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独家端午的另一种过法ldquo不 [复制链接]

1#

锣鼓喧天已响在耳边,城中弥漫粽子叶的香气,进入端午时间。除了粽子和思乡,还有什么充满在我们难得的小假期里?在我们欢聚的时刻,不妨一起来看看画、喝喝茶,谈谈旧时的艺术时光。

“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这是张大千曾在写端阳的画作上的题词。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即是端午节,亦称为“端阳节”,另有许多雅称,如“午日节”、“龙舟节”、“浴兰节”,在我的家乡,我们不称“端午节”而称“五月节”,颇有几分雅俗共赏。

如今,“粽子节”好像越来越比“端午节”更接地气。“端午以菰叶裹粘米谓之角黍,盖取阴阳包裹之义。或云屈原恐为蛟龙所夺,以五彩丝缠饭投水中。遂相袭成俗。”大家饶宗颐在一幅“应景”的作品上曾如此题词。

借一幅作品《节近端阳》来纪念刚刚离开我们的岭南书画大家林丰俗先生。在这幅热闹喜庆、充满生机的作品中,钤印:“林”、“金石之乡”。

《节近端阳》林丰俗

端阳可孤芳自赏

因为正值农历五月,万物经过春天的萌发后,生机蓬勃、恣意舒展。自古以来,端阳就是艺术家笔下鲜活又充满诗意的节日!

《端阳即景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陆治的作品,所画的是端午节时其所植花木的芳姿。陆治(—),字叔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是吴门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门生,善诗、文、书、画。据史载,陆治晚年清贫,居于支硎山下,种花自娱,有好友佳客至,其即设席花竹之间。

在花枝招展中,陆治是不是一个人度过了端阳节呢?

《端阳即景图》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更宜同乐共欢

相比陆治作品的孤芳自赏、表达个人生活和情感,清乾隆徐扬所画《端阳故事图》(八开)更有节日的历史价值。八开各描绘了端阳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如《射粉团》、《采草药》、《悬艾人》,很多是我们从未听闻的带着端午“logo”的活动。

(图片来源:微故宫)

大部分人并不理解古人的乐趣,认为古人很无聊,没有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的娱乐项目。然而,我们今天的节日真的就那么各有情趣吗?难道不觉得好像各种节日都已经被商家“洗脑”成没有什么区别的“情人节”和“准情人节”了?

丰子恺曾在一篇《端阳忆旧》中写过自己幼时“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他写民间生活的漫画中,门上往往有一个王字,别人不解其意,他说实际上“门上的王字原是端午日正午用雄黄酒写上的”,家乡家家户户如此。

他不无遗憾叹息“世相无常,现在这种古道已经不可多见。端阳的面具全非昔比了。”

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是我喜欢的艺术的魅力。如果不考究年代、画功,《端午浴童图》的题材我尤为喜欢。

文人也喜欢把端阳节称为“沐兰节”,正因为旧时人们逢端阳便以香气袭人的佩兰熬汤沐浴。潮汕地区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风俗,即是年满15岁的少男少女要“出花园”,蹬红木屐、以花入水淋浴。我对此记忆犹新。

《端午浴童图》中,妇人为孩童子洗浴,孩童紧张攀住妇人的手臂,憨态可掬。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曾有一场《艺事重述》的展览,展出美院老师们临摹之作,其中有一幅平平常常的“洗澡图”,恬静温馨,与《端午浴童图》一样令人会心一笑。

文人雅士睹物静思

清代余樨的《端阳景图》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端阳节作品,原因是从清到现代,文人在端阳节挥毫创作,总是离不开几个有象征意义的标签,如菖蒲、蜀葵、蟾蜍。不说不知道,这些事物除了符合五月时节外,还符合端午风俗。

菖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不少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在端午节当天在门、窗悬挂菖蒲、艾叶,并饮菖蒲酒,蜀葵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有辟邪之用,被称为“端午花”。而民间也有五月捉取蟾蜍的习俗。

陈半丁曾在自己的端阳节作品中留下“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诸乐三也在作品上题:“枇杷、菖蒲,端阳节物也,有清心舒脾之妙。”

瞧瞧,文人雅士大概不像我们那样,热衷于赛龙舟和吃粽子,在热闹里仍保持着自己的清静和幽思。

清余樨《端阳景图》立轴绢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过端阳更隆重

事实上,古人对待端阳节比今人更为隆重,这从隋唐“端午”四灵八卦十二生肖镜可见一斑。

这件圆形铜镜上有伏兽钮,二周弦纹圈将纹饰分成三区,钮外的区内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四灵外是八卦纹,中间一圈是十二生肖,二端有“端午”二字铭,最外一周是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字铭文。

隋唐“端午”四灵八卦十二生肖镜(中国嘉德供图)

中国嘉德拍卖会曾出现的一件“清道光端午用青花祥符牡丹图海棠形茶盘”,盘心海棠形开光内绘牡丹花开,枝蔓舒卷,其上悬挂端午所用祥符。祥符是端午节所佩之饰,以五色丝线结成,悬于厅室,或佩于小童身上,俗谓可避灾除病、益寿延年。

特地为端午节而准备专用茶盘,这种用心不禁令人再次感叹古人生活的精致。然而,若你连有千古之风的风俗都不讲究,生活怎么精致得起来呢?

清道光端午用青花祥符牡丹图海棠形茶盘(中国嘉德供图)

艺术方法总在变

即使不提古人,近人也不乏把端午节看得很重的“老派人物”。不少书画家每逢端阳节必会留下一幅清供图,年年如此。“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每逢佳节倍思如兰君子。

任颐曾画过不少端午题材的作品,其中一幅《端午图》值得一提。此件作品在市场曾不止一次出现,上有岭南大学者王贵忱边跋:“清季山阴任伯年先生兼善人物花卉多种画科。此写端午节礼俗清供图真迹,晚年墨妙不可多见者。铁岭王贵忱谨题于广州可居室。”钤印:“铁岭王贵忱印、可居室印”。王贵老久居广州数十年,对铁岭仍念念不忘。

任颐《端午图》立轴设色纸本(中国嘉德供图)

钤印:颐印、山阴任颐

题识:端午图。偶见冬心墨迹,山阴任颐写于海上寓斋。

不得不说,海派的艺术家对端阳节有更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