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香文化明清文人,焚香风雅 [复制链接]

1#
福建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明清文人用香风气尤盛。高攀龙日常读书、静坐常焚香:“盥漱毕,活火焚香,默坐玩《易》……午食后,散步舒啸。觉有昏气,瞑目少憩。啜茗焚香,令意思爽畅,然后读书,至日昃而止。趺坐尽线香一炷。”

以焚香为风雅

明代中后期文人把香视为名士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以焚香为风雅、时尚之事,对于香药、香方、香具、熏香方法、品香等都颇为讲究。

“明末四公子”之冒襄与爱姬董小宛皆爱香,也曾搜罗香药、香方,一起作香,“手制百丸,诚闺中异品”。董小宛去世后,这段生活尤令冒襄怀恋,“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著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薰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一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影梅庵忆语》)。

《遵生八笺》高濂著

高濂还曾在《遵生八笺·香笺》中提倡“隔火熏香”之法:“烧香取味,不在取烟。”以无烟为好,故须“隔火”(在炭饼与香品之间加入隔片);隔片以砂片为妙,银钱等物“俱俗,不佳,且热甚,不能隔火”,玉石片亦有逊色:炭饼也须用炭、蜀葵叶(或花)、糯米汤、红花等材料精心制作。

不过,这些细致的讲究大抵只在部分文人中流行(唐宋已常用“隔火”之法,非明人创见)。多数明清文人与宋元文人相似,并不排斥香,也常赞赏其诗意。

文人用香还是以直接燃香为主,并不“隔火”。如徐渭诗《香烟》有:“香烟妙赏始今朝……斜飞冉冉忽逍遥。”纳兰性德:“两地凄凉,多少恨,分付药炉烟细。”袁枚:“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香学文论

明清时期的香学文论也较为丰富,各类书籍都常涉及香,其中最突出的应数周嘉胄的《香乘》。

周嘉胄是明末知名文士,今江苏扬州人。《香乘》集明代以前中国香文化之大成,汇集了与香有关的多种史料,内容涉及香药、香具、香方、香文、轶事典故等内容。

《香乘》周嘉胄著

《普济方》《本草纲目》等医书对香药和香也多有记载。

《本草纲目》几乎收录了所有香药,也有许多用到香药和熏香的医方,用之祛秽、防疫、安和神志、改善睡眠及治疗各类疾病,用法包括“烧烟”“熏鼻”“浴”“枕”“带”等,如麝香“烧之辟疫”;沉香、檀香“烧烟,辟恶气,治瘟疮”;降真香“带之”;安息香“烧之”可“辟除恶气”;茱萸“蒸热枕之,浴头,治头痛”;端午“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END-撰文

傅京亮图片

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为“慧通香学研究院”原创,如需转载请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