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年过端午,你知道端午各种习俗的来历吗图 [复制链接]

1#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年5月20日列入国家文化遗产,年9月30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除了大家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之外,小编经过梳理,用一张图解秘你可能还不了解的端午节。

▌端午节吃“五黄五红”驱“五毒”

民间有一习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红”或“五黄”,五红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五黄分别是烧黄鱼、烧黄鳝、拌黄瓜、咸蛋黄、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或“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传说很久以前,玉帝宣布,天上的毒物要等春雷响第一声才可以到凡间去,所以人们都叫那个时候为惊蛰。不过有的毒物怕冷,于是,它们就约好到端午节天气暖和后再一起去为害人间。这五个毒物就是蛇、蜘蛛、蝎子、蜈蚣还有壁虎。

它们在端午的时候来到了人间,刚到一户人家的门口,就听见这家里女主人在说,快吃,这是油炸的五毒。五个毒物大吃一惊,便趴到窗户上看,只见桌上五个盘子里有红红的五道菜。那女主人一边吃一边说,这五毒菜真好吃。“五红菜”看在五个毒物的眼里变成了它们的血,五个毒物吓得*飞魄散,急忙从这户人家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去了。

以后,人们都在端午这天吃五种红颜色的菜来吓退那些有毒的动物,希望它们不进自己的家里。于是,所谓的“五红”也成了端午节餐桌上必定菜单。

吃“五黄”是江浙一带民间的习俗。南京的民俗专家王涌坚说南京人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他说:“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苏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说是五月近黄梅,国人崇尚黄,菜肴应有“五黄”。科学的说法是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端午节习俗之饮雄黄酒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你知道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习俗,端午节还是我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呢。

端午节处于春夏之交,每年的这一天还正好赶上梅雨天气,阴湿多雨,细菌容易繁殖,在我国古代这个时候是疫情的高发期。在没有消毒剂的古代,民间会在这一天用雄黄泡酒,以消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另外还在室内外、墙角落洒些雄黄溶液,以达到杀菌杀虫、驱秽、避瘟等作用。

苏州端午节风俗照例要饮雄黄酒。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说雄黄酒,跟苏州真的关系极深。民间传说白娘子在端午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吓杀许仙,这个故事原形《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在明朝苏州人冯梦龙写的《警世通言》里第一次出现的。

《燕京岁时记》:

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端五这天苏州人家要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称“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会做生意的买卖人,会向老顾客赠送雄黄、芷术、酒糟。百行各业在这天也歇业,众人在酒店里开怀畅饮,名曰“白赏节”。

民间雄黄酒的做法是: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不过也有单独用雄黄浸酒的。因为相信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更有拿雄黄酒涂抹在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这种风俗称为\画额\,也是为了驱除邪魅。仲夏疾病流行、毒虫活跃,还有将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以避毒蛇蜈蚣等物,驱散瘟疫毒气。有水井的人家,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为什么人们相信雄黄有如此魔力呢?

说起来,最早使用雄黄的,是道家炼丹中常用的药材,葛洪在《抱朴子》里就提到用雄黄泡酒,《道藏》有“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雄黄解毒防疫的功能,中医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端午节雄黄酒的前身,应该是菖蒲酒。菖蒲叶形如剑,故称“蒲剑”,又因近水而生,而名“水剑”。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目聪明。”

宋朝端午习俗要喝的,还是菖蒲酒。明朝,菖蒲酒被列为皇家宫廷时令御酒,明代太监刘若愚写的《酌中志》中说:“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门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棕子。”

古人饮雄黄酒,并不可取,雄黄其实有毒,连修行到家的白娘子都吃不得,凡人百姓,更不能喝,移风易俗,是情理中事。雄黄酒不能喝,苏州以前端午吃黄鱼的习俗却延续下来了。

▌端午节习俗之佩戴香包

香包发展的历史

香包(sachet),古代称“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俗称“绌绌”或“耍活”。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用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以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香包刺绣起源于古黄帝时代,初创于岐伯之手,发展于秦汉唐宋年代,成熟于明清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既粗犷豪放,又精细纤丽;既浓烈娇艳,又清纯素雅;既是大写意,又是纯工笔。其构图简洁明快,寓意传统古老;色彩大红大绿,过度跨越色谱;绣面厚实沉重,形态稚拙传神。绣工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针法丰富多变,品种千姿百态。

香包,古称香囊,亦称佩帏、容臭。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香包的功能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端午节习俗之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我国各族的龙舟赛略有不同。汉族多在每年“端午节”举行,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水手。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舟送其灵*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端午习俗之吃粽子

传说屈原投汩罗江之后,屈原故乡的人们因日夜思念,到了夜间忽然梦见屈原回来了,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向他问候。交谈间,乡亲们发现屈原的身体已不如从前,就问其原因。屈原说:“您们送给我的饭菜,都让鱼虾抢吃了。”乡亲们听后急着问:“那可怎么办呢?”屈原说:“您们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了。”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依计将角黍投入江中。但端午节之后,屈原又托梦说:“您们送来的角黍,还是让水族抢去了。今后您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因为水族归龙王管,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抢了。”这就是吃粽子的由来。

其实,吃粽子的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难有定论。

根据史料推断,吃粽子的习俗,最早可能出现在西汉时期。《史记》中说: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但是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延续下来。

到了晋朝时期,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经成为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从《风土记》的记载可以得知,晋朝时期的粽子以黍为原料,不添加其它馅料。之后不断演变,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粽子。

地域不同,粽子的外形、材料、口味都不尽相同:金字塔形、三角形、菱形、圆柱形等等,难以尽举。北方的粽子有的用糯米,有的用小枣、果脯,有的用豆沙,多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有的用猪肉,有的用鸡肉,有的用糯米、红豆,有的用蛋黄、绿豆,一般甜少咸多。捆扎粽子北方多用苇叶,南方多用竹叶。

屈原故里的人们做棕子特别讲究,他们既不以广东粽子有一斤左右而称奇,也不以苏州棕子不用糯米而为怪。他们选用上好的糯米,宽宽的蓼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然后再缠上细细的五色丝线。最特别的是在糯米中间放颗红枣。棱角分明的外形,象征着屈原刚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那颗红枣既是屈原对楚国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屈原故里还流传着《粽子歌》: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

▌端午节文化娱乐习俗之斗草

《群婴斗草图》

在古代,端午节的娱乐游戏非常多,斗草便是其中的一种。

所谓的斗草,就是用花草来斗胜负。这个游戏,源于周代。到了南北朝,南方渐渐把斗百草演变为端午的文化娱乐风俗。

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斗百草即斗草,有两种方法,一种“文斗”,一种“武斗”。

所谓的“武斗”就是采一些花草(如车前草),双方互套,然后再拉,谁的花草断了,谁就输了。唐代白居易《观儿戏》:“髫龀七八岁,绮纨三四儿。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宋代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童斗草来。”说的都是儿童玩斗草。

如果说“武斗”大都是活泼爱玩的儿童所戏,那么“文斗”则是妇女所爱。“文斗”时花草并不直接接触,只是各人把自己收集的花草拿来,然后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接着按相关类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一直“斗”下去,谁收集的花草多,种类齐全,谁就能斗到最后,也就是赢家。苏东坡诗有“寻芒空茂林,斗草得幽兰”之句,可见玩者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寻遍山川草野的。

端午节玩斗草,是儿童和青年的一种有趣娱乐。从南北朝一直延传下来。在那没有高科技的年代,国人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并能从小就增长了对植物认识,不能不说它是一种好的娱乐。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端午节习俗:北方人挂钟馗戴钟馗

端午节日的风俗主要有龙舟竞渡、吃粽子、插白艾、挂菖蒲、荡秋千、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等,多是为了避邪驱恶、防疫防病。另外,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如陕西、河北、山西、北京等地,人们还有端午佩戴钟馗祛五毒铜钱的习俗。

钟馗祛五毒铜钱图案是以西安为主的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的一种辟邪图案,即把蜈蚣、蝎子、蛇、蟾蜍、壁虎依次排列在铜钱的左方,手持宝剑的钟馗耸立于钱币的右旁,“勒令”两字铸于方孔之上,如此奇特的构图布局在一枚直径仅有28毫米的古铜钱上,简洁明快且古朴典雅。这五种有毒的动物与钟馗“同居”于一铜钱之上,蕴含着斩除妖孽、惩罚邪恶之意。据有关专家考证,古时候此类铜钱并不参与流通,而是属厌胜佩戴的“钱币”,它的产生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

钟馗祛五毒铜钱

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此时,动植物滋生,蝎子、蜈蚣、壁虎、蛇、蟾蜍五毒出入居室,袭扰人类,如何祛之?旧的传统风俗是到了端午节这天,人们要喝几口雄黄酒,或将雄黄水洒于床下、墙角以避毒。明朝的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农历五月一日至五日,涂耳鼻以雄黄,避虫毒。”所以,民间俗语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不少地区的百姓到了这个时节,要用五色纸剪成镇锁五毒的葫芦图,贴在自家的门、窗、炕和墙壁上;小孩子们要在脖项、四肢上拴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身上佩戴香包,并穿戴五毒图案的裹肚、背心和鞋帽,按照“以毒攻毒,厌而胜之”、“一物降一物”的原则,对伤害孩童的邪毒之物加以制约,以达到远离疾病、身体健康的目的。

端午节期间,有些地方还流行居室中悬挂钟馗像的习俗,据清代《北平风俗类征》记载:“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用鸡血点眼,俗称‘朱砂判’者悬屋中,谓能驱邪。”顾禄曾在他的《清嘉录》中也有记述:“适逢端午,堂中挂钟馗画图一月,以祛邪魅。”钟馗乃唐朝有名画家吴道子笔下的人物。据宋代《醉翁谈录》云:“除夜,旧传唐明皇是夕梦*物,名曰钟馗,既觉,命工绘画之。至今人家图其形,贴于门壁。”相传,唐明皇李隆基一次久病不愈,偶有一夜,梦见一大*捉去一小*,大*声称自己名钟馗,试武举未中,誓为皇帝陛下除天下妖孽。唐明皇梦醒,即刻病好。于是,便命吴道子将梦中的钟馗捉*作成一幅画,挂于宫中以避邪和镇妖。

端午节有悬挂钟馗像的习俗

“上之行为风,下之移为俗。”皇帝用钟馗驱妖,民间百姓也就请钟馗来除魔。唐宋时期,只要一到岁末除夕,人们便挂钟馗像,用以避“年”。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百姓不仅在春节挂钟馗像,而且五月初五端午节也“请”钟馗对付五毒,以期拨除不祥、一年顺达。在这种沿袭已久的端午节风俗的影响下,独具慧心的铸钱工匠们,便铸造出了诸如“钟馗祛五毒”等一些属厌胜性质的钱币供人们佩戴。从明清至民国,端午节这天,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民间百姓,佩戴“祛五毒”钱币已经成为时尚,并将其视作端午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钟馗画成像悬挂在居室里也好,铸造成钱币佩戴在身上也罢,请他斩妖驱毒,只不过是古代先民们朴素的美好愿望罢了。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我们过端午节时,应该用科学的方法祛虫驱毒,避免其袭扰人类的生活和工作。这才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久传不衰的真谛所在。

▌端午节习俗之挂艾枝悬菖蒲

端午节有在家门前悬挂艾草的习俗。在民间传说中,这种草是神仙的宝剑。

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悬艾叶菖蒲的重要性: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端午节的卫生习俗:采药浴兰汤驱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的铁链子,可驱*辟邪。

端午还有许多辟邪、灭疫活动,与上述的卫生习俗有密切的联系。如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另外又有称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据说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驱除灾害。

为什么五彩丝线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神齐来护佑之意,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汉书?地理志》记越人“文身断发,以辟饺龙之害”。晋人刘义庆《世说》等书,记以五色丝缠绕粽子,以投入江中,为蚊龙所惮。虽系传说,却透出了一丝值得玩味的信息。

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另外还有其他佩饰之物。比如,《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佚文:“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条达,即彩色织丝带,亦与五色丝相行。又有佩赡赊以辟兵之俗(此俗久已失传,仅《太平御览》中有记载)。这些习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好玩的香囊等饰物。如《东京梦华录))记北宋开封过端午要购,“百索、艾(多年生草木板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做止血剂,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篙或蕲艾)花、银样鼓儿花”。是佩戴饰物。

《武林旧事》记南宋杭州时赐予后妃诸臣:“翠叶、五色葵榴、金丝翠扇、真珠百索、钗符、经筒、香囊、软香龙诞佩带。”清《帝京岁时纪胜》:“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是在端午制小人形(由古代艾人发展而来)、粽子、蒜头、五毒、巷虎等形的小香囊佩戴。《清嘉录》中记有另一种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古代帽子上系在领下的带子)、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人插鬃,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妇女也于髻上戴艾,插石榴花朵,既可驱邪,又兼装饰。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倒灾葫芦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

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端午节的佩饰:健人艾虎长命缕

健人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豆娘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来源:古早文化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