时空,也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兴衰,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段缩影。虽然退出了人们的餐桌,但其治病的本事,仍让人们记住它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