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武乡县“羊肥小米杯”
小米文化征文大赛优秀奖
小米累,小米欢
刘效良说起羊肥小米,倍感亲切。因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回村务农,曾代本家叔父给村里放过一段时间羊,知道羊肥与小米的亲密关系。
那时候大羊群是庄稼地的养分,各家要给羊工和羊群的大狼狗管饭,晚上大羊群就在自家地里圈着,叫“卧地”,然后地里便有了一层羊肥。大约寒露时节,天气转凉了,不适合“卧地”了,好几个村搭伙卧地的羊工,便找出各自的羊,回本村“踩圈(juan,去声)子”,所谓踩圈子,就是在已收获过的豆类作物地里,挖坑栽十几根胳膊粗细的木橛子,拉一张用麻绳纺成的网(中间有出囗)把羊圈起来,让它们在那里留下羊肥,第二天早上,用橛头填土大约半尺深,五天累积起来的羊肥足够第二年的底肥了。
来年春天我们再把渗有羊肥的土,均匀地、成排成行地分成一个个小肥堆,然后再均匀地洒开。用犁犁过后,就能种谷了。
春旱是常有的,农夫和老天爷都睁着着眼晴,大眼瞪小眼,就是不下雨。如果再一场接一场地刮风,生产队长看看地里的底墒,再看看天,脸色就一阵阵变得铁灰。“春雨贵如油”嘛!一个春天就抓那一场雨。
种谷需富有经验的老农摇耧,随着耧铃均匀有致的嗒嗒声,谷种便均匀地流进地里,前面要有帮耧的人牵引牲畜,摇耧的人凭经验掌握种子的稠密度。太稠太稀都不好向主家交代。
人说:摇耧赶车八只眼。意即:需要经常预防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一旦发生了,及时排除,方能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一年之计在于春。
出苗后,要及时间苗,捎带除小草。间苗很费劲,间了半天,直起腰回头一看,也仅仅往前挪出了几步,往前望,还遥遥无边,天旱时,小锄刨不动地皮,天涝时,谷苗根抓地很紧,如果把根断在地里,不久又会长出小苗,影响选好的谷苗正常生长。
间苗很苦,连着间几天,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腿有点罗圈,背有点驼。
谷苗长到二三尺高,要加肥了,再锄杂草,也是给谷苗得根部搂土,以防谷苗在风雨中倒伏。给未来的收获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勤劳的农夫,会给谷苗锄三次,他们说,锄一次有一次的收获。锄够三次,长出来的谷子会更加饱满圆润、结实。比只上二锄的,每亩能多打上百斤。
头顶烈日暑,汗水一滴滴的坠地,还有弯腰仔细地拔掉混杂在谷拢里的杂草。一天劳作下来,腰酸背痛是正常现象。
农历六月里正是“秀”(意思就是出)谷穗的时候,这时如果不下雨,人们叫“卡脖子旱”,眼看谷穗就要出来了,憋得胀鼓鼓的,就卡在绿叶里,三大爷去看看,自己使劲干咳,好像是卡了他的脖子。
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农夫们磨镰要收秋,老天如果淅淅沥沥下个没完,硬把人心都泡酸了。
七十年代未,那时还是生产队,谷子用胶轮皮车、小平车早早拉到打谷场,妇女们便掐谷穗,拿着镰刀片片,手上带手套,计件工分,完了妇女队长数捆数,三十捆十分工。出手快的妇女一早上能挣好几个劳动日呢。
掐完谷穗后,男劳力用木杈子把谷穗摊平,让太阳晒哂。早晨潮气大,晒不干,不好脱粒。晒到半上午,骡马套上绳套,拉起碌碡,一圈套一圈挨着碾轧谷穗,碾个把小时后,拿木杈上下翻一遍。这样反两三次,午饭时分就差不多碾好了。生产队长检查后,卸牲口吃饭。午饭后把谷穰挑到-边,把谷粒用木制的木楸,推板推成一大堆,然后把谷穰再摊开,让妇女们用梿枷刷打剩余的谷粒,本来老人小孩是不能上打谷场的,但如果是家里没有劳力的特殊情况,也得安排帮忙的机会,让勉强挣点工分,帮着把周围的谷粒扫扫。
午饭后,然后全体妇女相对站成两排用连枷拍打剩余的谷粒。那阵势也相当壮观,二十余个妇女,两排对站,头上罩着各色头巾,挥舞连枷的速度一致,脚步移动的速度也一致,此起彼落,此落彼起,啪啪之声接连不断,她们一边挥舞连枷,跟着大家的节奏,一边扯着说村里的家长里短,轶闻趣事,绘声绘色地说着,说到动情处,笑声夹着连枷的啪啪声,活络了硕大的打谷场。
我真佩服她们的乐观精神,嘻嘻哈哈地活儿干完了,接着到场子边沿处接着嘻哈去了。
半下午之后,开始扇场。两个大扇车蹲在两个山包似的谷堆旁,轰隆隆叫唤着,一叫就是一个傍晚,一直忙到平时的晚饭后时分。妇女们站在扇车最高处,拿簸箕顺着木板斜面把带土的粮食徐徐撒落,扇车的左侧得安排一个全劳力扛簸箕,扇车右侧是链条带动的大小飞轮,助其风力,需要两个半劳力或者一个全劳力。扇车的前面可以是一位老者,或者相对体弱者,拿扫帚或者木锹,把粮堆前方的渣滓和不成熟的秕谷,及时拢到左侧。后生们一般不屑在前面。有一次人们让后生三小在前面,他立刻板起脸:“叫我干这呢?”似乎侮辱他的血性。
摇飞轮的如果偷懒,风力小了,粮食扬不干净;端簸箕的妇女偷懒了,撒落的速度加快,也影响粮食的纯净;左侧扛簸箕的如果偷懒,飞轮白转,妇女白站;前面的老者如果不想干了,粮食里面尽是渣滓。四五个人,哪个也不得偷懒。旁边懂事的孩子可以帮着把扇车左侧的粮食堆附近及时收拾干净。
晚上大约八九点钟,谷粒扇出三分之一时,另一拨人便可以开始分口粮了!各家的男劳力,在女主人提着灯笼的引领下,开始给各家送口粮,翘首盼望了半年的新粮,哗啦啦地流水般涌进了早已腾空的缸瓮中。
分完粮后,还有一顿美餐招待这些勤劳而疲惫的受苦人呢。
就是大家伙儿在一起吃一顿手擀面条炒土豆丝。在那糠菜半年粮的时代,坐在一起畅快地吃饭,感觉共产主义很快要来到哟!
吃完饭,深秋长夜,守着月光,女人也停止了闲扯,静听那正经的庄稼把式,评说今年各种粮食的收成。“谷倒是算收(丰收的意思),老天爷也没起风磨谷,就是该长杆子的时候没下雨,没长起来,牲口今年的干草不太够,可能明年早早就得割青草了.......”多嘴的年轻人急着表现:“那个好说。”“好说你一个也不能包了吧?十个劳力得有三个去割草,你说有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母亲打圆场:“他瞎着急,你接着说你的。”年轻人看看母亲,不再吭声。
小米就是这样经过许多农夫辛勤的播种、耕耘、施肥、除草等烦琐而劳累的操作,才能跳入各家的大铁锅。
仔细想来,这庄稼,天地人三结合。
庄稼和人,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正常人的一生,勤于耕耘,天地也会照应。自己只要努力学习各种文化,汲取天地万物精华,为自己漫长的人生储备正能量,力争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较大贡献的人,这样才不会因碌碌不为而叹息,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象保尔柯察金一样百炼成钢,做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愧无悔地书写自己璀璨的人生。
我出生在武乡,也许是土性的关系,那里出产的小米很有名,熬米汤绵软腻稠,水快开时,下米。慢火熬大约半个小时至四十多分,那种芳香馥郁的味道,便从锅里飘了出来,揭开锅盖,就会看见汤水的表面,浮着一层粘乎乎的薄膜,老家人叫米臆,特香,也最有营养。如果下米后,煮十几分钟,再配以红署,南瓜或红萝卜等蔬菜,那米汤喝一口便又香又甜。汤慢慢溜入胃里,香甜的味道,却久久在唇舌间留存,令人回味无穷。那怕在最冷的三九天,就着萝卜咸菜,喝两碗米汤,吃两个玉米面窝窝头,那这一天就觉得很充实、很得劲了。
中午回来,尤其是深秋时节,做一锅和子饭,那内容也很丰富。有煮得开了花的山药蛋,有包着鼓囊囊迷豆儿的豆角,还有南瓜,胡萝卜等,咬一口山药蛋沙喔喔的,那汤里充满大量的擦面和小米的光粘粘的芳香,说是和子饭,我们吃不上多少面,主要是杂割(豆角山药蛋南瓜这些的总称)顶饭呢。但不管锅里煮什么,但必须下米,如果有一顿不煮米,那做出的饭,便索然无味,清汤寡水的,一看就没有食欲。无名的怨气,弥漫开来,就会闷闷不乐。爹便说:“汤饱汤饱,稠的能有多少?”
抗日战争时期,武乡县曾驻扎八路军一二九师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大批军政机关和数以万计的指战员。那时候十四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捐献军粮达00万石。这军粮大部分是小米。因小米不仅营养丰富,且制作方便,水开了,多下点米,就是小米焖饭,行军锅,焖上一大锅,再切点儿萝卜咸菜,一顿饭便做成了。
微不足道的小米,我们的军队吃了它,浑身发热,充满力量,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野心狼,谱写了世界军事史上最为宏伟壮丽的史诗。
它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只要吃饱饭,一切皆好办,人民和谐幸福,江山固若金汤。历代统治者就可进一步安邦治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所以小米自问世,在我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滾滚向前的历史车轮,把中华民族推向了更加繁荣稳定的新时代。
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九大全会召开之后,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开发传统小杂粮优秀的资源,武乡羊肥小米的发展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县长成了卖小米的网红,人们呼:“小米县长”。
优化了作物品种,扩大了耕作面积,精耕细作,再辅以红色旅游文化,和太郑高铁的开通运营及武乡通用机场的建设,武乡驶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一条条宽广平坦的盘山路,把太行山丰饶的特产送出去,穿洋过海,为武乡赢得了荣誉,赚取了好生活。也把各地朋友引进来,让他们尽情游览武乡壮丽的太行风光,到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品尝枣糕、和子饭、小米南瓜汤等美味小吃,或者来一桌小米宴。
我在省城打工,每与同事聊天,谈及家乡籍贯,他们都说武乡小米很有名,我的脸上就会泛起骄傲与自豪的色彩。我说武乡不仅有小米,还有和子饭,还有枣糕……
我从老家上来,家里人总要给我带点小米,有时拿出一小包馈赠同事,他们都喜兴于色,一再致谢。
他们饱食会对我的小米赞不绝口:你们那儿的小米真好!
我在某个小店铺见到各地产的小米,有的也自称是武乡小米,光鲜亮丽,煞是好看。
我把手插进小米里,拉出来,手还是干干净净。
我感觉受了欺骗:这哪是武乡小米?
我们武乡小米,手伸进去,手上会粘满一层淡黄色的粉未。
这些米没有那层粉未。
如果硬要说成武乡小米,也是伪装的或是被改造的武乡小米。熬出米汤来,便没有那种上面漂有薄膜似的米臆,喝起来就没有那种感觉了。
为此,我敬言家乡父老,咱们武乡小米,一定要注册商标,以防他乡小米冒名,砸了咱们的金字招牌,让武乡小米走遍四面八方,服务千家万户,冲出国冂,走向世界,多为老区人民创汇,助力武乡快速走上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简介
刘效良,武乡故城人,《蜀葵花开》文学小组成员,《家乡之音》荣誉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执着地用文字记录家乡与城市之间的奔波。
获奖文章赏读
(点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羊肥小米杯”征文大赛获奖名单“羊肥小米杯”征文大赛颁奖座谈会一等奖梁红玉小米情缘崔书林
米*赋二等奖李左
史记.小米李书英
半袋小米赵秀红
谷之*(组章)陈俊舟
王洛宾的武乡小米情丘艳荣
爷爷的传家宝三等奖张佳云
携秋风拥你满怀王红霞
情思悠悠话小米李丽萍
小米荐王义澎
一粒米,一段事,一份情王勇
太行山小米颂屈国杰
金色小米中的红色记忆郝文彦
徐胜利冒死送军粮杜若
在武乡,一粒小米用红色信仰唤醒了土地优秀奖安晓平
谷子好宋玲
总有一个角落繁华张拴弟
谷面火烧味,好吃超白面武庆国
“武乡小米”外国人也称ok!李宏
夸夸老区米谷香闻松竹
武乡小米赛黄金李国平
米情.亲情.乡情董鸿飞
武乡小米---太阳的孩子史亚琴
小米的二次元赵润明
今生真的不能没有她李小庆
小米粥(闪小说)武丽萍
漫谈小米---我的故事张鹏英
走,去吃小米宴胡松
小米粥,真香啊!刘渊
谷子陈维
我记忆里的小米常志军
黄粱不再是美梦姜卫湖
一条八路军的米袋赵荣
舌尖上的记忆安水平
我的小米情缘李林
话小米“三色”入围奖张保泉
羊肥小米三章董志光
谷子情思王文平
小米自语魏鹏珍
一碗米汤吴涛
侉则夸小米李晓红
母亲的小米情特邀作品张红伟
小米,仰望的高度孙如珍
小米情孙俊堂
小米锅巴(武乡琴书)李文英
小米之恋蒋平
小米缘王俊利
太行山的谷子武乡米星光
感恩有你张慧萍
浓浓小米情李业兴
舍身保粮白露
小米的颜色史志峰
一碗小米(微电影剧本)
郝俊峰
小米情(武乡秧歌小戏)
“羊肥小米杯”征文大赛
主办单位:
武乡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
山西小米宴餐饮文化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武乡县作家协会
蜀葵花开文学公益团队
《家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