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治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梵高画像

近来看了有关文森特梵高的一部纪录片,片尾的一段文字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梵高

梵高割耳自画像(网图)

毋庸置疑,梵高的题材早已被世人用滥了。谈到画家,文森特梵高可是鼎鼎大名。谁不知道他的神经质,他伤残的左耳,他的向日葵,他的自画像。哦,没错,或许你还知道他死于年,他与他的弟弟Theo书信交往甚密,与知名画家保罗高更同住过一段时间。

多少人狂热地痴迷于文森特梵高。总有傻瓜会问你:“你喜欢哪个画家?”又总有人会这样回答:“文森特梵高,他的《星夜》棒极了。”不过如此而已吧。在我看来,这些就好像世人宗教般的信仰,他们不知道神在何处,却始终怀着一颗忠贞不渝之心。

究竟谁是文森特梵高,没有人知道。你真的那么喜欢他?那么请回到19世纪去爱他。哼,大家都厌恶死他了,唯独你疼爱他么?大家都不屑于他的画,唯独你会去支持他么?谁信啊。

星夜(网图)

我一直固执地以为体会艺术要直接感受,不要听信第三者的谣言。所谓评论,是为那些不热爱艺术的人准备的,纠缠于这些,真实的感觉便会遭到欺骗。初中的时候有同学说她喜欢梵高,我可是有点嫉妒的意思,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他的画好在哪。高中的时候有同学问我为什么梵高那么有名啊,我觉得他的《向日葵》很难看啊。我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知道。我没有看过凡高的真迹,所以总想着去荷兰看看。大学里,有老师去过那个美术馆,她说看到真品的感觉真的不一样。你可以感受到他的激情,非常非常饱满的激情。

我买过一本《梵高传》,看了一半,书被我放哪都忘了。后来读过余光中的《梵高和向日葵》,听过《starrynight》,看过《BBCpowerofart》中梵高的一节和这部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梵高纪录片。他的画册和书信,我也翻阅过不少,只不过没有掏钱买过。还有某一个女生,很是执着于《星夜》的旋转笔触。仔细想来,所有关于文森特梵高,也就这么多吧。

梵高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也不完全像BC在片中不停的抽泣和叹息那样简单。一方面我并不满意对梵高这样的表现,另一方面,我却很喜欢片中梵高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自然能让人沉静。如果你静下心来观察过某样景色,你会发现,它之中蕴藏的美,是难以言说的。一场雨过后的傍晚,天空是灰色的,但很亮。那种光仿佛能照到你心里,把你的情绪搅拌的忧郁而浑浊。街边有高高的树,细长的树干,黄绿的叶子。它们刺在天空里,时而与半透明的灰色相容,时而又刺眼地跳脱出来。那种景色有种说不出的感动,可爱与忧郁。又如夜晚幽静的小路,你一个人走在黑暗之中,仰头可以看到蓝黑色的树枝。天空的颜色冷冷的,像是大海一样。微风和虫鸣会改变颜色的纯度明度与透明度,感受它们时,你会有种前所未有的激情,会不自觉地哭泣。我总觉得,这是梵高想表现的东西。

食薯者(网图)

文森特梵高研究、临摹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例如米勒,伦勃朗等等。米勒也是爱自然爱土地的人,然而梵高与他相比,显得更加富有激情。梵高画农民生活,他说这是严肃认真的事,如果让观者感觉不够努力,是该受到责备的。所以看《食薯者》,感到粗糙浓烈富有激情,有厚实感,有一种生活的艰辛,这应该是没错的。

梵高的激情总是被大家所推崇,因此我也曾单纯的以为,就算什么都没有,只有激情,也可以成就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其实不然,过盛的激情只是一部分罢了。梵高也同样擅于思考,否则不会感受到那样的苦痛。他越是深入了解现实,就越是对现实绝望。深刻的思想推动他的作品前行,而绝非简单的激情。

梵高的早期作品之一(网图)

至于总有人觉得梵高的画在形式上变得“难看”了,高中时,老师给我们看过梵高的早期画作。她当时很得意地问:“有人知道这是谁的画吗?”没人知道。她说:“这是梵高的画。你们看吧,他没发疯之前也是可以画成这样的。”不过我觉得,这和发疯与否没什么关系,他的激情更强烈了,理解更成熟了,他就进步了。“拙劣”反而是成熟的表现,其实可以更富有张力地容纳情感。

说梵高嗜画向日葵,我并不以为意。这不是什么特别的含义,只不过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罢了。他热爱土地,就对这土地上的所有充满爱意。向日葵不是那种单薄脆弱的花,它们最适合被梵高以他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梵高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说,你知道,芍药属于Jeanin,蜀葵归于Quost,可是向日葵多少该归我。以前给E的信中,我抄过这句话给她,我说,你看啊,他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花。现在再回过头读这句子,觉得他是在欣喜地自负,其实所谓向日葵,也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罢了。

向日葵(网图)

梵高说,向日葵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我。我一直在体会这话的意思。梵高画向日葵的那段时间,每天早晨趁日出就动笔,因为向日葵谢的很快,所以要做到一气呵成。向日葵谢的很快,就好像梵高的生命一样。浓烈、爽朗、土地、自然、情感,这些统统融合在一起。在一瞬间爆发,又在一瞬间消逝。

梵高并不是神。他亦只是个普通人而已。说起来我并不相信百年的时间,人的审美观会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文不值到价值连城,人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发狂。梵高想画出一些打动人心的作品,并以生命为代价努力着。现在想来,触动我们的或许不只是他的画,更多的是他的思想,他生命的激情与力量吧。没有他痛苦的死亡,也没有今天大家所追捧的文森特梵高。有时候我在想,拯救一个生活的苦难者或是成就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我们究竟该选哪一个呢?然而现实却不允许我们选择,一如既往地闪烁着残酷而亮丽的光芒。

热情似火的灵*,是后人对梵高的印象与评价,在我自己的生活里,总有操不完的心,也有无穷无尽的激情,有人理解,有人懂得,有人不知所云,人与人的禀赋不同,所以对纪录片《森特梵高》片尾的这段文字深有同感:“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梵高把他对人生的所有感受收进心灵的深处,然后用他的画再渲染出来,就如他说过的:“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这种一进一出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杨乐唱的那首《他是谁》------

那是谁不喜不悲

那是谁无怨无悔

那是谁安然入睡

那是谁以心相随

那是谁无语无泪

那是谁不错不对

那是谁安然入睡

那是谁那么美

风轻云淡高山流水

花开花落朝霞余晖

岁月如歌来去如归

他说真美真美

悲喜间心静如水

天地间日月同辉

生死之间来去如归

他说都美都美

那是谁从不追随

那是谁也不献媚

那是谁不进不退

那是谁那么美

那是谁独饮独醉

那是谁不用谁陪

那是谁安然入睡

那是谁那么美

那是谁那么美

那是谁那么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