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术动态中国美学传统与现代系列讲座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baidianfeng.39.net/
传统节令花事与花器欣赏年6月23日下午,由哲学所美学室主办的年“中国美学:传统与现代”系列之五在哲学所会议室举办。本次论坛由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顾问,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廖宝秀主讲。廖研究员不仅是国内研究茶文化与古陶瓷的著名学者,还是日本国立京都大学美学研究所共同研究学者。著有《典雅富丽——故宫藏瓷》、《茶韵茗事——故宫茶话》、《华丽彩瓷——乾隆洋彩》等。本次讲座廖宝秀研究员以“传统节令花事与花器欣赏”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此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任徐碧辉研究员主持,美学研究室师生和部分社科大学生积极参与,还有一些美学爱好者、陶瓷研究爱好者前来聆听。

廖宝秀研究员将从节令与插花、岁朝插花与花器、端阳插花与花器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中国古代节令的插花习俗与花器之美。

廖宝秀研究员

一、节令与插花

首先,廖宝秀研究员阐释了月令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文明是土地文明,民族的绵延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由于岁时节令直接关系着农耕活动,因此古人对岁时节令相当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明确的“月令”观念,秦汉时期则有了二十四节气。因此历代宫廷也盛行绘十二月令图。

接着,廖宝秀研究员对历来绘画中的十二月令图的内容做了简单介绍。十二月令在绘画中表现形式多样,有表现月令节庆主题的画面,如一月庆元旦、元宵;二月、三月百花节、曲水流觞;四月、五月赏牡丹与端午划龙舟等。有以花卉象征十二月令或二十四节气的绘本,如清代沈振麟绘《十二月花神》。也有专绘节令清供的画卷,将节令花卉与水果或其他盆栽结合表现节日寓意。从绘画中节令花卉的表现来看,其中反映出了古人的浓浓生活意趣。根据明代屠本畯《瓶史月表》记载,古人还会给十二月令花卉按主次分类,分为花盟主、花客卿、花使命三类。但主次花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月份、地域、季节而变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导致十二月令花及花神的版本有很多种。

清沈振麟十二月花神(局部)

为了听众更直观的感受十二月令花卉之美,廖宝秀研究员详细讲解了清代沈振麟所绘的《十二月花神》和清乾隆时期汪承霈所绘的《春祺集锦图卷》。《十二月花神》中展现出:一月:兰花和牡丹(寒牡丹)、二月:杏花和辛夷、三月:杨柳和桃花、四月:芍药和紫藤、五月:蜀葵和石榴花、六月:荷花、七月:秋葵和牵牛花、八月:紫薇和桂花、九月:菊花和红叶、十月:红梅和绿竹、十一月:茶花和水仙、十二月:腊梅和南天竺。其以细腻淡雅的笔触表现出十二月令花卉之美。《春祺集锦图卷》作为内廷画卷集四时十二月令花卉于一卷合绘,所绘花卉七十余种,花开常青,具有生生不息的寓意。全卷画法秀致,敷色清丽,将不同月令花卉随时间的变化一一展露在听众眼前,仿佛在月份和季节的更迭中百花绽放了大地。

清乾隆汪承霈春祺集锦图卷(局部)

为了更深刻的体会绘画中十二月令的习俗与花卉之间的文化关系,廖宝秀研究员以清院画《画十二月令图》为例带领听众细细品读其中内涵。月令图作为风俗画之一,共十二幅长轴,画面背景为圆明园内的建筑园林,描绘了身着汉装的宫廷成员在园内欢度十二月份节令活动的情景,其中还将与时令相关的节庆、花卉、草木皆描绘在内。

一月岁朝图描绘了农历十五元宵佳节,赏花灯的活动,亭台楼阁处处张灯结彩。户外烟花灿烂,人来人往品评花灯,同时观赏满园盛开的梅花。二月园中开满了红白杏花,天气转暖,人们的户外活动多了起来。在女眷起居处有秋千嬉游者,也有室内赏景者。前方建筑为男士休闲处,书卷与花瓶、香具及品茗相融,还有湖畔沉思的男主人和煮茶端茶的小童。三月碧桃盛开,正是户外活动的最好时间。画面讲述了上巳修禊的故事,文士们在小河边,童子们把“羽觞”酌满了酒从水上漂浮而下,勾勒出一幅流觞曲水的文人春景。四月牡丹花和玉兰花都抽条怒放。庭院赏花变成了此时最好的消遣。宫中男女带着伞,顶着笠,在花丛中飘拂往来,使人不禁想到李商隐的诗“一春梦雨长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这是一种优美的境界,玉兰花,牡丹花,海棠花也就是玉堂富贵的吉祥寓意。五月端午节,圆明园内河道上泛行端午龙舟竞渡。船上张灯结彩,搭设棋座棚架,色彩纷呈十分热闹。园中有石榴花,蜀葵,菖蒲,象征这个热闹的节庆。六月暑气逼人,荷花香飘满园,垂柳浓荫。画家用青绿色,层层叠叠涂染衬出万顷清凉。侍女们有的在高楼中消暑焚香,有的在池塘采莲插花,有的凭栏垂钓,有的放艇清游。矮几上蓝釉瓶内也插有荷花。表现出一幅暗香浮动的优雅生活场景。

清院画画十二月令图之一月台北故宫藏

清院画画十二月令图之五月台北故宫藏

农历七月初七,七巧节。画中宫廷仕女正设立香案,对月乞巧,细细的好像能听到祝祷的声音。男仕们悠荡闲散,在敞轩中吹弹作乐。图中紫薇,葡萄正是七月生长的花果。八月,天气初凉,显得分外清明,明月皎洁,桂花芬芳。生动地描绘出中秋夜景。妇女儿童观赏月色,楼阁处女乐吹奏琴笙。把清宫月令生活描绘的活灵活现。九月登高眺远,赏菊饮酒,画中园林与建筑群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展现皇家御园设计的规模与花木植栽的丰富。秋天植物鲜艳,景色宜人,仕女孩童游赏其间。中景众人聚众赏菊,园中各色丛菊争艳,配有不同类型瓷盆、几座,美不胜收。十月已到初冬时节,严寒的霜露使人们的活动从户外移至室内,赏玩卷轴名画,鉴定古器彝鼎等活动变成文人室内聚众的话题。厢房内画师为仕人画像,远处楼阁内妇女群聚玩乐,吹弹乐器,缝制衣服,对坐谈天。将宫廷内日常生活场景描写的宁静安逸。十一月寒气逼人,苍松翠柏依然生茂,画幅下方水榭亭阁中市人聚集,院落中的静室内老者们合掌答谢,侧院中妇女儿童嬉戏,角楼上远眺对岸霜林,一对异服人士骑象带兽而来。表现出外朝来贡的太平盛世。十二月冰天雪地,严冬景况,室内围炉话常,室外滑冰堆雪;室外梅花盛放,室内瓶梅淡雅。内外相衬,充满寒冬的生活气息。

清院画画十二月令图之九月台北故宫藏

清院画画十二月令图之十二月台北故宫藏

廖宝秀研究员的讲解,使人深刻的感受到这些巨幅画作所代表的清代宫廷细腻的绘画风格,同时也被一种强有力的生命力所感染。古人将花卉与月令节庆相结合,折枝配器,莳花理草,不仅象征其闲适雅致的生活态度,而且还以花草之名祈愿吉祥。

二、岁朝插花与花器

廖宝秀研究员强调自唐代以来四时应景插花成为生活中必要的陈设,例如五代南唐李后主的“锦洞天”(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采摘四时鲜花、插花成为古人不可忽略的生活艺术。岁朝插花是冬春之交时节十分重要的节庆插花,是一年之末的总结更是对春天的期盼。

传明唐寅岁朝图轴台北故宫藏

首先廖宝秀研究员讲解了岁朝图的含义。岁朝与元旦相同,是正月初一。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是年月日之始,又成三元。广义的岁朝指农历新年元旦至元宵节灯节结束这半月的时间。凡与这段时间内相关的节令庆祝活动的画作皆可称为岁朝图。在岁末年初时,岁朝图是被悬挂厅堂祈福迎新的绘画,属节令图的一种。一般最常见的是岁朝瓶花清供、三阳开泰图、画钟馗,围炉团圆或孩童嬉戏,敲锣打鼓等人物庆贺太平为主的岁朝图。

新正岁朝时期,梅花,雪仙,南天竺,茶花,月季等当令花会盛开的季节。因此,古人将自然界的季节花卉引进室内,插花或坐盆,以此来庆贺一年之始,预示吉祥如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同时,岁朝瓶花加饰其他吉祥果品供物,如百合、柿子、灵芝、佛手或如意等则称“岁朝清供”。有时又可加上万年青、奇石(寿石)等一同装饰点景,其中蕴含着万年长青、万年长春、福(佛手)寿(灵芝或寿石)万年、百事如意、太平春色、新韶如意等吉祥寓意。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时代文化内涵的显现。

李嵩篮花图(岁朝)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接着,在廖宝秀研究员的带领下,首先欣赏了人物场景岁朝图,如传宋代李嵩所作《岁朝图轴》,明代顾正谊所作《岁朝报喜图》、传为明代唐寅所作《岁朝图轴》等画作,其画面主要表现人物团圆围炉庆贺的场面,生动再现了古人的生活之乐,若将视线转向画中植物便会发现几分新的生趣。在清代金廷标所作《曹大姑书》中可以看到:案牍旁绽放的茶花,地上有水仙盆景,墙上挂有南天竺的画卷以及火炉旁有松柏枝条预示着辞岁迎新,祈愿来年福禄绵长。室内这一切与室外一枝梅花相呼应,表现出生机勃勃的节日气氛。

清金廷标曹大姑书

还有以专门表现岁朝清供的画卷,以物来表达对岁朝节的祈愿,如南宋李嵩所作《蓝花图》中描绘编织精致的藤篮中插着红山茶、水仙、绿萼梅、蜡梅、瑞香等花卉,象征新春时节喜庆祥瑞;传明代边文进所作《岁朝图轴》中青铜花瓶中插有松柏、梅花、茶花、水仙、南天竺、灵芝和柿子,象征岁朝时节万事如意;明代陆治所作《岁朝图轴》中淡雅的茶花、松柏与清幽的水仙相辉映,旁边还有蒜头、如意与柿子,表达出吉祥报春之意。值得注意的是一幅年法国传教士韩国英所画的《中国温室及其花卉》描绘了冬季的花窖,人们有意识的培养花朵,明确表明出古人爱花之心与古人生活的态度。

传明边文进岁朝图轴

三、端阳插花与花器

廖宝秀研究员讲到夏季插花时认为端阳插花为夏季的重要节庆插花,此时石榴花、荷花、蜀葵、栀子、百合、萱花、紫薇、玉簪、美人蕉都是此时大自然最好的馈赠。文人也将其引入书斋消暑解颐。

李嵩篮花图(端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端午节、重五节等。“天中”端阳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之端午节,民俗以菖蒲叶浸酒,饮用以避瘟气。此时所绘花卉多为阴历五月时节花卉,如石榴花、蜀葵、栀子、夹竹桃、萱花、菖蒲等,与奇石相配。瓶花亦以此类花卉饰为主。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被称为天中五瑞,具有驱毒辟邪之意,因此端阳节庆时,不论宫廷民间均以端阳花卉装点厅堂书斋。自宋代开始家中插花已经成为重要习俗,南宋《西湖老人繁盛录》(端午节)中记载:“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花、蜀葵、栀子之类,虽小家无花瓶者,用小坛也插一瓶花供养,盖乡土风俗如此。”可见宋人讲究生活情趣,并以插花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清钱维城天中瑞景轴台北故宫藏

接着在廖宝秀研究员的讲解下听众赏析了清代《天中佳卉轴》,其中瓶花以蜀葵、石榴花、菖蒲为主旁边散落了石榴、粽子和荸荠。此画中花卉皆为阴历五月时节花卉,一旁并置粽子、香包、石榴、荔枝、桑葚、荸荠、樱桃等夏日应景当季果实清供相配。此画花枝处悬有香包,以示祛恶避邪,也有于花上悬挂钟馗画片表达同样寓意,因为民间习俗中将*王钟馗视为五月花神,钟馗生日也恰好在五月初。而本幅将道教四道灵符及钟馗像置于幅上方。而在郎世宁所作的《午端图轴》中青瓷瓶内插着菖蒲叶、石榴花和蜀葵,托盘中盛满了李子和樱桃及散落在一旁的粽子,依旧表现的是端午节庆氛围。但不同是用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的变化展示出花叶、水果花叶和花瓶的立体感,将西方绘画中“高光”手法运用到了中国画中。

(传元)清天中佳卉轴台北故宫藏

最后,廖宝秀研究员强调不能忽视与插花相关的一切器物。插花习俗中留存丰富的古人智慧,花器是重要的陈设之一,从故宫藏品中了解到清代皇帝不仅亲为花器配置及设计铜胆及座器。而且也将对物赞美的感想御制诗刻嵌其上。因此节令插花与花器、铜胆与器座相辅相成,各式花器与不同场合,插饰不同花卉,并配置不同的座器,呈现了瓶花与器物相容的姿态美。没有造型相称的花器、器座衬托,折枝花卉无法展现其完美风姿,不仅难以展示其神韵,而且不能与环境相融合。希望透过介绍引发大家对花器与工艺艺术、审美等各方面深入认识与思考,更充分地展现出插花艺术的风姿与品味。

清郎世宁午端图轴北京故宫藏

明陈括端阳景图轴台北故宫藏

而花卉与节气月令息息相关,尤其重要节令。自古以来就保存良好的传统,古人对花卉的欣赏和对插花的喜爱体现出其欣赏自然之心,取材自然、师法自然,并赋予各种花卉吉祥含义,正是体现出其灵动的生活之趣。各式花器于不同场合,插饰不同花卉,亦呈现不同面貌。而历代文人画家选择不同时令花卉与植物,经过艺术处理和巧思剪裁搭,配雅致花器结合雅玩清供,营造出幽雅的生活美学观。同样这也是对现代人生活的启示,传承插花艺术,美化居家,怡情养心,培养对美的认识,增进生活的趣味或品味。

古人插花与生活

在廖宝秀研究员讲解之后,徐碧辉研究员总结道,本次讲座以花卉与月令的关系入手向我们展现了传统文化意蕴和节日风俗之美。在对岁朝和端午两个传统节庆的插花文化的重点介绍下,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是对现当代人们生活审美的启发。同时也引发我们对花语及人物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

讲座现场一

在交流环节,刘悦笛研究员讲到节令花饰作为生活美学的基本样态,集天时、地缘、人和于一体。时令花饰更是所体现的天时之美。而宫廷插花与士大夫插花又分别影响贵族插花艺术和民间插花艺术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又如何体现。廖宝秀研究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讲解,她认为文人插花多有书斋气息,虽少有节庆插花主题但是两者界限并不明析,且士大夫阶级的品味又对宫廷插花艺术产生了影响。而宫廷插花代表插花艺术艺术的主流风格,且相较于文人插花艺术更好的被记载和保留下来了。故而宫廷插花更能代表一个时代的插花艺术精神。刘悦笛研究员又补充道,两者之间在审美趣味上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宫廷插花更多的是表现一种富贵之气,文人插花则表现一种清雅之趣。可是能体现文人插花之美的文献很少,且两者之间定会互相影响。廖宝秀研究员肯定道,文人插花宜少宜小,多在书斋少在厅堂,又与其身份相配呈现出的插花美感的确有所不同。

讲座现场二

在讨论声中,本次讲座进入尾声。廖宝秀研究员对徐碧辉研究员所提出“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将这种清雅之趣融入其中,使人真切的感受这种高妙的生活之美”的问题回答恰好点出了本次讲座的中心:无论是品茗还是插花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其本身的热爱,也正是这种热爱使人在俗世生活中享受到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美感。

讲座后廖宝秀研究员与美学室部分老师合影

文稿整理:孔天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