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中国好书”《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汤欢著商务印书馆
推荐理由丨大自然的各种植物,在古人的眼中,都充满诗情画意。它们可入药,可食用,可寄情,可言志,慢慢品味,会有生动的东西体现出来。本书作者博采东西文化,爬梳经史子集,融合博物学、诗学、神话传说和社会学,探寻草木背后的文化意蕴,挖掘先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特点,借自然风物抒发内心之感,建构了一个耐人寻味、意趣盎然的草木天地。全书以物说文,以实涉虚,图文并茂,透露着博物学式的审美情趣和雅致清丽的古典韵味。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大文豪苏轼笔下的剧毒河豚配以蒌蒿、芦芽,
何以成为一道美食?
人人会唱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却是唐时从印度漂洋过海来到我国,
又一路向西传入地中海,
成为非洲大陆突尼斯的国花,
代表爱情的坚贞与永恒。
我们身边看似寻常的一棵树、一朵花,
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
也有着有趣的典故、动人的诗词。
年5月“中国好书”
《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40余种植物、余幅名家手绘彩插
带我们由植物通往自然、文学、历史、艺术的世界
是我们热爱自然、增长知识、感悟生命的好帮手
当我们开始观察这些草木时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种子
就在我们的心里悄悄种下了
当我们开始了解这些草木背后的文化时
热爱知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也在我们的心里悄悄萌芽了
法国梧桐与本土的梧桐是两种不同的树。梧桐因树皮青色又名青桐,在《诗经》中是能够吸引神鸟的神木。这一形象在后世发生巨大变化。“秋雨梧桐落叶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的都是离愁,“梧桐”和“雨”也成为诗词中的经典搭配。
专家推荐
《古典植物园》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作者在东西方杂学间,勾勒了无数古木、花草,一些鲜活学识带着彩色的梦,流溢在词语之间。打量不同植物,勤考据,重勾连,多感悟,每个题目的写法都力求变化,辞章含着温情,又不夸饰。看似是对各类植物的注疏,实则有诗学、民俗学、博物学的心得,文字处于学者笔记与作家随笔之间。汤欢有不错的学养,却不做学者调,自然谈吐里,京派文人的博雅与散淡都有,心绪的广远也看得出来。
——孙郁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古典植物园》分为春夏秋冬四辑,一本书读完,轮回了四季,游历了千年,对植物的美学意义获得新知,对植物文化的体味更加通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本书让我们在植物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感受着文学语言的纯粹,以及诗意栖居的天人合一境界。
——徐谭光明日报新闻客户端副总编
《古典植物园》是中国人自己的博物学作品,它的文化意义,不是写给植物爱好者的科普读物所能涵盖。人文学的精神,东西方杂学的视野,本草学、植物学的科学态度,都在字里行间从容流露。
——赵天成中央民族大学
种菱食菱,古已有之,采菱时唱菱歌,至少在屈原的时代就有。梁武帝萧衍制《采菱曲》“歌采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是一首情诗。唐代崔国辅《小长干曲》“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与它是一脉相承。
入选榜单
年5月中国好书
年5月百道好书榜
年5月搜狐文化好书榜
年5月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
年5月华文好书入围书目
图书目录
春辑
紫云英丨轻衫醉卧紫荷田
小巢菜丨自候风炉煮小巢
蒌蒿丨砍柴、结亲与河豚
梨花丨游子寻春半出城
荠菜丨农历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棣棠丨不言语,但相思
郁李丨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唐棣丨何彼襛矣,唐棣之华
香樟丨千寻豫樟干,九万大鹏歇
地黄丨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忍冬丨金银花、旧时光与敦煌壁画
合欢丨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紫荆丨郎若闲时来喝茶,门前一树紫荆花
楝树丨金铃子、楝花风与传说
夏辑
茉莉丨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
构树丨黄鸟黄鸟,无集于榖
国槐丨老树不知岁时
荩草、萹蓄丨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蓼蓝丨终朝采蓝,不盈一襜
车前草丨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凌霄丨我来六月听鸣蝉
鼠尾草丨苕之华,芸其黄矣
栀子花丨千亩卮茜千户侯
迷迭香丨香草、瘟疫与战争
七里香丨请君架上添芸草
灵香草丨天一阁里探芸香
秋辑
菱角丨歌采菱,遗所思
芡实丨鸡头米赛蚌珠圆
天门冬丨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鸭跖草丨此方独许染家知
红蓼丨江南江北蓼花红
水蓼丨人间有味是清欢
菰菜丨且思吴中菰菜羮
莼菜丨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地锦丨回看《爬山虎的脚》
五叶地锦丨莫高窟的红叶
乌蔹莓丨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葎草丨啤酒花与药引子
冬辑
悬铃木丨欣赏一棵冬天的树
梧桐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肉桂、月桂丨爨下榾柮,馨气满坳
水杉丨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附录
古代植物图谱简介
精彩书摘
南宋时,每逢端午,都城临安(今杭州)家家户户,无论贫富都要插花,有条件的用花瓶,没有花瓶的用小坛子,插的什么花:“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菖蒲传说可辟邪,常与艾草一同悬于门窗;榴花、蜀葵、栀子都是应季花卉,湖南重庆一带的民歌里就唱道,“五月栀子闹端阳”。对于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来说,栀子花的香味,是每年夏初都会想念的味道。栀子花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民俗和故事?以下节选自《栀子花丨千亩栀茜千户侯》。
栀子在南宋时用于插花,《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端午节的习俗:
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
栀子花在端午前后正开,与菖蒲、石榴、蜀葵花一同出现于集市中,寻常百姓也买来这些花材插于瓶中。想想看这样的插花组合,因有了栀子,平添几分别致和清雅。
〔明〕沈周所绘折枝栀子
因为花香浓郁、易于栽培,古往今来栀子广为人爱,其图案亦逐渐出现于工艺品上作为装饰之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元代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纹圆盘”是其中的代表。这件精美绝伦的漆器出自元代雕漆艺术大师张成。圆盘中央是一朵盛开的重瓣栀子,说明元代已有重瓣栀子这一变种。
雕漆是漆器工艺中的一种,根据颜色不同可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等。“剔红”是在胎骨上涂上厚厚的朱色大漆,待其半干时描绘画稿,然后雕刻纹样,由于漆厚,最后能达到浮雕的效果。这件以栀子花纹为主要图案的漆器就是这样制成。据孙机先生介绍,圆盘中能观察到的涂漆达80-道。单是想一想手艺人一遍一遍、不耐其烦地叠加上漆,就让人心生敬意。
重瓣栀子、单瓣栀子,及其可染黄色的果实,图自公号
盘中刻出盛开的大栀子花一朵,笑靥迎人,四旁的叶子很密,但舒卷自如,流露出写生的意趣。与之相应,雕工、磨工极为细腻,完全符合《髹饰录》所称“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描写;也正表现出元代雕漆的特点。
张成是西塘镇杨汇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为人所知。不知这件精美的漆器是为谁而作,也不知它的主人为何要以栀子花作为画面的主体,而不是兰梅竹菊四君子或是雍容华贵的牡丹。或许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待发现呢。
除了漆器,栀子花亦出现于景泰蓝中。例如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栀子花纹蜡台”,蜡台圆盘的折边上有一圈栀子花纹,看上去应该是单瓣栀子。器物之外,服饰也少不了栀子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蓝色缎串珠绣栀子天竹夹马褂”,这件清代后妃便服上的图案以栀子花和南天竹为主,其中栀子花的形象并不是特别写实,看不出来是单瓣还是重瓣。但枝叶相对而言较为逼真,金线所绣的叶脉与花蕊相应,金光闪闪,细微处透露出皇家的高贵之气。
难道清宫的后花园中也曾种有栀子?虽然栀子在北方难得开花,在移植非本土植物方面,皇家有的是财力与办法。初夏时节,紫禁城里栀子花开,花期比南方稍迟,后宫的女人们换上这身宽敞的便服,清清爽爽迎接夏天的到来。
《古典植物园》签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