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陈眉公曾言“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能栖山居,是文人隐逸之心灵归处,而真正能于山中而居,如白居易所言“山斋方独往,尘事莫相仍。朝餐唯药菜,夜伴只纱灯。”这又不是“胜事”而成“苦事”,非大觉大悟而不能乐此。故而于心中寄托山居,于笔端耕耘田园,于城市营造“片山剩水”,于斋室“清玩闲赏”。
书斋之中的清玩雅趣,是心灵“山居”的环境条件,是抽离现状的必要条件,而精雅之古物,灵神之书画是这清玩的基础,正如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所道“先王之盛德在于礼乐,文士之精神存于翰墨。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居今之世,可与古人相见在此也。”与古人相见在此也,又仅仅之与古人相见在此,几与天地精神同在也。
此次中鸿信春拍,择精雅清隽之书斋长物汇聚一室,是山居胜事之萦绕再现,是与古人相见之通路打开。数十件文房供石,均是庙堂之不载、娲炼之余弃,却生得奇崛苍古,卓然不群,为旧时贤哲宝爱。数十件书画丹青,非是秘殿珠林、典录煌煌,却亦拂面清风,索任天真,为一时风流倜傥。数十件案几清供,非是金玉琳琅、灼灼之华,却仰三代礼乐,不染俗世方尘,是真正长物,可堪赏玩。
择本场之精要,试展现一二
明太湖石石山
H:cm
说明:由宋至明,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赏石之审美兴味经历了数百年之变迁,逐渐出现分野,宋时于移天缩地之山岳形石颇为爱重,石务求拟山。不论东坡“壶中九华”“万古仇池”,抑或米老“宝晋斋研山”尽皆拟山,以“百仞一拳,千里一瞬”为圭臬,以通鸿蒙肇新之世,山岳起伏之时,五岳方镇,四渎涌奔。山之可取,于宋时,在“肖”,而至明,则首重“势”。以石拟山,必是以鸿毛比万钧,纵缩五岳于掌中,则必如蚁丘,弹指而溃,求形则为形所困,不堪赏玩之片石山意终不足取。取势,则得山之精神,如华岳之险峻、岱岳之雄伟、中岳之绵亘,白岳之秀奇……得大岳之气势尤为重要。
这种审美取势的出现,与文人画的大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人画中对于“意”的重视要远远超过“肖”,是否具备极佳的意境营造,是文人画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而热衷于赏石的群体在明清时代,几乎全部都是士大夫阶层或文人艺术家阶层,对于艺术品位的追求自然会贯穿于视为良师诤友的赏石之中。此石千寻万仞之壁立,绵亘起伏之群峰,如北方之雄峻之大岳,更兼盘玩数百年之温润皮壳,诚为书斋之中佳品。
清蝶砚庐藏款“如定”太湖石
H:cm
说明:此石为耦园旧藏所出,沈秉成题名篆书“如定”,旁刻“牛李相仇不同国也具所好则每同”,落款“鲽砚庐藏”。句出唐宪宗至宣宗时期的“牛李党争”,牛增孺与李德裕虽政见不同,每相攻讦凡四十余年,视为水火仇敌,但此二人俱为爱石如痴,极好赏石。此石名“如定”,又留有牛李之句,也正是沈秉成挂冠归隐后,求一“和而不同”“心境安定”的心态写照。
沈秉成(-)名秉成,归安人。咸丰六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由日讲起居注官出为苏松太兵备道。为政数年,华夷晏然,民情翕服。迁河南四川廉使,引疾居吴下。夫人严氏,名咏华,工诗画,琴瑟甚笃。中丞为筑耦园。又曾得石,剖之有鱼形,制砚二,名之曰鲽砚。署其居为鲽砚庐。沈后因进谏而被罢官,旋又遭丧妻失子之痛,便归隐寓居苏州,购得娄门陆锦所筑“涉园”的废址,扩建增筑成耦园。园分东西两部,西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主,前后列山石,以藏书楼压其背,小轩隐其前。藏书楼名曰“鲽砚庐”,储书数万卷,金石书画收藏,名重一时。当时,当地藏书家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曹元忠、张之洞等都是其藏书楼的常客,经常前往鉴赏古器、碑版、金石、古籍,相互探讨研究,这座藏书楼至今保存完好。藏书印有“鲽砚庐藏”、“仲复珍秘之本”等。
张謇行书“兰亭书屋”
质地:纸本水墨
款识:甲子四月,张謇。
印文:通州张謇之印(白文)
作者简介:张謇,字季直,号啬翁,别署啬庵、处默、烟波钓叟,江苏南通人。光绪二十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擅书法,学颜、欧。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曾劾李鸿章妥协。后返里兴办实业。辛亥革命时期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北京政府农商总长。
31.5×99cm
明灵芝如意黟县青凿山
H:60cm
说明:黟县青石产自皖南黟县,质地细腻坚硬,有着独特的环带状层叠纹理,间有类似金属状的细微颗粒,因质地极为坚硬耐久,是皖南地区高档的石材,明清时期多用于各类高级石雕的材料,至今仍可见到徽州地区许多精美的石狮及牌坊等由黟县青石雕凿而成,而享誉于世的“黄山三雕”中之石雕,也特指这种极富特色的黟县青石雕刻。皖南地区,明属南直隶,清时亦为传统江南文化带的范畴之内,明中期后,徽商兴盛,多有兴造园亭,追慕吴风之势,一时间新安商人成为江南地区除传统文人士大夫之外,对于古董、书画、赏石、园林的新兴消费人群,进而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皖南园林”风格。
相较于苏州、松江等环太湖地区文人园林兴盛得益于可以就近采取太湖石,皖南地区距离太湖石产区毕竟有山河阻隔,顶级豪富尚可罗致人力,不惜重金运输太湖石,大多数当地文人则多请本地石雕妙手以黟县青石凿成赏石,组成园林之景,这便是中国古代赏石中极富特色的“黟县青凿山”之来历。皖南地区有着在宅园天井对着正厅的墙前安设石花几的风俗,几上摆放盆花,必要置一黟县青凿山居中,这一风俗在今天仍能依稀可见。此石即一件晚明时期黄山地区石雕妙手的黟县青石凿山作品,以形如灵芝的一尊赏石为形态,势若云起,窈窕升腾,右侧有一小峰与之呼应,形态秀美,下配汉白玉仿宫廷式须弥座,格局端庄大气。
清刘胤桂旧藏“鹿夹”铭山子
L:41cm
说明:此石为北太湖石,石质苍润,石皮朴拙,形如华岳之险峻,骤起万仞,双峰呼应,中有谷道。两侧坡脚齐备,更有晚明时节尤为典型的赏石风格“主峰倒挂”“舫形坡脚”,从审美角度而言,是典型的晚明清早风格。石右侧下部有题刻隶书题名“鹿夹”,跋曰“康熙丁巳秋日云子铭”后附一印,依稀可辩似为“胤桂”。下配原配黑大漆有束腰起壸门云足底座,为典型晚明风格,漆面斑驳,古意盎然。
按“胤桂”当为清代顺治壬辰()进士刘胤桂,依照民国《寿光县志》载刘胤桂,青州府寿光县人,顺治壬辰科进士,与其兄刘毓桂同科等第,为乡里一时佳话。胤桂与兄幼时家贫,同耕共读,礼敬乡里,兄弟登第后,毓桂受扬州推官,剖决明析,平反寃狱,为一时卓异。胤桂受合水知县,不数年,辞官归里,时逢兄以病殁,胤桂为兄操办后事,而后奉养双亲及子侄,居为乡贤,后与兄二人同入寿光文庙为祀。“鹿夹”或为“鹿峡”,夹则通峡,此石名当为“鹿峡”,康熙丁巳(),当为刘胤桂辞官归里之后隐居之时所题刻品赏。此石自康熙年间与原座历经颠沛变迁,保存至今,记载一位乡贤文人的身世过往,亦足今日藏家珍重之。
明“墨玉通灵”灵璧石
L:76cm
说明:此灵璧石体量较大,多面可观,形如狻猊回首,又如奔螭教子,灵飞若动,曲折盘绕,如伏若踞。色黑如漆,光湛莹朗,质如腊脂,间有白脉纹理,温润如玉。石面沟壑纵横,遍布皴皱,中有透空接连的巉岩孔洞,曲折幽微,引人入胜。扣击之,锵然有声,响韵悠扬,如玉磬共鸣。顽、拙、丑、怪、灵、巧、秀、奇之美,兼而有之,是世所罕有之佳品。
采石灵璧以为清赏,起于唐,盛于宋,以其品贵,视若拱璧,徇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致力购求,明人文震亨《长物志》: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二种品甚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踰数尺者便属奇品,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由宋至明,因采掘不易,运输艰难,出产灵璧石的皖北距离文化艺术最为兴盛的江南,尚有山河阻隔的距离,故而如文震亨所言,灵璧石为石中之甲,然得体量大者颇为不易,于当时亦是足与三代鼎彝、晋唐法帖等值之物。由石表之浓郁包浆亦可知其一直于室内陈放传承,历代主人多有珍爱,时常摩挲,坐列钟鼎,熏染沉檀,可以说是遍历旧时风雅之情境,睹尽簪缨豪门之变迁,足堪宝之。
明大漆嵌绿石案屏
H:50cm
参阅:1、《大漆家具》NO.60“16-17世纪黑大漆镶玛瑙石座屏”刘传生著故宫出版社年
2、《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家具艺术展》NO.58“17世纪大漆嵌云石插屏”年
说明:案屏由座屏而来,自宋时已出现,与座屏、枕屏、砚屏都是当时所流行的屏风类家具。随着厅堂家具的发展而更加成熟,至明代中期后,于厅堂、书斋中靠墙设案,案上陈放案屏成为固定搭配。此屏为明代中期山西地区风格,制式高古,有宋元风韵。木制框架髹黑大漆批灰,框架起剑脊棱,四边开镂空海棠形绦环板,两端底座为大抱鼓带托泥,站牙镂空卷草纹,披水牙板作镂空壸门。中镶绿石屏芯,纹理如云水蜿蜒,惊鸿游龙之态,彻电奔云之势,十分梦幻。通体保存较好,经近四百年岁月,大漆出现各式断纹与剥落,呈现出一种岁月的加持。此类明代中期风格之案屏与同时期之高浮雕家具一样,因后期审美风格改变而几乎全部湮灭于历史之中,故而存世颇罕。
清乾隆黄花梨雕干枝梅花插
说明:花插取黄花梨整挖而成,以浮雕手法雕梅树树桩及数支梅枝,树桩疤瘤横生,梅枝上梅花点点,花蕾簇生,生意盎然。黄花梨生长缓慢,木质极其细腻,难有大料,故在我国明清家具之上常做雕刻装饰之用。此件花插以黄花梨整料精制,取材罕贵,雕琢精巧,纹理蜿蜒,且通体包浆浑穆,气韵拙朴自然。明清两朝,以天然木制作的文玩,为文人墨客喜好。此种器物自然天成,带原配底座,置于几案,实用之余,观摩把玩又别有洞天。
H:20cm
清李嘉福旧藏木随形如意
L:35cm
说明:瘿木根瘤随型而制成如意状,包浆沉郁粲然,层次过渡自然。如意头呈灵芝状,柄中有手刻“门在松荫里草屋数间而已”书风清隽有明人笔意,句出自晚明陈眉公继儒《霜天晓角》:“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李嘉福(-)字麓苹,号笙鱼,一号北溪,自署石佛庵主、语溪老民,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流寓吴县。吴徴岳翁。精鉴赏,收藏极富,锐志学画,山水苍润,曾为戴鹿牀(熙)学弟子。尝问字于何蝯叟(绍基)。篆旋整饬,规仿秦、汉。得烈士要汉梁伯冢六字残石,终日橅玩,极珍爱之。与吴江翁小海有金石交。室名“石佛庵”、“延秋舫”。筑“阿宝阁”藏项氏天籁阁旧物。卒年六十六。见《寒松阁谈艺琐录》,《广印人传》。
清尼山石“凝翠”带盆山子
H:34.5cm
出版物
说明:此石为山东曲阜尼山石。尼山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常以为砚,为中国名砚之一。考尼山石砚材居多,随形赏石则十分罕见。此石呈黄褐色,状如灵菌,又如朵云,经典云头雨脚造型,正中隐有孔洞,宝光内蕴。体量虽仅一尺上下,而势若太华千寻。石下不施底座,改配以石盆,如园林中独峰赏石之景,十分合宜,值得收藏。
清“出岫”太湖石配青石盆
备注:附梁秀东画
H:40cm
梁秀东画
王铎行书
释文:北边始有表至,甚无事,故书相报。雅州造船急。所以如此早与发书莫听,急已至,兵恐稍。可犹自虚假道服蜀葵,可录方将来。
款识:王铎
印文:王铎之印(白文)、太史氏(朱文)、烟潭渔叟(白文)
说明:安思远旧藏
作者简介:王铎,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痴庵、东皋长、烟潭渔叟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清兵入关,至南明福王朱由崧任东阁大学士。顺治三年仕清,官至礼部尚书。博学好古,工诗文、书画。其书法名重当时,与董其昌并称。
来源:纽约佳士得年春拍Lot,《锦色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专场》
×56cm
清文石供
H:58cm
说明:中国古人一向有山岳崇拜。山以其崇峻之姿隆地而生,分割神圣与凡俗,故山形赏石,实为赏石千年传统中的正脉,由唐历清绵延不绝。此石体量为标准的厅堂石,气势超拔,堂堂正正,风骨凛然,不矜不伐,有庄严之象而无压迫之感,为厅堂赏石佳品。
清灵璧石供
说明:石色黝黑,石理嶙峋若胡桃壳纹,包浆熟润浓郁。双峰对出而并立,主峰奇崛而倾欹,侧峰低矮而委顺,一呼一应,一唱一和,仿佛关情。静极生动,茹柔吐刚。
L:32cm
康生砚石图
款识:砚旁置石笔架山一件,亦雅事矣,五峰错落,沉雄清韵矣。一九五六年康生并记。六月十八日,杭州文博部门同志携来持赠笔架,正宜用矣。康生记。
印文:墨舞(白文)、康生(朱文)、康生(白文)
作者简介:康生,原名张叔平,又名张绍卿,化名赵容,笔名鲁赤水,山东诸城人。年后历任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十届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顾问,与林彪、江青勾结,直接参与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年12月病死于北京。康生精于文物收藏与鉴赏,擅长书法、中国画,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36×43cm
清“九华”英石
说明:宋人李正臣藏有山形石,苏轼爱其峰峦宛转,名为“壶中九华”。“壶中”状其百仞一拳、小中见大;“九华”誉其奇峰纵横,逸韵峥嵘。后之爱石者,遂取九华之典誉山形美石。此石嶙峋奇姿,峰峦拄枝,有干空逾碧、天风袅袅之势,望之俗羁顿抛、凡心皆熄,石之侧峰题有篆体朱笔“九华”二字。
L:60cm
明十面英山英石
说明:明人米万钟藏有山形灵璧石,请吴彬为之绘制成《十面灵璧图卷》,该图至今保持着最贵中国古代绘画的世界纪录。考其画中怪石形貌,如洞天灵焰,逸态妍姿、飞动尺幅、十面可观,与此石形神相契,颇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