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作为中国城市化程度最好的城市,上海自然也经常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灵感和素材来源。城市中有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人的成长与情感,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不管是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陈丹燕的散文,还是《花样年华》《上海滩》这样的电影,都在表达着上海的种种。最近王家卫导演、胡歌主演的剧集《繁花》上线预告片,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沪上风味。
青年作家禹风的长篇小说《蜀葵》,就是对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做了一次文学的回溯与重构。小说借由一位男生与不同家庭背景的上海女性所发生的感情纠葛,巧妙地编织了一幅富有时代气息的上海画卷。笔墨席卷80年代上海知识分子、技术工人阶层、商界人士、海外背景家庭及公务员等群体,呈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俗和气息。与“伤痕文学”迥异,这本小说着重展现的是80年代处于青春成长期、而后在90年代走向世界那一代上海人的城市记忆。
禹风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复旦大学学士,巴黎高等商学院硕士。《蜀葵》表面是写青春和爱情,但其背后却有着超越个人感情之外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但指向上海这座城市的特点、上海人的性格、上海的历史、上海跟世界的关系等。
评论家何同彬在序言中说,禹风的上一部长篇《静安》被他自己命名为一种“怀旧小说”,通过几名小学生的童年视界,怀念年代末上海弄堂里小市民热闹、卑微、局促、平庸的日常生活。新长篇《蜀葵》可以视作他把怀旧的时空顺延到年代的续作,小说的主人公自然成长为高中生和大学生,聚焦于他们的青春、爱情、成长和历史选择,因此从延续性上来看,这部作品也可以题为“圆舞浜”。
近日,在该书分享会上,作家石一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这部小说,比如《蜀葵》写到了好几种爱情形态,有少男少女纯情的爱情,有师生间以精神性为主、不平等的感情,也有物质环境下的爱与欲望,小说中的女性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命运,有点像微缩版的沪上十二钗,小说书写的那个时代的上海美人有八十年代上海独有的女性的美。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石一枫在《蜀葵》中读到了上海人独特的做事风格,“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实全部的中国人都面临着新的生活方式,面对突然的开放,面对突然而来的机会,每个地方的人表现真是不一样。就我所认知的,那个时候很多地方的人面对新变化是懵的,并不像我们这个小说里的上海人那样迫切、渴求,立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你看书里的那些女孩子,在爱情上是迷惘的,但是在人生选择上她立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人的性格,也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上海人,认识上海这座城市。”
石一枫还谈到了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我们看五六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或者说看别的时期的作品,恋爱成功的典型很多,像《小二黑结婚》那种五六十年代经典的感情小说,恋爱都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八十年代的文学永远是和一次次痛彻心肺的失恋相连。我记得《当代》杂志发表的被拍成电影的《的情人》,那个是写北京三里河地区,相当于上海的静安,那也是讲八十年代的几个北京年轻知识分子,那也是一次痛彻心肺的失恋。这是很有意思也值得探讨的话题。王朔写的《永失我爱》、《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