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防止复发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23/5397092.html端午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
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端午节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被称为“卫生防疫日”。
防
疫
措
施
1
挂艾悬蒲
2
佩戴香囊
3
饮雄黄酒
插艾草菖蒲蜀葵驱毒
“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形象地叙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驱逐瘟疫的习俗。
端午节插艾,是为了不让邪毒进入庭院房间。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也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端午节,人们还在大门前或在室内的花瓶中插蜀葵。蜀葵又称“一丈红”,端午时节开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所以,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
《清嘉录》上说,端午“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荷包……皆系襟带间以辟邪”。
香囊的内容物除雄黄外,还常装入一些苍术、白芷、菖蒲、川芎、藁本、甘松、山柰、冰片、樟脑等芳香中药,使这些药袋具有更好的祛毒防疫效果。
香囊,不仅是女人的优雅随身之物,也是包括男人都需要的治病防病的日常物品。对于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弱,更需要随身佩戴香囊,预防感冒、疠气。尤其夏天,为确保老人、孩子的安康,古人会在夏季疫疠之气(传染性病邪)开始之前,就会戴上中药制成的香囊。
现代中医药理也认为,香囊中的芳香类药物通过肌肤、穴位、经络等途径“渗入”人体,也就是说,除了通过“闻”来服气,人全身的毛孔都能够吸收药气,也就是“透皮吸收”的途径。佩戴香囊从而能够起到开泄腠理、活血化瘀、宣畅肺卫、平衡阴阳的作用。日常将香囊戴在身上,挂在随身的包上,或休息时置于枕边,药气就可以透达体内,利益身心。
喝雄黄酒避虫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
雄黄是一种中药,其药性辛苦、温,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民间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也有单独把雄黄研磨成粉末放入白酒内泡制成雄黄酒。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清嘉录》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毒避邪,所以雄黄酒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饮品。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