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寄托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情思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解读端午节,发现节日内涵丰富多彩,而又深沉厚重。
端午节情结端午节别称香包一,端午节的厚重情结
节日深深处,中有千千结。“端午节”,国内名称最多的传统节日,“端”字本义为“正”,是“开端”、“初”的意思;“午”为“中”,通“五”,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重午等。端午节正值夏季湿热天气,蚊虫滋生,病虫害增多,因此古人过端午最初的目的之一是驱除瘟疫,因为仲夏端午纯阳正气旺盛,最利辟阴邪,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消灾与祛病防疫内容。端午节成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仲夏端午,东方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崇尚中正之道的思想,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原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当时龙已是吴越民族的图腾,后来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在祭龙的仪式中,才逐渐有了划龙舟的习惯。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据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演变为汉族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生死路,壮游诗粽子香五月五,又闻粽子香!端午佳节,一个民族的情思蔓延……“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说明端午节是一个表达民族深情的民俗节日。爱国诗人屈原逝世,使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增加爱国和诗意的高远内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忧国忧民,至死不渝上下求索,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端午节包粽子、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
综上,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哀悼英雄和饮食健康等多种情结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成为寄托我国汉族人民博大情思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起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华美诗情端午诗会二、端午节的华美诗情
节日深深处,诗情处处香。端午节如此悲壮与浪漫,又与诗人相关,怎少得了文人墨客与诗词歌赋呢?中国历代著名诗人几乎都对端午节情有独钟,吟诗赋词,从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咏端午的华章佳构。同样的端午节,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是不同的风情。
端午诗情粽香情浓1、最惊喜的端午词(清·顾太清):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属于秋之菊花,不期夏日开放,怎能不让人欢喜呢!生活,总是充满不期而遇的惊喜。希望这个夏天可以被偏爱,日子清澈灿烂,美好不期而遇。
惊喜2、最真诚的端午词(宋·苏轼):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人生,得一知己,要用一生一世来报答。在艰难的人生日子里,两人相依相伴,互相慰藉,已经足够。
真诚3、最豁达的端午诗(元·贝琼):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两千多年前,屈原失去楚王信任,无法为国出力,一直抑郁。怀念屈原一直是端午节的主题,可是,这一天,汨罗江上,因为下雨,却无人纪念屈原。诗人很伤感,也许,他联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又何止屈原一人呢?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绪,这场人生,你就赢了一大半,其余的其余,人生自有安排。
豁达4、最伤感的端午诗(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在岁月面前,不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不过瞬息,又何必伤感,如果热爱节日,即使年老,依然能感受到许多人生乐趣,惟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伤感5、最开怀的端午诗(宋·陆游):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没有装饰,所以纯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山村的美好风光,端午的惬意,扑面而来。活在这温柔的世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开怀6、最愤懑的端午词(宋·刘克庄):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作者想起了屈原,在国家危亡时,他大力呐喊,依然无法影响当政者。众人皆醉我独醒,越清醒的人,越受折磨。
愤懑7、最清平的端午词(宋·苏轼):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年,苏轼到黄州后的第二个端午节,他的心情平静了许多。他与友人徐君猷同赏五月的风光,饮酒开怀,写下此词。苏轼真是一个知趣的好友,与友人共赏五月风光,还夸赞友人治理有方,一片升平气象。对自己温柔一点,对别人也温柔一点,你会收获更多美好。
清平8、最感慨的端午诗(唐·殷尧藩):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每一天,都是想家的日子。少年时,向往远方,年老时,思归故乡。唯有故乡,能安慰漂泊的灵*,唯有在故乡,方能安宁长久。
感慨9、最孤独的端午词(宋·李之仪):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端午节,有热闹,也有孤独。世间有热闹,就有落寞,有聚合,就有孤独,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自古高处不胜寒,低处纳百川。
孤独10、最奇趣的端午诗(宋·杨万里):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端午节,大家纪念屈原,时过境迁,屈原也会被抛在脑后。自屈原之后,清醒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世态如此,杨万里依然坚守着高远的情怀,像极了“举杯邀明月”的李白,同样孤独。
奇趣贝琼在《已酉端午》写道:“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苏轼咏《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刘克庄“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贺新郎?端午》),殷尧藩“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日》”等等,都透着对端午的深情与厚望。
欧阳修宋人:陈与义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吟道: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大意是: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带着流到湘江去。这一曲慷慨悲歌,谁解其中味!
陈与义三、端午节的深远意义
“每年的这一天,江水会流得慢一些,龙舟会划得快一些。他没有坐在船上,也没有站在岸上,可又无处不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佳节,全国各地用赛龙舟、包粽子、缝香包、办诗会等各种形式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宣扬和传播了这位中国文人杰出代表所具有的精神品格。
屈原生活在多年前的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位于长江之滨的湖北宜昌是屈原故里,在他之后,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也都曾在这片土地上挥毫泼墨,留下千古绝唱。如今的宜昌,仍是“诗歌的沃土”。
宜昌的各级诗歌社团和民间诗社,它们不仅端午节开展各种诗歌活动,而且常年把触角伸到社区、学校、乡村,撒播屈原传承诗意种子,浇培着诗歌的苗裔。上至八旬老人,下至4岁孩童参与诗歌活动,全市诗意盎然,诗香洋溢在城乡每个角落。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告诉记者,他爱读诗写诗有3个原因:诗歌让人叙事抒情,更能感悟美好的生活;读诗写诗是向历代诗词名家致敬,希望他们能知道自己开启的诗歌文化正被后人传承;要告诉当下的人们,不要沉迷于物质世界和网络世界,而要多阅读、多写作、多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诗意传承“端午节的意义,在于它承载着中国人的诗和远方。”三峡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黄柏权教授说,当下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比较满足的情况下,有了更多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使端午节习俗远远超越了美食等物质享受范畴。如今人们在端午节隆重纪念屈原,正是因为屈原的诗歌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一些精神追求,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上下求索的精神等。在节日活动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对后一代更多从节日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进行教育。
端午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屈原研究会会长蔡靖泉教授认为,端午文化,就是传统端午节俗中包含的以纪念屈原活动为中心内容,以民间祭贤祀祖、祈福禳灾、祛病健身等各种习俗为表现形式,以民众向往国家富强安定、社会和谐公正、生活幸福美好、世人康宁高洁等理想追求为精神实质的文化体系。其文化表现形式是中国的,其文化内蕴精神则与全人类的理想追求相通合。
家国情怀#共建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