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香的雅称是什么?古代对香的雅称有香印、香炭、龙涎、瑞脑、百合香、宝篆、沉香、酴醾、返魂梅、雪中春信等。
香印也叫印香,是用多种香料捣末和匀而成的一种香,用香印造型的香又称作香篆、印香、篆香。香篆初用于寺院里诵经,并以焚烧的程度和香末的纹样来计算时间。据记载唐代时已经流行把香作成字形,然后设坛焚香参行佛法。唐诗里多有提及香印,而且民间也普遍以香印用计时。
香印也叫印香
香炭即香饼,指燃烧成炭状的香料,是一种用以焚香的石炭。作为古代中国日常生活用品,香炭当时已经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制法是先将软碳、蜀葵叶或花,捣均匀呈细末状,再加薄糊少许制成饼子,晒干即成。南朝梁吴均《行路难》诗之五:“玉堦行路生细草,金鑪香炭变成灰。”唐孟浩然《寒夜张明府宅宴》诗:“香炭金炉煖,娇弦玉指清”,里面都有提及香炭。
龙涎香又名龙腹香,源于海中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其香气持久芬芳,颜色黑褐如琥珀,有时有五彩斑纹,呈不透明的固态腊状胶块,焚之有持久香气,有股独特的甘甜土质香味,故西方称之为“灰琥珀”。
龙涎香又名龙腹香,源于海中抹香鲸的肠内分泌物
瑞脑又称龙脑香、冰片。龙脑香是龙脑香科植物中的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形成的一种近于白色的结晶体,龙脑香早在西汉时就已传入中国,古代谓之“龙脑”以示其珍贵。天然龙脑晶体多形成于树干的裂缝中,体积小的为细碎的颗粒,大的多为薄片状。天然龙脑质地纯净,熏燃时不仅香气浓郁,而且烟气甚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历来都被视为珍品。
百合香是由各种香料合成的香。其味道闻起来清新淡雅,沁人心脾。
宝篆是古人对焚香的美称。指沉香焚时烟如篆状,洽似龙凤舞动,恍若古老篆体字一般消散在空中。将香的形状比作宝篆,在形、神、意三个方面都恰到好处,也引发了大量共鸣,如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从对沉香的痴迷中感悟出了《品香十德》,道出了沉香朴实而高贵的品质。
沉香是一种香料名称,是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以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传统利用的香料,也是中国大量使用的重要名贵药材,在世界上已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沉香是沉香属和拟沉香属物种的俗称,共计30种。主要产地多集中在南亚次大陆的东北部到印度尼西亚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群岛。主要生长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沉香是一种香料名称
酴醾是一种花名,可提炼香精油。又作酴醿、荼蘼。一般在暮春开花,花色呈红、黄、白等。花型偏大,花瓣很多,带有清香。自古以来对酴醾比较推崇,其中宋人尤其喜爱酴醾,极力称颂,吟咏流传下来的最多。例如:欧阳修《渔家傲》:“更值牡丹开欲遍,酴醿压架清香散。”
返魂梅是一种香如梅花的香料。在《瀛奎律髓·梅花》引宋·曾几《返魂梅》诗的批注记载:“此非梅花也,乃制香者合诸香,令气味如梅花,号之曰‘返魂梅’。”后流传下来也用返魂梅借代香。
雪中春信是一种带有梅花香味的香料。据说雪中春信的制作过程非常苛刻严谨,需采集梅花蕊心处的雪花作为合香之水,需待碗中含着幽幽梅香的雪花融化后,才能开始合香之法。要历经浸润、调和、配比等多重工序才能得到香料。也是因为无比珍贵,这一款蕴含执着与浪漫的“雪中春信”就此流传千年,成为香谱中最美的一味。
雪中春信香禁忌与枸杞和铜器同时出现,所以点燃雪中春信香不能使用枸杞,因为两者是相克的;也不能在铜器中点燃雪中春信香,因为雪中春信香中含有檀香,而檀香和铜器也是相克的。
我国使用香料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年前黄帝神农时代,那时采集树皮草根作为药用,开始是用于祭祀和丧葬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才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纵观历史,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对香的使用也各不相同,宋代可谓是中国香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那是香已经遍及社会生活,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独特以及不可取代的地位。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香已进入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使用的方法与对香的认识上有了新的发展,并逐渐发展出成熟的香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