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诱发因素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9116.html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这年,是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年。革命老区信阳坚持28年红旗不倒,几代老区人民在“大别山精神”的指引下艰苦奋斗。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信阳市委网信办联合映象网策划推出“庆祝建党周年大别山下问初心”网络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展现“大别山精神”内涵,展示信阳老区振兴发展新风貌。
映象网讯(记者吴彦飞通讯员周程新史敦月杨子琰刘紫林)站在干涸的沙土地上,看着花开正艳的黄蜀葵,回想起年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詹义勇的心跳频率陡然加快,“真的是在鬼门关走了一圈,如果不是乡亲们帮忙,我可能就……”
少年时的这段回忆也让詹义勇更加坚定了回报家乡的想法,在外打拼数年,积攒了一定身家后,他毅然回到了商城县鄢岗镇刘双楼村,从事起黄蜀葵的种植,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黄蜀葵开出致富花美了乡村富了民
“凌晨两三点,我正在睡觉,外面下着暴雨,迷迷糊糊间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就感觉被什么东西压住了,呼救了两声后我便彻底失去了知觉。”当天的景象,詹义勇仍记忆犹新。
附近的村民也迅速围了过来,一看,原来是房子在雨水侵袭下倒塌了。大家二话不说便投入到挖掘抢救中,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将詹义勇和他的家人救了出来。
“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报答乡亲们。”如今,这个纯粹的想法逐渐变成现实。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海做建筑工程生意的詹义勇从邻居那里得知,他们公司正在收购黄蜀葵,却没有合适的货源。内心细腻的詹义勇便和对方攀谈了几句,得知这种药材怕涝不怕旱,十分适宜在丘陵地带生长。
刘双楼村黄蜀葵种植基地负责人詹义勇
“老家不就是这种环境吗?记得小时候地里没水,爸妈都快愁死了。”这个念头一升起,便萦绕在詹义勇心头久久无法散去,让他激动得半夜都没睡着。
第二天,安排好上海的工作后,詹义勇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回老家。
经过一番考察,詹义勇最终选定离村庄不远的数十亩荒地开始种植黄蜀葵。
“这里之前都是沙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差,种水稻等农作物容易干死,产量也特别低,慢慢地就没人种了。”刘双楼村党支部书记窦金明指着地里挤挤挨挨的黄蜀葵说道。“现在种植的黄蜀葵不怕旱,易于生长,盛花期从七月份一直持续到现在,能开多天,每天都可以采摘卖钱。”
刘双楼村党支部书记窦金明
在詹义勇带动下,目前该村的黄蜀葵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余亩,村民们也和詹义勇签订了收购协议,即便没有任何收获,每亩地也能收入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刘双楼村的黄蜀葵迎来大丰收。入眼处,是一片黄灿灿的花海,一朵朵黄蜀葵花修长而挺立;车间内,风干打包好的黄蜀葵码放整齐,等待着装车发往外地。整个村子都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由于是第一年种植,每亩地收入在0元到元左右。但黄蜀葵是一年种、多年收的作物,根系发达,第二年会提前开花,产量更大,到时一亩地的收入可以达到元至元。”对于来年的丰收,詹义勇信心满满。
谈到销路的问题,詹义勇兴奋地说,“我们跟江苏苏中药业合作,采取订单式种植,不担心卖不出去,对村民们致富增收有着很大的帮助。”
为解决产量增多带来的收购、烘干等问题,詹义勇还在村子内建起了加工车间,安装了烘干生产线,确保种植户既增产又增收。詹义勇坦言,黄蜀葵种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且随着集聚效应显现,产业前景更加可观。
撂荒地结出丰收果强了产业安了心
连接鄢岗镇各村的乡间道路上,格桑花开得正欢。田间地头也满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伴随着金秋的到来,各式各样的农作物也喜获丰收,一改过去由于效益低,农田撂荒严重的现象。昔日的“北大荒”早已变成了“北大仓”。
据悉,除了种植黄蜀葵,近年来,鄢岗镇还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围绕土地做文章,全镇各村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鄢岗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袁作刚
“曹寨、肖寨两村的再生稻基地,汪寨村千亩芡实基地,周寨村千亩蔬菜基地,崔楼村大棚香菇基地,长冲村千亩茭白基地,李楼、山坎等村万亩林果基地等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最近两年黄蜀葵、脱毒红薯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特色产业已成为我们鄢岗镇一张靓丽的名片。”鄢岗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袁作刚自豪地介绍着。
如今的鄢岗镇,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留守妇女、老人成为打工一族,产业人才也在慢慢集聚。
“过去老百姓都觉得待在咱们鄢岗没出路,有些成功人士想返乡创业都不知道干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鄢岗人又回到了咱们家乡,还把资金、技术和人脉也一起带了回来,真是感谢他们啊。”刘双楼村党支部书记窦金明动情地说道。
鄢岗镇刘双楼村“名誉村长”夏厚锋就是其中一员。
年初,在外打拼多年却始终心怀家乡人民,一直为家乡输送营养的夏厚锋被选聘为刘双楼村名誉村长。年,夏厚锋选择性忽视了“投资大、见效慢”等因素,主动找到该镇党委政府,承接下了沪陕高速鄢岗镇段亩生态廊道的建设任务,让鄢岗镇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今年,由其投资建设的“夏园”也正式竣工,整座园林傍水而筑、景致精妙,池中的游鱼成群结队、交头接耳,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个游玩休闲的好去处。
“如果说最初回到家乡是因为想要更好地帮助乡亲们,那么现在选择留在家乡,更多的还是因为看到了党委政府的决心和对我们的关心,以及乡村振兴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对于这个问题,詹义勇和夏厚锋达成了共识。
党建强引领振兴路留住人才聚英才
近年来,商城县依托“名誉村长”等方式的人才“回归工程”,吸引了大批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用人才振兴带动了产业的振兴。
不过要留住人才、发展产业,不能只“谈感情”“聊奉献”,还需要基层提供优渥的营商环境,改善交通、加强人居环境建设,给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
詹义勇、夏厚锋等乡土人才,熟悉本地情况、有乡土情结、有农民情怀,他们是乡村产业项目的组织者、推动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
为此,商城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通过“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整合人才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在“留得住”方面,商城县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题,对乡土人才开展种养殖、旅游、电商等实用技能培训。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着力培育一大批适应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开始种植黄蜀葵确实是头脑一热便拍了板,虽然有做一些前期筹备工作,但是对于怎么种植确实不太擅长。不过在村委的支持下,我们通过外出考察学习,专家上门培训等,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黄蜀葵的种植技术。”詹义勇说道。
党建强则人才聚,人才兴则产业兴。
如今,商城县用组织振兴带动人才振兴,以人才振兴推进产业振兴,在产业振兴的同时不忘生态振兴,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闭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映象网信阳新闻-688,投稿邮箱:yx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