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生的散文集《天地苍茫》,我很爱读,因为书中有一股强力的磁吸。这磁吸来自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木生天性悲悯、践行踏实、胸怀不凡、视野开阔、博览群书、贯通中外、积淀丰厚。是这些,支撑了文章的思想灵*、架构法度,滋养了文章的笔韵情采。因而,也就成就了优秀的文风,天赋了生磁妙笔。(一)洞天别开,耐读人,一旦活得高雅,就有了生命的主题,让*梦系之,既要做自然之子,也要做万物之灵。优秀的作家更是如此,他们内心的渴望、本真与原始的交融,流涌着生命的激情。待到他们攀上人性的巅顶,领略了天地苍茫和人生难度之后,就比常人更能体会苦难背后的深邃,因而也就更加痛苦,自然就站在一个特立的位置上,用独特的视觉,机警地看透世界热闹,并孤独地消化世界,内心的激情,也就进而化作火热而不平凡的人性。于是,也就能写出个性鲜明的美文。木生的散文,不仅具有广泛、确切的趣味知识,更多的是,用独特的视觉,让审美对象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可谓别开洞天,引人步入。有的,让读者登临五千仞岳,浩渺广宇思天道,无极银汉寻自然;有的,让读者游走三万里河,滚涌洪流看世俗,静雅逝川感人生;有的,让读者漫步通幽曲径,一绺微风听心语,半坡花草说热情。因此,就别致、就耐读。在《讷言敏行是延安》中,作者并没有像贺敬之那样“双手搂定宝塔山”,而是高看和抬爱黄土窝窝里那群木讷、糟裸、朴陋的老农。他们虽是世世代代在苍旷土塬上,熬煎贫瘠、苦寒,却和熟透了的世俗格格不入;又始终“把一腔至诚、至深、至热,揣在心窝里,为人间知冷知热。”在历史的烟云中,在秦晋的浑黄里,多少帝王将相出出进进,起起落落,乐极顶天,悲极触地。但老农们多是不赶潮流,不凑热闹,只是把一腔至善至诚奉献给其中的窘困者、渴求者,例如,那流亡的晋公子重耳、潦倒的诗人杜甫。老农们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回报,其实,他们压根儿就不图回报。至于,那些有来无往友谊失恒的现象,或者叫历史尴尬,一直让世人唏嘘不已,摇头无奈。可是,老农们并不在意,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其实,看似无言、又无文的老农们,在木讷之中却有敏行,在朴陋背后,更有壶口瀑布似的震天撼地的精气神。那才是他们的本真,只是一般人看不透罢了。泰山的自然和人文条件+极好,招惹了嗚嗚洋洋的文人,写出了重重叠叠的诗文,木生却独辟蹊径,新开切面。他在审美主、客体深层互动中,把泰山幻化成一尊伟人。这伟人傲岸威严,神圣精明,不屈不挠。他睿目平视,对天神不高看,对庶民不轻蔑,他卑视那自雷、自封的伟大,他笑看那自卑、自屈的渺小。他让人类无数个世纪的百态,尽收眼底。他静观一切,洞悉一切,启迪人生,倡导本真。他训谕人们:“将一己的悲欢融进人类、甚至动物植物乃至整个大自然的巨流里,一己的悲欢庶几才可以永恒。”在木生眼里,泰山不止是山,甚至不再是山,更是最可景行仰止的活人。木生笔下的纳错湖,在天崩地裂中,骤然崛起,又在地动山摇中,轰然陷落。之后,在涨漫中宁静,又在干涸中焦灼。遭罹多少次大灾大难,终究升华为大彻大悟的女菩萨。最终,她归于,无为之中又有为——曾经拥有,中途丧失,最终复得了天堂。她心胸宽广,精灵明澈,从容自信,波澜不惊,因为她心中始终拥有有天堂。那陷落的地狱,只是曾径,也就不必畏惧。上下落差如此巨大,天地否泰始料不及,常人看来本不可知,作者却看得清彻透底。能在大自然的沧桑巨变中,积极思辨人生,这就是与众不同,也可以叫创新,这就是木生散文的一大特点。总是让人读一篇还想接着读,读一遍还想再读一遍,就是诱人!(二)风景独具,耐看木生看来,散文最有生命力的写作导向,就是贴近自然和生命本身,让生命在自然画面上,鲜活,跃动,展示自己,感动别人。《走进天堂》中,他回避了那种因为西域的偏远、荒寒、心境凄冷,而使文章也随之更冷的现象。他是把滚烫的胸怀和满腔热血都融进湖里。他那智者的目光和心怀,也就比水清,比海宽,在河汉无边中,展现出无限赤诚。因而,那一汪汪湖水,因为有了他,也就有了温热和灵性,能和人相通,相依,相爱,进而融为一体。在他的审美意象里,文章在无意中,也就变成了亦真亦幻的图画,生动迷人,产生更佳的艺术效果。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在荡漾无边的青海湖畔,作者面对亲人般的大湖,如泣如诉,铺开一副由凄冷到热忱的画面:在连天的光波里,在雪山的倒影下,先倒影出自己,又浮现出另一个身影,那少青的稚脸上,挂着苦闷和痛楚,那就是三十二年前的自己。这画面上,蒸腾着春天的绿,燃烧着生命的火,铺展着抚今追昔的路。在这里,作者由经久的梦盼、忘我的凝望,到倾心的跪吻,涵盖了三十二年的精神渴求和生存跋涉。在这段时空里的画面上,作者留出了巨大的空白,让读者用自己的生命律动去填补。意境是无限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走进林芝巴松湖,峰峦嶂叠的雪山,把这神湖围拱着,悠远和宁静的时空,让湖水清澈着,古寺奇树的突显,让湖心空岛神秘着,那惊艳的红衣少女,让游人人留恋着。因而,作者在天堂仙界里也就忘我着。这已经是幅神圣的画了。更灵动渺远的空白,留给读者去随意添加。待到作者把湖山的奇丽、湖心岛的禅静、守岛上人的曼妙,都精心细致地描绘出来,展现给读者之后,还再次留出空白。就是:这画中人的打扮与气质,并非寒尽不知年的尼僧,而是搭接古今的当代女郎。面对这幅天堂画神品,赏画人,自然就会在意识里,填补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因为,这是社会的趋势、人性的必然、天人合一的新走向。这就是景外景,画外画,即所谓神至。作者的如画美文,每幅都绚丽诱人。在游喀纳斯所描绘的诸多画图中,有一副更是展现生命的宁静和纯真的典范。且看:“上下有千只羊挡住了去路。土著的土瓦人男女牧者,骑着骏马向我们盛开着笑意。司机微笑着,耐心地等待绝不让喇叭响起。羊群里有三两峰骆驼,驼峰间竟围着细毛的毡,围成的毡筒里,露出小小的羊羔的头。出生不久的羊羔,鼓着嫩芽般的眼睛,好奇地张望着世界,流淌着纯真而又柔和的光芒。我的心一下化了,热热的,柔柔的,清清的,还带着如梦如幻的诗意的倒影。”这画,比民间年画中的“麒麟送子”、“观音送生”更生动感人:那净澈的天地、绿透的山野、洁白的羊群、善意的牧民、吉祥的骆驼、别致的襁褓、特殊的“新婴”所构成的画,铺展着,又幻化着,与人亲近,又与天融合。这画面,在当地牧民看来,也许只是常态,但在作者心灵里,在读者的视觉中,却光耀着难以企及的神圣。作者孜孜求索的,就是这种纯真、圣洁、和谐的诗样境界。(三)旋律悠远,耐听。“长年与微山湖为邻,我更多的还是感到她那绵亘古今的自由与欢乐。”在(《微山湖的前生后世》)一文中,作者不仅展示了养眼的画面,更是播放了醉心的音乐。这诸多的歌吟,贯古通今地萦绕着,木生再次确认,这主旋侓是人性的自由、解放。这正是哲人、名人的共识。有个哲人说:“大自然造就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是老天早就发出的最高指示,这就明白地告诉人们,要打破造人模具的束缚,要自由,要解放,这是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天性。木生笔下的殷微子,为了自由解放,领头孤独在这荒山上。当年,他的歌吟是什么,无从查考,但就凭他的情愫与遭遇,定然有维护自由、解放的强烈意愿。我们就把这种可能具有的情愫,确定为这歌满湖山的基调,应该是恰当的。“关关雎鸠......君子好逑”这歌唱爱情自由、解放的民歌,放在《诗经》的开头,从西周唱到如今,可称得上是传统歌吟。在微山湖水域,由湖上恋人变成的苇喳子鸟,也随着歌唱——呱呱唧唧(关关雎鸠的谐音)。我们可把这当作《诗经》的农村版、湖区版,欣赏起来,也很接茬,悦耳,亲切,顺心。那当了走狗,却又怕烹的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什么都不要,只带了那根旧竹箫,悄然地躲到殷老头身边,冷寂地吹那楚歌:“九月深秋,寒雁悲怆,最苦戍边,日夜彷徨......”。说到张良,国人自然就会想到被史称“汉三杰”的那三条走狗——坏狗萧何、傻狗韩信、好狗张良。张良神奇地吹垮了项羽,改写了历史,又能心清志明地急流勇退,在荒寂里自我消亡,只留下那寒冷的萧音,让后人在那不朽的萧音里,品味历史的恍惚,思索人世的险恶。这正是张良的高贵之处。梁祝的故事发生在微山湖边,很早就扎根人心。令人心驰神往的更是那翩翩飞舞的双飞蝶、那叫人如痴如醉的小提起琴协奏曲。这舞姿和旋律,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让人们在迷醉中,感知什么是真正的人性自由和解放,又怎样去追索和拥有。在微山湖北边不远处,始终震撼着《好汉歌》——为了自由自在,“该出手,就出手......”。那粗莽骇人的吼叫,教人明白,这是获取自由解放最麻利的手段。最有效仿价值的是那湖谣“湖妮子送情郎赶考”。那俊俏泼辣无所畏惧的湖妮子,手拉情郎,一直送了很远,并且边送边唱:“满怀情意说不尽......”。公公爹、大伯哥、老婆婆们的白眼、吓阻,全不放在眼里,还号召小姑子妹好好学习贯彻。我们相信,不管用柳琴、鱼鼓,还是什么腔调演唱这歌谣,都能把自由、解放的心理诉求释放出来,这就是微山湖性格,强劲有力。近来,“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心爱的土琵琶......”这咏唱铁道游击队英雄的琴曲,也在向着久远传唱。木生的这篇散文,让微山湖的翠山、绿波,让微山人的壮志、豪情,始终都融和在永不消逝的歌声里。一提及黄河及其壶口瀑布,耳边自然就会响起组歌《黄河大合唱》。那惊世骇俗的天音、那雷霆滚动的旋律,是烈火燎原、利剑出鞘、铁臂相挽、铁骑腾冲,充分喷涌出中华民族誓死自卫的刚烈。木生写的《不凋的激情》,也是满怀激情的组歌。他是在用春风绿野、书卷散漫、孤意独白、振臂高呼、仰天长啸,竭力放歌人性自尊、国家自尊、民族自尊的坚定。作者诚挚地尊黄河为母亲。对她悠远的行程、迭宕的阅历、宽厚的心怀、无私无畏的品格,尽以普世之母,歌之,颂之,旋律多是平缓、细腻、委婉。待到把壶口瀑布的惊悚、超绝,来比拟母亲时,那旋律猛然上升为高昂、激烈、震撼、豪旷、达远。“万雷裂天地、浊浪吞山河、巨瀑如怒,永不凋谢的激情,可谓人情极致。为新世纪打起了呼唤激情、呼唤崇高、呼唤开放、呼唤创造的大纛。”能够安静地聆听别的生命,也能使别的生命聆听,这是对生命的真爱,这已是哲人的品位。木生在散文中,依靠音乐的敏感,倾听生命的诉求心声,又熟稔地施展音乐美,让读者聆听,感悟,借助音乐美,实现情感的融通。(四)哲思深沉,耐想木,阳气跃动,触地而生,万物之所以始也。木生生来就与木有缘,许多由木缘起的文章,以木喻人,也就更具有引人深思的魅力。在《一棵大树的倒下》中,写道:“看似正值旺盛期的一棵大树,就这样轰然到下。......它倒就倒在了根部的腐朽。是一种病入膏肓的腐朽。.....如果是暴风、雷电、冰雪,可能只伤及树的肌肤或者筋骨,树仍然有再生的希望。但内里烂了,谁也救不了它。”读到这里,读者就会被树倒的轰响、树腐的丑陋所惊骇,进而又为树木的生存叹息和忧愁。因为在传统意识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已经把树和人的培养,看得相连又并重。并且都期盼树和人都要成才,绝不能自我腐败。圣贤弟子在周成王和孔子墓前栽植的楷模树、杜甫把诸葛亮赞颂为“黛色参天两千尺”的古柏,那岂止是树,那岂止是人,简直就是树与人相融共生的最佳境界、最高标杆!因为高、大、上的树木,早已被作者审视为壮美的象征,他对大树也就有了超人的敏感。在异域的洼地上,他发现有一棵又直又高又粗的大树,就膜拜似的夸赞:“真是直,直得有点夸张,就是用尺子量好,再用机器做出,也不过如此,一种拔地而起的感觉,好似神人突然射出的箭。”这片洼地上,就它自己,“风来一树挡,雪来一树担,没有一点树多势众的优势。真不知道它是如何能够保持着自己的正与直。为了保持这不屈不挠的正直,又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低处的高树》)。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各种树木,大多是借势而为,顺风顺水地长成杂树乱枝,若用高挺正直来衡量,实属不多。作者在一片低洼平地上,发现了这棵高、大、上的树,就真诚地颂扬,评价:这棵树不光高大,更是出奇地正直。这种刚直挺拔疏而不屈的正直,是来自它不依不靠、独立自强、能抵御各种困难和侵害的品格。有人说,“山中有直木,人中无直人”。这话表面看,有点绝对,实质却是说到家了。古语道,”直木先伐”。高、大、上的树木,往往先被砍伐,只是一时不能都被伐光。实践证明,高、大、上的人,更是多灾多难,“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要真正成为正直的人,实在太难,甚至不可能。但是,善心的作者,还是在热心执着地呼唤:去做那刚直挺拔疏而不屈的人。而且,即使遭到灭顶之灾,也要具备那不屈的灵*!《不死的梦》里,那棵几十米高,将尽三米粗的胡杨树化石,要是活着,该是怎样的高、大、上啊!它经历了毁灭性的劫难,变成了化石的形态,就更加让人崇敬不已。它是在朝着更完美的境界奋进,它创造了通体美玉的奇迹。生前,不论环境怎样恶劣,它能坚定不移,始终向着高、大、上的目标生长。死后,又把高、大、上的品格凝铸进晶莹而又硬气的石头里,化作永恒,给人做出榜样。作者尊崇树木,尊崇高大正直的树木,更尊崇高大正直的人,尤其那不朽的*灵!不仅如此,从诸多关于树木的篇什中,还能明显看出,作者也同时关爱着所有的树木。在《宇宙年轮》里,那块看似死寂腐朽的木化石,早已不被任何具体的轰轰烈烈、大喜大悲所感动。作者越发尊敬地,双手捧它进入书房。“学它举首审视着苍芒地大地,脚下就是永恒之台。”与这木化石共同进驻精神家园,自己似乎也变成了一棵树,两者“一起拥有悲欢的人间和阴晴的宇宙”。并敞开心扉,真诚对话,又达成共识:当今的人,远没有超越兽性的鸿沟,但可以等待。虽说大自然不太在意小树木,可是也赋予了小树木生的权力,树木就应该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力与尊严。把狂风骤雨、天塌地陷,看作是升华的阶梯,在水与火、冷与热、生与死中涅槃重生,坚守着树的纹理,不腐,有着铁的坚硬,不锈。弱小与强大是此消彼长,有时弱小谕示着发展,强大正隐藏着衰弱。这样,众多读者也就跟着明白,即使是矮小的生命,也有生命的权力和尊严。死亡,特别是在暴力中死亡,那并不是腐朽,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是长存!结语书中的磁力发自灵*。这灵*,在草根里萌生,在困苦中成长,在炼狱中淬火。春天里,灵*把浓浓的爱,送给一切可爱的生命,并努力把曾经的伤损修复,让天地苍茫之中,复兴那曾经的天地人和。作者简介:高晶继,淄博人,年毕业于山东师大中文系,一直从事教学教研工作,退休于济宁教科院。
相关链接:
飞
信
梦
醒
潮
脉
晨…
晨事
一面
独立
冬荷
囚徒
绝望
走了
墨意
此刻
感动
那时
坎儿
换灯
烧纸
乱阵
空椅
走路
暖意
云说
出行
想西藏
观晨云
夕照里
十字缘
小而低
小花儿
小水汪
波之心
荷之新
恩之感
朱槿缘
陈行甲
寇与奴
这张脸
见沙良
黄杨女
男子汉
老四婶
大姐夫
天鹅歌
悼立明
收菜……
影(诗)
白桦如梦
同学新月
渔鼓父女
无翅之梦
遥望梁山
曲阜孔庙
聆听孟母
男孩毛毛
秋日私语
夜读拾零
冬夜听雨
冬荷之死
蓼湖小荷
梅花小传
李白三题
凯赛大桥
老井死了
混蛋莫雷
流水之声
一丝不苟
蜀地物语
七姊妹花
命运之印
师恩无价
甜菜疙瘩
鞠躬是爱
画与文学
赖非之趣
崖柏先生
新牙来了
多远是远
一滴时间
一朵花开
文人四死
师恩无价
简说阎纲
鸟与森林
吉米很忙
辛丑早春
七十之雪
去见阿炳
滇行散记
探访呼兰河
孔林二月兰
金琥寻家记
长寿花开了
跑来的微光
天使与禽兽
儿子与母亲
两个庄稼人
再遇遇罗克
陌生的稔熟
风中的梧桐
几粒辣木籽
草原捡石记
导游卢国强
治印的广春
龙骨生死记
疫后访友记
白色的紫薇
方圆杏花开
母亲的希望
小小马蹄莲
落叶的心思
梦中的翅膀
优美的弧线
偶遇的时刻
年末的晚辉
今日的感恩
零星的心意
王蒙与方方
老舍的济南
林肯这个人午夜的阳光风筝的故事五厘米阳光本色刘大成品读邵燕祥头发哪去了?总理说“简”
读书像什么?
《湖上书》序
孔子的这段话
刘勰的浮来山
刘烨园的告别
耶稣死的时候
这棵秋天的树
北方有一朵花
瞭望乌拉盖河
黄裳的新与旧
回望羊山战役
绣线菊·陶渊明
简·爱的爱与憎
木心的一首诗
吉米新写的诗
被淹没的蜀葵
俺是一棵老柳
一个人的驰骋
爱国者李木生
在石头上刻字
拉皮诺埃现象
胡适说郭沫若
北方有一朵花
它与死亡对峙
马嵬驿的贵妃
迎面而来的脸
新月又在升起
我的三位母亲
偎着父亲过年
再读《水浒传》
生命是有光的
木生短章四题
家家生日快乐!
“勿忘我”与狗
尼山的那声啼哭
孔子最后的月光
伊卡洛斯的翅膀
一缕阳光的播种
说说胡适的体贴
在哈佛遇到胡适
乔羽的平民作派
济宁有个李木生
从大召广场看云
我的战友在武汉
酌磨堂里长春藤
至情至性李木生
黎明牧牛夜明灯
一片秀美的乔木
岁月深处的油灯
蒙台梭利的光芒
夹在书中的桐叶
小时候的那个梦
呼和浩特的澄月
被囚禁的月牙儿
西西弗斯的月亮
今天的小月牙儿
在贾堌堆看星星
周凤羽先生小记
哑人赵建德小传
一名士兵的感激
那一个月零八天
融入三峡读长江
遇到你是我的福分
书友是最好的亲戚
由一蓬红叶想到的
心是时光里的渡船
“姚明石”的岁月
外国人心中的鲁迅
重读鲁迅《野草》
日月还干了点啥?
猛龙队打得真棒!
石头缝中的小松苗
森林之外的一棵树
雪芳的翠鸟及其他
塔吉克女子来俺家
甫志高与帕夫利克
青年们永远的朋友
一张照片上的时光
这竿生长的小竹子
与三朵黄月季相遇
读鲁迅的七篇文章
像李木生那样抉择
李贯通的小说世界
袁世硕先生二三事
特别的诗人曹宇翔
民间的时间与美学
一只小鸟喊我早起
遥观冰岛火山爆发
新嘉驿的这个夜晚
有風有雨的夜裏……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
说说我的女同事们
贾爱兰:老公系列
好人的心总是美的
印象王松光(少磊)
今天,向花们致敬!
《咏蛙》与《题菊》
伤之康:一朵朱槿花
月光书:中国的月亮
12日上午的南池公园
走进《午夜的阳光》
读黄裳《为人民工作》
为山大“学伴”一辩
读好书及一个小书单
一株合果芋的死与生
寻找那把丢失的钥匙
我心中那自由的天空
这只现代主义的蜻蜓
想念两位教授的时刻
高华论这个人的性格
耶稣之死的几个细节
明朝是个很坏的朝代
生命的一瞬(外一首)
壶口瀑布写意(组诗)
狗儿都有各自的呼叫!
有眼不识的荷花木兰
与鹅掌楸相遇的时候
梭罗与他的瓦尔登湖
祝贺吉米十五岁生日
德国街头的“绊脚石”
再读鲁迅著作《呐喊》
听《阿兰胡埃斯之恋》
读李木生散文《棉花》
散文集《天地苍茫》跋
《聂绀弩全集》的封面
醒在乡野间的百年书缘
一株小灌木与它的影子
有些情意是不能忘却的
爱是李木生的文学之根
布赖顿硬糖与中国摇滚
艾伟德一生的九个镜头
卡夫卡、《城堡》、我们
重读鲁迅的著作《热风》
与劳动者平等贴心的哲人
独闯美国的武术家王安林
他是一座学校——赵明程
美国抗疫中的两个微细节
一小片云趴在我的膝盖上
无言的延安和无言的峄山
孙宜才:李木生散文印象
张立国:李木生创作感悟
饱含着真情和热血的文字
今天,是他诞辰周年
王海青致李木生的九封信
年6月28日上午10点
怎么可以与爱与母亲为敌?
做个方圆好邻居(诗朗诵)
这套《朱自清全集》落户记
迟云诗集《纵情怀为马》序
《马嵬驿贵妃》的思想深度
雷达的评论与李木生的怀念
程相崧:我身边的那些作家
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两个细节
这个契卡小人物阿尔特洛夫
余英时九十岁时的一幅书法
陈忠实留给中国作家的启示
我是燧人氏溅落的那粒火星
《那一抹永远的乡愁》序言
在济宁“相遇”的李白与孔子
李木生点评《当代散文》新作
处纷扰而自静:李福林的兰花
由方圆的两幢黑色大楼说开去
我的朋友今夜被隔离在状元楼
哦……——我与吉米的同题诗
在苏轼为王朝云写下的文字中
程相崧:读李木生《人之歌》
人之歌——重读司马迁《史记》
李木生散文集《天地苍茫》出版
我给一个中国汉字泡了一壶热茶
答《山东青年报》记者刘文玉问
NBA总决赛第五场的这个瞬间
看到鲁迅书信中的话我心里一惊
生存——画家陈我鸿的人生片断
齐长城:将历史与文化融进山川
发生在小北湖或太白湖的夏日恋情
清心照日月——记一洗堂主程宝源
叩响灵*之门——李木生散文印象
陈寅恪的一首诗与胡适的一篇文章
刘云:听李木生老师讲散文及其他
“绝不干涉”加“限量版炸酱泡面”
以《论语》的精神看国足输给叙利亚
刘汉俊在李木生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木生笔下的女性世界——序与跋
精神民间的书写——李木生散文印象
芥川龙之介《戏作三昧》中的权力相貌
吴云鹏:读李木生《雪是不老的情人》
绿萝——读《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走了》
静者心多妙——浅析李木生散文《冬荷》
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小议木生散文
从人物开始言说——李木生散文研读之一
悲悯大地的深情:读李木生老师散文有感
再读李木生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有感
深巷明朝卖杏花——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家乡的分量——从李木生看一个作家的责任
志在复得——李木生文集《天地苍茫》读后
不灭的火焰——读李木生先生《迎风之灯》有感
视角·主题·语言·结构:读李木生《渔鼓父女》有感
向阔处开拓,向深处挖掘——有感于李木生的散文
用良知和激情叩问千秋——读李木生的历史文化散文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读李木生《回望羊山战役》
在爱与憎之间——为张九韶散文集《太阳味儿》所作序
午夜的阳光:刘永远在《李木生文学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诗的清流——读《壹拾年代:青岛——诗选》
抒胸中真情唱山水灵音——简评李木生先生散文集《午夜的阳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