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
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重阳节写的《醉花阴》一词。在重阳佳节,因为赵明诚在外地工作,没有时间回家与李清照共度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思念丈夫,倍感落寞,一个人在东篱下赏菊饮酒,消磨时日,节日的欢愉气氛并没有消弭她内心深处的孤独。
李清照与丈夫感情甚笃,琴瑟和谐。于是在这个冷清的重阳节里,她不禁轻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菊花瘦,是啊,都是因为相思。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称“菊花节”,重阳节为什么会与菊花有关联呢?为什么菊花会成为重阳节的标配呢?原来这与菊花开放的时间节令有关,菊花在重阳节前后绽放,菊花的品种很多,有的清丽淡雅,有的色彩绚丽,有的蓓蕾含羞,有的口吐丝蕊。
朵朵奇姿异彩的菊花不时飘出缕缕诱人的清香,菊花以其独有的姿态、色彩和香味点缀着深秋,让萧瑟中多了一份绮丽的风光。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随着深秋的步伐飘然而至,菊花似乎专是为迎接重阳节一样,早就打开了它的绚丽与多姿。在重阳节里赏菊花也已成为一种风序良俗,所以人们有理由去喜爱菊花,去赞美菊花。
重阳节赏菊、品菊的习俗,是由来已久的,菊花与重阳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三国时期,曹操给钟繇的书信中就写到:“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重阳佳节,菊开正盛,千朵万朵,姿态各异。各色菊花袅袅婷婷,清新高洁,暗香浮动,怎能不引人遐思?
一缕缕若有若无的菊香,翩然飘入重阳佳节。菊花的香味并不明显,然而在诗词里,菊香的形、色、香,却是诗人们热衷追寻的美好事物。唐代诗人王勃说:“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诗人看到满眼的菊花,不禁想到了隐逸超然的陶渊明,如果有人送了美酒过来,就真如陶渊明般悠然自得了。
简朴的生活中,有了美酒菊花,是一件令人开心、惬意的事情。人的愿望简单朴素一些,心灵就会安然宁静。重阳节的菊花酒,是香醇甘美的,飒飒的秋风中,对着满院摇曳的菊花,把酒而乐,怎能不让人向往?
唐代诗人孟浩然应邀去朋友的村庄做客,朋友为他准备了丰盛的食物,绿树掩映,青山如黛,好一番诗情画意。孟浩然与朋友对饮而乐,谈谈农事,说说桑麻,此番情景,让诗人倍感惬意。于是孟浩然与友人相约,来年的重阳佳节,还会再次来到这里,饮酒赏菊,谈诗论文。这样的美好约定,想来确实是人生中的小确幸。
宋代有一位叫戴复古的词人,在重阳节里也写下了一首《洞仙歌》的词作,全词以清新的、接近口语化的语言描绘了重阳时节的城市风貌、节日氛围与酒肆风光,词作读来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原词如下: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
戴复古,字式之,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勤学好问,青年时期曾云游四方,拜名师学习诗歌创作技巧,后来他拜大诗人陆游为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
在陆游的亲身指导下,戴复古的诗歌创作技法得到了长足的进展,陆游的诗集《剑南诗稿》也是戴复古学习的范本。经过多年的学习,戴复古的诗歌创作达到了“自有清远之致”的艺术境界。
在学习诗歌之余,戴复古也对“一代文学”的宋词有过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他的词作格调高朗,文笔俊爽,清健轻捷,工整自然。其中尤以《柳梢青·岳阳楼》和《洞仙歌·卖花担上》两首流传最广。
戴复古这首写于重阳节的《洞仙歌》,更是别具一格,全词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以素描手法对重阳节的风光加以描绘,尤其是对节日里的酒肆风光有着细腻的描写。词中的主人公,正是词人自己。
词人浪迹他乡,为了消除客居中的清寂,自然会想到寻找一个暂且开怀的所在,这个场所,自然便是酒肆了。时节已近重阳,金黄的菊蕊都已绽开了。词人漫步在繁华热闹的都市街头,到处都洋溢着节日气氛。就在词人漫步街头的时候,他忽然听到卖花人的叫卖声,词就从这里写起。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这三句写卖花人挑着篮子,篮子里盛放着刚采摘下来的黄菊花,卖花人边走边吆喝:“重阳快到了,不要虚过呀!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怎能不买几束菊花赏赏呢?新鲜的菊花还可以装点一下节日气氛呢”
卖花人的吆喝声随着他的足迹传遍了大街小巷。这三句读来,卖花人挑着花篮的身影和声音似乎就在人们眼前就在眼前。闻其声知其人,不管是从声音,还是动作,卖花人的形象都被词人刻画得惟妙惟肖,逼真动人。
初读“卖花担上”四字,不由得让人想到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中的名句“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卖花人挑着花篮,花篮里装着时鲜的花卉,他边走边吆喝,春色把生趣盎然的春意送进送进千家万户。
住在阁楼上的女词人李清照听到卖花的声音后,吩咐小丫环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李清照的这首词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满怀深情地捧着鲜花,着手插花的情景。
原来宋代是非常流行插花艺术的,宋代的插花艺术已经突破了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插花的构思。插花的内涵重于形式,他们在插花时多选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有时候也会选择一些普通的时令花卉。
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花篮图》整幅画面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可以说是宋代插花艺术的真实体现。
所以宋朝的大城市里常有挑着花篮卖花的人,时鲜的花卉四季不断。卖花的人用他们花篮里的的花卉为城市送来野生的、新鲜的花卉,他们的身影也点缀着城里的每一条街道,满足了爱好插花的人们的需求。所以卖花人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成为了文人着意刻画和渲染的对象。
如南宋词人蒋捷在《昭君怨》一词中就卖花人的形象:“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而买花人询问、挑选、购买花卉的细节也被蒋捷真实地填进词中:“帘外一声声叫,窗里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杏花。”可以说,蒋捷的这首词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卖花与买花的场景。
说完了宋代人们对花卉的钟爱后,再回到戴复古的词中,那么“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三句的内涵就不言而喻了。词人在这三句中开篇明义,点明了卖花的季节与花卉的名目,落笔非常自然。
接着词人写道:“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这三句表明此刻他并没有买花,词人只是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走。或许此时的戴复古正是求学者的游子身份,或许他只是匆匆经过这座城市,步履不停地赶往另一个地方,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吧。所以他没有心思去买花篮里芬芳的菊花。
词人行走在街头,放眼望去,只见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高楼林立,旌旗招展,到处有酒店歌楼,好一派繁华的都市景象,好一派隆重的节日氛围。词人思虑着取笑自己:“在这样一个节日氛围浓厚的重阳节里,宝马香车,来来往往,怎奈没有个好处所安排我啊!”
接下来三句“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词意紧接上片。词人在街头徘徊良久,顾盼良久,越发觉得自己与这欢愉的节日气氛格格不入,这是什么原因呢?或许是词人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吧,他没有归属感。
所以他自言自语道:家乡还隔得很远啊,在重阳佳节里,也不能与家人团聚。或许词人的思绪早已飘到了遥远的家乡,他就这样眉头紧锁地思量着。
忽然,一阵秋风吹过,不禁吹散了词人的思绪,他释然一笑,这时他才觉得自己已是饥肠辘辘了,于是他朝着一个合意的地方走去。
接下来“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三句,是说词人进到酒店里,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座位坐下来,这或许是一个临近窗户的雅座,正好可以一边饮酒一边继续观看窗外的风光。
店家看到客人进来,马上热情地走过来,两人一番交谈后,店家很快地摆上了几盘新鲜的水果和菜蔬,筛上美酒。在这个漂泊在外的重阳节里,词人不仅想在这个重阳节里开怀畅饮一番,他还想听支曲儿,助助酒兴。
最后两句“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把酒肆饮酒的心情,写得极为欢畅。这在当时,是非常符合词人的身份和环境的。
因为宋词本身就是筵席上用来助兴的歌曲,五代词人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就绘声绘色地说到歌词的功用:“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宴席、美酒、歌词,在唐、五代、北宋时期的酒店里,早有这种风气,唐代的旗亭,北宋的樊楼,都是“征歌侑酒”的场所。而在词人戴复古生活的南宋时期,在歌楼酒肆这样的文娱场所,演唱歌词更是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歌唱者大多是精通音乐的女性音乐人,她们会提前准备个折子,上面写着歌曲的名目,任人点曲,名为清唱。她们清婉的歌喉总是会赢得一阵阵的喝彩声。
词人用点唱两句,作词的结语,使得酒市风光历历在目、跃然纸上,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或许词人点唱的歌曲,正是他灵机一动谱写下的这首《洞仙歌》。
在这个菊花绽放的重阳节里,词人戴复古为人们真情地献上了一曲别样的重阳节歌词,通过这首词,人们也领略到了别样的重阳节文化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