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大约需要4~5分钟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介绍花草,不会说那些国宝又或是深居秘境里的隐士,我也看不到。就把平常最常见的拿出来,你一定见过他,但你不一定知道他叫什么,还有他的户口,他的亲戚是什么。我开始想,开始找:绿叶覆盖的夏天,总有一抹红在我脑海中浮现,那个草丛或是那个墙角,一株花就呈现一个世界。
蜀葵『Althaearosea锦葵科蜀葵属』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地区均有,天津及其常见,原产西南地区,故名“蜀”这是探寻到的蜀葵名字起源之一。蜀葵喜阳光充足耐寒冷,在料峭的早春蜀葵就带头生长,在华北地区可以安全露地越冬,二年生高大草本有一二米早春先发基生叶,常数枚丛生,茎生叶互生。植株十分高大,墙都管不了他。故:绿水青山看不足,墙边一片蜀葵红。
叶形大致近于圆心形,叶互生,5~7裂呈掌状分裂裂片三角形(我看着像),边缘具有钝齿,叶子两面被极疏糙的星状伏毛,手感不好,之所以属锦葵,他与锦葵的叶子十分相似:
锦葵
蜀葵叶
放大的蜀葵叶背(中脉):可见星芒状伏毛
放大的蜀葵叶背(侧脉):可见星芒状伏毛
放大的蜀葵托叶:可见星芒状伏毛
蜀葵花大有红,紫,白,黄及黑紫等各种颜色:
清代曲家谢堃《花木小志》:
花最易生,枝叶又粗,人不甚惜。然细审之,其色有深红、桃红、水红、秾紫、澹紫、茄皮紫、浅黑、浑白、洁白、深黄、浅蓝十余种,形有千叶、五出、重台、细瓣、圆瓣、锯口、重瓣种种不一,五月繁华,赖有此耳。尝遍种于假山石上,暖风过处,真成锦绣堆矣。
具有单瓣和重瓣。花瓣倒卵状三角形,而路边公园草丛中常见的蜀葵则通常为紫红或红色,我也拍到过白色。一株花3至多朵腋生,单生或近簇生,排列成总状花序式,具叶状苞片。
雄蕊柱无毛,长约2厘米,花丝纤细,长约2毫米,花药黄色;花柱分枝多数,微被细毛。
蜀葵花粉(放大80X)
蜀葵
果,盘状,蒴果,径约两厘米,被软柔毛完全闭合的时候,萼片包裹形如包子,含苞待放的时候,包子顶部露出些许的红色,使人联想到桃,蟠桃(当然需要你强大的想象力,仔细看,仔细想)每一个大花苞都热烈而粗犷,将夏天的热情奔放展现的淋漓尽致。种子,呈肾形,那天拍完素材,还顺走了一点。
要不说是亲戚呢,在拍蜀葵的时候,我意外发现了旁边的几株木槿,与蜀葵同属『锦葵科锦葵属』这几株普遍在年轻的时候花色呈紫色,而到枯萎的时候花青素又使它变为紫色蓝色间的渐变。
提到蜀葵的历史,简单概括就:从家到从容到家道中落,他曾经也与牡丹平起
平坐。南朝宋颜延之《蜀葵赞》:“渝艳众葩,冠冕群英。”
南朝梁王筠《蜀葵花赋》:“迈众芳而秀出,冠杂卉而当闱。”
明代金石学家赵崡《植品》:“故盛唐诗人咏牡丹者少,至正元中,已与戎葵争胜。”在他笔下"唯有牡丹真国色"的牡丹也只能来衬托蜀葵,可见蜀葵在唐代曾多么受宠,被人看重。宋人陈石斋也将蜀葵与花王、花相类比,其《咏一丈红》云“恐是牡丹重换紫,又疑芍药再翻红”。
蜀葵徐悲鸿作
蜀葵郎世宁作
蜀葵齐白石作
蜀葵因为他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常被古人当做象征志向的花,但正是因为生命力顽强,所以随处可见,十分普遍。于是,唐代陈标《蜀葵》:“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轻处只缘多。”五代张翊所著花卉排行榜《花经》中,蜀葵排名犹如芝麻,也已垫底:“胡葵,九品一命。”明代张谦德《瓶花谱·品花》仿造《花经》,将瓶中插花进行排序,蜀葵倒数第二,“千叶戎葵,八品二命”,与鸡冠、玉簪、秋葵、石竹同列。到了清代张之洞那里,更是将对蜀葵的轻蔑直抒胸臆,《蜀葵花歌》云“世俗贵耳斗奢华,洛花道好蜀葵丑……此花虽贱君子贵”。在他的诗中“洛花”(牡丹)逆袭,曾经能被牡丹衬托的蜀葵,在这里变得"丑、贱"。可见那时蜀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但千万别被他们个人的想法看法带偏,蜀葵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茎皮含纤维可代麻用。当然说这些也不是为了让你去摘它入药,如今发达的医疗水平并不需要你去摘花入药,你只需了解它的价值,然后每当再次看到它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蜀葵的种种优点。而那时候的你,是不是也就不忍心再去打扰默默生长的它们了呢?每种生物都是地球上的一部分,它们与我们一起,合理的享用着地球上的每一种资源。还万物以无言生长的权利,我们理应不去打扰。所以,在我记忆中的蜀葵,没有美丑之分,也没有多么珍贵的价值,只是在默默地墙边疯长花满茎。
关于蜀葵植物特征及药用价值:
1.参考文献《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北京册》p
2.参考网站: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